首页 > 首页 > 泰安 > 正文
  • 泰安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

      泰安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实施规划

      (点击查看→泰安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 前言——第六章

      第七章 构建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深入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全面推进数字赋能和绿色转型,打造一批五百亿级、千亿级高端产业集群,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

      深入推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推动装备制造、高端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建筑产业,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装备制造业:推动输变电设备、专用生产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向高附加值产品领域拓展;引导增材制造、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高潜力新兴领域产业发展,推动装备产品由低端向高档、由自动化向智能化、由制造单机向制造单元和成套设备发展。高端化工业:持续推进化工企业进园区,聚焦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重点领域,通过升级生产技术、拓展产品种类、延伸产业链条等方式加速产业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和经济效益双轮驱动升级,构建煤化工、精细化工全产业链体系,提高化工新材料产业占比,打造鲁中高端化工现代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业:立足棉纺、毛纺、麻纺、印染、服装等现有基础,通过智能升级、原材料创新、创意人才和平台培育、品牌建设、数字化赋能等手段,推动纺织企业提档升级、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业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业: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重点聚焦农副食品、酒水饮料、特色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四大产业板块,通过升级特色产品,拓展产品品类,招引新型领域龙头企业,实现食品的终端化、休闲化、功能化、品牌化。建筑业:完善政策、土地、融资、用工、培训等服务体系,探索灵活税收分成机制,吸引有实力的建筑企业到园区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支持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引导中小企业细分领域,向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开拓外部市场;积极发展装配式、被动式等新兴建筑业,构建现代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打造山东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统筹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和产品链、品牌链、资金链等多链提升,做大做强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以高性能纤维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非织造先进材料等领域为重点,进一步突破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品及模式升级,壮大产业规模,打造全国新材料之乡。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巩固提高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成果,加快形成较为完善的光伏产业链条,重点建设采煤塌陷地农光互补光伏基地;联合推进抽水蓄能、盐穴储能储气、制氢储能和电化学储能工程;有序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和天然气发电;积极开发智能输变电、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新能源装备,培育集制氢、储氢、加氢和氢燃料电池于一体的氢能产业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产业服务,打造山东重要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基于现有产业基础,延伸产业价值链,创新业务模式,推进与优势行业应用融合,加快超高清显示、新型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应用集成服务等产业转型升级;内部孵化培育与外部产业导入并举,培育壮大应用电子、大视频、泛物联网、军民融合、自主安全和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产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泰山”品牌。医养健康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医药器械等医药产业,打造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泰安优势,积极发展高端医疗、健康管理、智慧医疗、养生保健等新兴业态,坚持中西医并重,建设集医疗康复、养老养生、休闲健身为主体功能的健康产业链,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市。聚焦生命科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柔性电子、前沿新材料等领域,超前谋划布局,预留发展空间,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大力构建绿色经济体系。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循环化,推动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壮大循环经济规模,加大清洁生产推广力度,加快提高经济绿色化发展水平。绿色制造:培育壮大一批绿色企业,建设一批绿色工厂,发展一批绿色园区,打造一批绿色供应链。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打造一批循环经济骨干企业、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推行行动计划,打造一批工业产品生态设计试点示范企业,建设清洁生产基地。

      着力优化产业布局。以省级以上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着力构建协调联动、错位有序的产业发展格局。依托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按照“一区多园、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推动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聚发展,优化产业链和生产组织模式,培育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主导产业鲜明、产业链条健全、协作配套密切的工业发展体系。以增强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突出中心城市发展极,形成中心城区-肥城-东平、中心城区-宁阳、中心城区-新泰、大汶河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带,打造两市两县现代服务业特色县城,构建“一极、四带、四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形成配置科学、功能突出、集群集聚的现代服务业空间组织形态。

      第二节 全面推进数字赋能

      大力实施“数字+”战略。实施数字经济园区建设突破行动,打造大数据产业园。开展数字经济企业培育“沃土行动”,培育云计算专业性机构和企业,开发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深入贯彻落实“个十百”产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推进数字赋能“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加快人工智能与纺织服装、医疗康复、矿山装备、汽配、输变电设备等行业融合发展,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运用5G、区块链等新技术进行内网改造。有序开放基础公共信息数据资源,推进数据整合、资源共享、分析挖掘,开展大数据在社会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实施全民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全面提高公民数字化应用能力。支持企业参与数字领域规则和标准制定。

