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泰市“万企兴万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新泰位于鲁中腹地,辖20个乡镇街道,864个行政村,人口145万,总面积1946平方公里。近年来,新泰市抓住工矿产业转型机遇,狠抓“四个一”,全面掀起“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民营企业力量驻村下乡,有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省乡村振兴一等县、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县。

      坚持规划先行,谋划民企资源驻村下乡“一盘棋”

      新泰地处矿区,曾经的经济辉煌积淀蕴藏了丰厚的工商民企资本,成为激活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市委高度重视,工商联积极行动。

      科学规划。借助“万企兴万村”的东风,聘请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高起点编制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依照全市农业资源禀赋和乡土特色,研究确立柴汶河生态农业聚集带、北部环线城郊农业融合带、南部山区特色林果优势带“三条产业带”,东北部生态休闲区、莲花山旅游度假区等10个特色产业优势区,辐射带动1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发展的“三带十区百园千社”工程,夯实发展现代农业的平台载体。

      精心部署。坚持及早安排,及时转段,广泛动员,协同联动,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工作合力。在前期“万企帮万村”助力精准扶贫的基础上,及时转段提升为“万企兴万村”,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走访调研座谈,摸清村企实情、制定计划书,带领民营企业下沉镇村寻找商机,为兴村富民持续发力。

      统筹联动。动员所属商会、副主席(副会长)企业和会员企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全力深入乡镇开展精准结对,联合人社、商务、农业等13个部门组成联席单位,制定26项具体措施,切实做到责任明晰、齐抓共管。动员96家民营企业、商会组织结对帮扶109个行政村,同时联合农商行、农业银行等7家金融机构实施专项贷款1.6亿元,助力123家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实现经济增收。

      聚焦高质高效,构筑民企资源驻村下乡“一张网”

      园区领航,辐射“下乡”。坚持不懈建园区,扩规模、育特色、提质效,大力实施农业园区“四级”培育工程,实现园区集中、产业连片。建成惠美“百合和园”等各类农业产业园区136家,园区面积达16.8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5%。同时,按照“优势资源开发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园区建设引领型”三种兴村路径以及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现代农业类型,分别建立实践示范村6个、示范项目14个,建成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2家、千亩以上特色农产品片区56个。

      集约互动,抱团“下乡”。大力实施企业联姻、集团注资、外资嫁接、民资撬动“四个一批”工程,吸引民企资本抱团下乡,充分发挥民营资本的资金、技术、理念和管理优势,带动发展高效优质农业;成立乡村振兴产业联盟,建立“链长制”推动各产业全链条发展,将全市15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产业类别分成9个链条,分别确立“链主”企业带动本产业链全面发展,肉禽产业成功实现了“种禽孵化、智慧养殖、屠宰加工、熟制品、羽绒制品、生物医药、功能饲料”完整产业链条。

      专班招引,对接“下乡”。成立工作专班,抓招商、引项目、聚资金。累计引进工商资本近百亿元,中电国际、中国华能、鲁商集团、土发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优质资本、项目落地新泰投资农业。2021年以来,新建续建优质农业项目26个,投资额达30亿元。

      融合提能,吸纳“下乡”。做足“农业+”大文章,推动融合发展。“农业+光伏”连天接地,采煤沉陷区农光互补示范基地项目,已有两期项目并网发电,年实现发电收入5亿元,建成各类农业设施大棚1万余个,年产优质蔬菜6万吨,安排1.5万人就业创业;“农业+电商”牵市进户,建成电商平台36家,设立农村电商服务站776家,引导农民开设网店3752家;“农业+旅游”上山下乡,每年组织百合节、樱桃节等节庆活动,培育了掌平洼、陈角峪等乡村旅游“十朵金花”。

      推动要素集聚,打造民企资源驻村下乡“一条链”

      创优科技平台。制定含金量十足的“人才十条”,设立1亿元招才引智基金,先后引进“两院”院士11人、长江学者3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5人。依托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设技术研究中心,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插上腾飞的“翅膀”。

      创新用地平台。积极探索“国土+”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之路,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市场化配置、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整治土地20万亩,新增耕地4万亩,挖潜建设用地指标1.7万亩。

      拓展资金平台。积极争取、统筹上级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集中投向乡村振兴重点片区,每年向上争取涉农资金5亿元以上;成立省农担驻新泰办事处,累计为1397户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7.3亿元,放大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真金白银的助力。

      带动全面振兴,实现民企资源驻村下乡“一片红”

      