      高标准建设数字社会。以智慧城市、环境资源、政务服务等领域为重点,加快构建“数据汇聚、在线监测、事中监管、协同联动”数字社会体系。积极建设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有效管控的智慧城区,提升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精准化水平。积极开展智慧社区创建工作,推动智能家居、智慧楼宇、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应用。开展“一市一品牌、一县一特色”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村居)建设。开展智慧园区建设,强化智慧园区与5G协同新业态建设,实施园区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以提升环境监测监察和应急处置能力为重点,推进生态环境数据支撑平台、信息资源中心和业务应用平台建设。建设“实景三维泰安”,构建“泰安时空信息大数据平台”,打造全时空自然资源数据库。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高端会展、现代金融、科技信息、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支撑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拓展产品功能、增强集成能力。现代物流业完善各类设施建设,打通物流重要节点通道,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加快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商务服务业不断完善商务配套,建设商务服务集聚区。高端会展业加强大型会议场馆配套设施建设,积极申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性区域性会议、展览、论坛,打响泰山特色国际会展品牌。金融服务业强化与驻泰金融机构战略合作,加快培育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全力保障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项目建设。检验检测服务业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全市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积极推广使用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检验检测机构,构建“能力完善、国际接轨、公正诚信”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

      深入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求,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鼓励发展数据消费、智能家居、消费电子、游戏电竞、直播电商等“智享产业”,优先发展医养健康、文化旅游、养老育幼、体育健身等“幸福产业”,加快发展教育培训,知识付费、能力拓展等“素质产业”,大力发展美妆医美、时装时尚、珠宝首饰等“美丽产业”,规范发展家政物业、中介服务、装饰装修等“居家产业”,扩大多层次、个性化供给。

      积极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顺应制造服务化和服务制造化发展趋势,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医养健康、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搭建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物流、会展等服务平台,形成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互动发展格局。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制造业企业全过程依托数据驱动和网络运作,构建从产品定制、设计生产到物流售后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重点支持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网络协同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聚焦培育全产业链优势,深化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关联,实现制造先进精准、服务丰富优质、流程灵活高效、模式互惠多元。加快服务业标准化进程,支持企业和各类协会牵头或参与制订服务业领域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职业化发展,提高家政、养老、健康、旅游等领域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加强职业诚信和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做大做强平台经济,培育壮大创意经济,提升发展共享经济,培育一批省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争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积极打造区域性服务中心城市。

      第四节 培育优良产业生态

      实施“双50强”企业培育工程。完善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以“工业50强”企业为重点,深入实施“赋能化技改”和“技改+”工程,建立链长制,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产业链完善、协作配套能力较强的专业化协作发展体系,培植一批具有“链主”地位的领军企业,培育百亿级企业。围绕“创新50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培植一批具有核心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制造业单项冠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壮大“四上”企业规模。

      强化产业集群规划培育。围绕特色园区、骨干集群,深度融入全国、全省产业分工布局。实施“雁阵形”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集群、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高标准编制泰安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精准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招引企业,完善“链式整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产业集群+领军企业+特色园区”的推进态势和“项目支撑+政策保障”的推进机制,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错位联动。

      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加强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制定“链长制”推进实施意见,保持制造业比重稳中有升,夯实先进制造业强市根基。推动创新+生产运用+资源、环境等全面系统发展,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强发展新动力新活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高性能、高可靠、长寿命、智能化核心基础零部件自主支撑能力,推进高性能纤维、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关键基础材料国产替代,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提升绿色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加快推广应用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产品技术,加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示范应用支持力度。支持智能控制和感知软件、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智能服务平台建设,普及基础工业软件,发展特定应用场景工业软件。积极争取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围绕国家有需要、市场有前景、泰安有基础的发展领域,持续推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水平。

      第八章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开放创新协同机制,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好促进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第一节 提升创新发展新动能

      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载体。全力建设泰山创新谷、智慧谷、东部大学城、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两谷一城一中心”,形成创新要素“中领、谷汇、城聚”新格局。立足优势产业,在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综合性强、集成性好、开放协同度高的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培育更高层次的创新平台。主动对接中科院等国家科研院所,开展“科创中国”试点,加快建设中科院科创中心和中关村信息谷。积极参与“1+30+N”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深化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合作。建设山东省智慧康养创新创业共同体,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医养健康产业创新研发高地。加快布局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加强泰山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等“10+1”产业智库、联盟、协会建设,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领军企业布局建设大学科技园和专业化科技园区,打造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和产业运营等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更好孵化科技型企业。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跃升。推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落实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各项政策,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刚性增长,实现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鼓励重点领域龙头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力度,衔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的路子,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量倍增。对接国家和省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实现产业化应用。

      打造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大力支持驻泰高校推进学科专业和产业发展精准对接,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围绕重点行业需求,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培养一批具备现代专业知识的高端人才。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发展需要,实施高端人才培育计划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加强对本土人才和现有人才的培养,着力提高技术骨干的技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深入实施顶尖专家人才集聚、产业领军人才领航、优秀青年人才引进、泰汶专才提升、全球英才招揽、桑梓英才归雁等计划,引导企业引进一批产业顶尖人才、行业领军人才、技能实用人才和高校毕业生。鼓励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创新平台。全面落实人才政策“金十条”,完善“泰山人才金卡”激励机制,打造“泰山学者”之家,完善高端创新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第二节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建立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行灵活的产业用地方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完善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交易制度。畅通劳动力要素流动渠道,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发展技术要素市场,推进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培育壮大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完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健全自然资源收益分配制度。依靠市场化手段促进知识、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聚集,探索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完善市场出清机制,促进资源向高效市场主体流动。

      创新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坚持谁受益谁补偿,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东平湖、采煤沉陷区等重点区域,探索建立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经营开发融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方面的应用。强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探索建设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确权、登记、抵押、流转等配套管理制度。完善跨县市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实现对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一条线”全畅通。建立全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升生态环境应急响应处置能力。

      营造优良营商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深化“一网通办”“一次办好”,让“跑一次”为上限,“不用跑”为常态,打造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办事流程。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企业和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探索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发展新机制。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优化统计流程和方式。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推进政府、市场信息公开,完善环保、能耗、行业准入等标准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数字经济营商环境研究,完善营商环境配套机制。

      第三节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充分发挥区位、产业、文化等综合优势,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六条国际大通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快优势产能和装备走出去,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机遇,积极开拓相关国家市场,在重大对外合作和招商引资活动中一体化推介,联合打造一批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平台。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城市群及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的融合对接和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融入全省欧亚班列发展体系,加强与济南协作,加快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建设,在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设立办事机构,鼓励泰安企业或招商项目在济南片区注册,实行税收分享政策,合力共建济南国际招商产业园。积极承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溢出效应,探索建设山东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国际商事纠纷在线及线下多元化解平台。

      拓展全方位对外合作新空间。推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等制度创新。加快泰安综合保税区建设,支持泰安高新区建设国际合作园区,提升泰山内陆港临港经济区功能,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园区,支持新泰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稳妥开展境外投资活动,依托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布局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和重点项目,推动优势产能,优质装备和先进适用技术输出。以重点园区,大企业集团、跨区域工程为载体加强与境外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企业投资合作,支持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提高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布局,开展国际并购、资产重组、合作研发、品牌合作、技术合作,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带动输变电、矿山等优势产能和优势装备走出去。推动建立国际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推进区域合作交流便利化。发挥对外承包工程的国际贸易综合载体作用,增强工程带动商品贸易、劳务输出的能力。

      构筑招商引资新优势。围绕完善产业链和优化产业生态,聚焦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制定招商引资指导目录,明确招商目标区域和目标企业。着力开展高质量招商引资、引才引智活动,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双500强企业和产业链引擎项目。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充分发挥泰山国际登山节投资合作洽谈会、中国(泰山)国际矿业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等活动作用,加大直接招商力度。创新委托招商方式,探索“互联网+招商”模式,依托“选择山东”云平台泰安模块,建立动态管理的项目库和国际知名咨询、投资机构信息库,建设外商投资业“服务大使”平台,推动实现执行政策“零折扣”,业务服务“零距离”,处理问题“零缺位”。建立完善科学的招商体系,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实效。

      第九章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打造区域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打造全省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实现由特色农业大市向特色农业强市的转变。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和优质粮食工程,扩大优质专用小麦面积,适度调减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种植面积。推进油料提质增效工程,建设国家级大宗油料生产基地。推进农作物“粮改饲”工程,大力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挥产业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泰山茶等优势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品牌建设和主体培育,打造一批具有优势聚集、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引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发挥泰山螭霖鱼、泰山“四大名药”等特色产业优势,打造独具泰山特色、历史文化厚重、产业融合的精品园区。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充分发挥驻泰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优势,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工程装备技术、生物环境技术、数字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围绕粮食作物、有机蔬菜、生态畜禽、苗木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农业良种工程。推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升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实施“5G+智慧农业”行动,推动5G与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融合应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5G农业应用示范基地和生态智慧农场。按照“一产业、一团队”模式,探索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大力培育终端型农产品加工业、体验型乡村旅游业、智慧型农产品电子商务、循环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实施农旅融合创建工程,探索创新“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重点镇(乡)、乡村旅游重点村。实施康养产业培育提升工程,立足茶叶、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一批以生态种植、加工贸易、休闲旅游、文化展示、康养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园区。实施出口企业龙头培育工程,以有机蔬菜、板栗等产业为重点,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出口农业龙头企业集群。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对脱贫享受政策人口进行帮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调整优化制定出台新的政策措施,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监管,激发低收入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加强就业产业扶持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聚焦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移民避险解困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完善后续扶持政策、加大产业发展、就业需要、社区服务等扶持力度,促进社会融入。完善社会力量帮扶机制,广泛募集资金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普惠性和差别化相结合,重点支持生态治理修复、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帮扶区域全面振兴。

      第二节 打造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

      共筑同城化发展样板。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统筹规划布局,加强规划衔接,创新体制机制,强力推进济泰同城化,充分释放同城化红利,构建区域融合发展战略支点,示范引领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协同开展泰山区域、黄河流域、大汶河流域生态保护,一体促进文化旅游、医养健康、智能制造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五个名地”与“五个济南”全方位对接。按照功能协调互动、产业聚集互补、生态环境和谐的布局原则,统筹编制城乡空间、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各项规划,做到步调一致、相互促进。建立健全区域合作互助机制,共建“大美泰山”生态文化共同体,协力打造济南东部“科创智造之城”、泰安“东部新城”。积极探索相关政策,破除两市间政策壁垒,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共强优势产业发展。探索“双向飞地”“异地孵化”“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推动建立跨地区、跨园区间的企业、技术、人才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政策措施。依托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泰山汽车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吸引集聚国内国际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布局,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生态圈。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支持各类驻济金融总部机构、大区总部机构及服务中介机构在泰安设立分支机构,提供特色化、个性化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济南国家物流枢纽示范作用,优化区域物流园建设布局,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协同发展,不断提升物流业智慧发展水平,打造立足山东、服务周边、面向全国的区域性物流枢纽。依托济南优质医疗资源,发挥泰安生态优势,携手发展医养健康产业。

      共绘生态美丽画卷。协同保护大泰山,强力推进泰山、徂徕山、莲花山等重要山体保护修复和济南南部山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共同打造省会经济圈“绿肺”。依托黄河、京杭运河、大汶河、小清河等水系,以防洪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功能,构建沿河绿色生态廊道。落实湖长制,加快推进东平湖、雪野湖、玫瑰湖、青云湖等水体生态修复,持续改善湖水质量和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生态环保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在污染治理、环境监管、环保执法应急联动等领域合作,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以及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建立健全环保联席会议制度,整合资源、环境、生态监测能力,完善跨界污染纠纷协调处理、环境监测设备及应急资源共享等机制,实现环境监管执法全覆盖,共同打击边界环境违法行为。

      共谱济泰文旅华章。加强重点文物、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交流,联合开展龙山、大汶口等史前文明考古。编制泰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加快“泉·城文化景观”申遗,推动非遗文化与时尚文化融合发展。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加快推进济南国际文旅城、泰山国际文化论坛永久会址等文化载体建设,推动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站、中心)等联动共享。联合修编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推进济南南部山区与泰山景区协作发展,规划建设环泰山旅游通道,共建“大泰山”旅游圈。依托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擦亮“红色文化”名片,推出红色文化精品线。共同申办承办大型会议、展会、论坛,合力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第三节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同一标准、同一强度开展5G、千兆光纤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级以上城区全覆盖。全面提升乡村光纤宽带网络覆盖水平和高带宽用户占比,大力推进“百兆乡村”建设。推动智慧广电网络建设,建立面向5G移动交互广播电视传播体系。统筹推进互联网应用IPv6升级,聚焦新型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领域,强化基于IPv6网络的终端协同创新发展,推动新型网络技术商用,建成智能、敏捷、安全的新一代网络,加速建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数据存储基础设施,推进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落地应用,强化智能计算服务能力。引导各县(市、区)、企业合理布局建设专业数据存储分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兼容、上下联动、平滑扩展的数据存储基础设施体系。围绕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领域,实施“5G+”系列行动,打造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推进物联应用服务创新。

      加快推进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统筹推进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公铁水”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配合做好干线铁路规划建设,合理布局城际铁路线路和站点,挖掘货运铁路运输能力,强化多式联运有效衔接。以实施“加密、扩容、提速、增智”四大工程为抓手,大力提升高速公路连接效能和通达水平,新建改造区域间国省干线公路,高标准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建设,推动公路养护高质量发展。完善提升京杭运河、大清河等航道,有序实施泰安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快通用机场规划建设,适时开展泰安运输机场研究论证。依托泰安港、山西中南部铁路、京沪铁路,规划建设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等货运枢纽,实现货运“无缝衔接”。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行动,提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优化线网和站点布局水平,完善公路网信息采集体系,加快发展综合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安全交通。

      构建多重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统筹能源生产和消费,推动新能源设施建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稳定煤炭生产,加大煤电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步伐,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推进城乡清洁取暖,统筹推进长输供热,建设改造完善供热管网。拓展天然气消费市场,实施电能替代工程,开展成品油质量升级专项行动。统筹全市气源供应、气源主干管网建设,保障城乡用气需求。规划建设盐穴储能储气工程,推进国家级盐穴储气储能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全省储气储能调峰中心。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提高太阳能、氢能、地热能等无碳能源应用比例,推动采煤塌陷地农光互补基地、液态阳光氢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持续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规模。

      第四节 完善区域合作机制

      健全黄河流域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财政、产业、土地、环保、人才等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因地制宜培育和激发区域发展动能。积极发展各类社会中介组织,有序发展区域性行业协会商会,鼓励企业组建跨地区跨行业产业、技术、创新、人才等合作平台。加强与沿黄地区生态保护政策、项目、机制的联动,协同推进生态保护治理,支持产业、技术、人才、园区等多领域创新协作。推动建立健全沿黄地区合作机制,在平台建设、规划制定、设施联通、生态保护、数字同城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

      搭建黄河流域合作发展平台。加强黄河流域市际之间的协同合作,建立与上下游城市间多层次、多形式的沟通合作机制,在保护上联动、发展上联合、传承上联手。聚焦农业、文旅、制造业等领域,依托平台型龙头企业和园区,以协同打造产业链、供应链为纽带,合作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加快推进重大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现代高效农业合作,开展绿色循环高效农业试点。深化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品牌打造等领域合作,共同讲好黄河故事。共建黄河流域现代产业合作带,开展制造业等领域绿色环保技术联合研发。探索共建科技园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打造黄河流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主动融入区域重大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新闻出版、生物医药等为重点,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争取更多央企、企业总部、科研院所等落户泰安。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合作交流,推动科教、人才、金融、信息等要素与泰安资源、政策优势有效对接,实现借力发展。依托大运河文化带,以航运通道对接、文化旅游融合、生态保护联动为切入点,密切与沿线城市合作。强化与中原经济区、鲁南经济圈毗邻地区对接合作,共建高端产业基地、优质农业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和生态联防基地。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第十章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深入挖掘阐发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坚持法制化保护、活态化传承、现代化发展、国际化交流,强化泰山、大运河、齐长城、大汶口遗址等中华文明和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共建黄河文化旅游长廊。

      第一节 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

      挖掘整理黄河文化资源。开展黄河文化资源普查调查和科学梳理,广泛征集关于黄河的书籍、档案、影像、实物、人物等资料,加强统计、分类、评估、定级工作,建立黄河文化资源分级、分类保护名录,绘制黄河文化资源地图。常态化开展黄河非遗资源普查,对代表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行全面和系统记录,完善黄河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健全黄河非遗实物、资料征集、保管制度与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认定和管理制度。依托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学术社团等资源,全面梳理黄河文化与泰山文化、运河文化、大汶口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等内在关系,深入挖掘泰安黄河文化内涵,拓展黄河文化外延。

      加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推动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最大程度保持黄河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分类实施沿黄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工程,推动文化遗产集中连片保护,强化保护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围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科技价值和景观价值的黄河水利遗产,实施保护展示工程。加大黄河沿线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力度,创建一批具有黄河文化韵味的非遗特色景点,打造“黄河记忆”活态展示中心。实施沿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筑牢革命文物安全底线。推进大汶口遗址考古,开展东平湖水下考古。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促进黄河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加强黄河文化遗产日常保护和监测预警,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对监测数据进行采集、统计、分析并对黄河文化进行数字化管理,为黄河文化的科学保护、规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加强黄河文化遗产及周边环境风貌安全防控,确保黄河文化价值及真实性、完整性不受损害。创新黄河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探索建立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运行高效的公共数字化文化资源保护展示平台,对黄河文化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和宣传。

      第二节 打造黄河文化旅游新品牌

      共建黄河文化旅游长廊。以黄河文化为立足点,整合泰山、大运河、齐长城等世界遗产资源,统筹布局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充分发掘历史文化内涵,提升老景点、培育新亮点,提高山岳观光、文化体验等传统旅游品质,加快开发一批高端旅游项目,擦亮“中华泰山”文旅品牌。依托黄河治水、大运河水利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等资源,在东平县规划建设水文化展示体验区。推动黄河流域、泰山区域各类遗址遗产遗迹串珠成线、以点带面,联合沿黄地区推出一批精品文旅线路。支持泰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省级保护区。

      推动文旅载体精品化。加快传统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打造文化旅游新产品,丰富文化旅游新业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借助泰山、徂徕山、黄河、大汶河、东平湖等“山河湖”文化内涵和生态优势,加大综合开发和保护力度,整合休闲、娱乐、观光、体育、健康、颐养等资源,建设文旅融合产业带。依托近郊、近山、近水特色村落资源,打造一批景区依托型、田园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古镇古村落型、农耕民俗体验型等乡村旅游集聚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特色观光游憩产品,培育夜间文旅消费业态。加快智慧文旅平台建设,实现一部手机畅游泰安。

      提升文旅综合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旅游服务质量全要素提升计划,补齐吃住行要素短板,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保障。深度挖掘泰安地方特色名优小吃,集中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美食街区、特色餐饮企业和名小吃品牌店,打造“泰山味道”旅游美食品牌。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高星级饭店、度假饭店、文化主题饭店、乡村精品酒店、温泉酒店、房车营地、精品民宿等,形成布局结构合理、主题特色鲜明、文化元素独具的星级饭店发展体系。加快实施旅游交通组织换乘提升工程,建设完善交通换乘枢纽,开设更多旅游专线,最大限度方便来泰游客。在主要交通枢纽、主要景区景点附近,规划新建或改造提升一批游客集散中心和大型停车场。

      第三节 推动黄河文化融合互动

      打造文明交流互鉴高地。突出泰山自然人文禀赋,加强黄河文化交流协作,彰显黄河风采、泰山风范,打造黄河文明、泰山文化对外交流对话、互学互鉴的高端平台。组织举办泰山国际文化论坛等以文化为主题的对外交流活动,扩大泰山文化在国际国内的地位和影响力。加强与济南、济宁两市协作,整合提升文化旅游资源,协同打造“山水圣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带。

      开展多层次文化交流合作。推动黄河文化与国内外区域性文化在遗产保护、生态保护、文脉传承、产业赋能、学术研究、文化旅游等方面交流合作,协同打造黄河文化品牌。积极参与山东黄河流域城市文化旅游联盟建设,推进黄河上中下游文化融合发展。积极探索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依托驻外机构、中资企业、学术团体、社会组织等,通过留学生、出境游客、华侨华人、文化体育名人等讲好黄河故事,扩大黄河文化的国际认可度、影响力。

      第十一章 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大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化民生保障能力,补齐民生短板和弱项,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一节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协同,实现流行病调查、监测分析、信息通报、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协同联动,筑牢农村、社区、企业、厂矿、单位全方位网格化防线,织密疾病防控网络。强化新冠肺炎等重点传染病救治能力,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常态化领导指挥体系,健全重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加强疾病监测系统建设。推进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强疾控专业人才配备,提升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加快建设传染病医院新院,支持各县(市、区)以新建或改造等方式设立感染性疾病专科。强化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加大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支持力度,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中心。

      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城乡均衡的居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和家庭医生守门人制度,网格化布局组建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公众参与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强化职业病、地方病防治,推进防治长效机制和规范化建设,完善监测、体检、诊断、救治、应急体系和制度,更加有效预防、控制、消除职业病和地方病危害。积极推广“互联网+智慧医疗”,建设市县乡村四级数字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推动5G技术在移动急救、远程会诊、远程护理等医疗健康养老领域的应用。

      第二节 推动教育优质发展

      巩固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大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健全德育评价标准。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建立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机制,健全县域内教师、校长定期交流轮岗制度,落实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建立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联合育人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机制。持续推进普通中小学规划建设,健全完善大班额长效防控机制。开展市域、县域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

      扩增培优高等教育资源。支持驻泰高校争创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引导学校立足泰安,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端人才,打造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实施驻泰高校协同发展提升计划,支持高校结合全市重大战略需求,培育催生一批新兴和交叉学科。加快推进泰城东部大学城建设,积极引进更高质量的高等院校落地办学。健全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普融通,鼓励优质职业院校创建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探索高水平高职院校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优质中职学校的优势专业举办高职教育。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支持建设省级校企一体化办学示范学校和企业。加快推进市级共享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强化智慧教育能力建设。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实施“5G+智慧教育”行动,推进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普及智能教室建设,建设“5G智慧校园”。融合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课堂、直播课堂、双师课堂和同步教研等应用模式,实现网络条件下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三节 强化民生保障能力

      提升社会基本保障水平。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规范完善企业(职业)年金政策。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全面推行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以农民工、个体从业、灵活就业和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参保人数稳步增长、覆盖面持续扩大。

      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强化就业政策与财税、贸易、产业、投资等经济政策协同,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基层成长计划和青年就业启航行动,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实行全民共享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建立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技能泰安”行动,满足劳动者多层次就业需求。培育构建区域性、综合性创业生态系统。建设高质量创业孵化载体和创业园区,组织各类创业推进活动,提升线上线下创业服务能力,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实施泰山乡创计划,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等各类乡创平台建设,打造乡村振兴齐鲁乡创品牌。

      增强重点人群权益保障能力。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强化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健全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省政府精准兜底保障困难群体政策,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推进婚姻登记、流浪乞讨救助和残疾人福利规范化建设。推动市级救助管理机构设施建设提升,完善县级救助管理机构设施设备条件。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促进绿色殡葬事业健康发展,落实公益性公墓建设补助政策,推动节地生态绿色公益性公墓建设。

      第十二章 高质量推进规划实施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政治站位、抢抓战略机遇、强化协同配合,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努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不折不扣推动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指导,研究确定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推动规划实施和重大政策事项的组织协调、督导落实等工作,会同市有关部门单位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的分析调度。重大事项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第二节 完善推进机制

      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工作机制,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扎实推进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任务。市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落实分工责任,完成相关目标任务。县(市、区)党委、政府,功能区党工委、管委要落实主体责任,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市县两级要建立健全黄河战略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积极做好立项、用地、环评等前期工作,做到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发挥重大项目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三节 强化政策协同

      统筹整合国土治理、环保、科技、水利、基本建设、文化等相关领域资金,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落地。推动开展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前瞻性议题、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决策储备。

      第四节 跟踪督导落实

      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制定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任务如期完成。加强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建立常态化督导调度机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实地核查,提高黄河战略重大事项、重大工程和重点工作的实施质量和效果。充分发挥人大立法保障、专项执法检查督促落实作用,充分发挥政协专题协商、民主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第五节 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舆论引导,搭建宣传平台,各类新闻媒体要讲好我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故事,大力宣传取得显著成就,积极宣扬先进典型,适时曝光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严重浪费资源和违规上马“两高”项目等方面的负面典型。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畅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渠道,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各方力量,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良好氛围。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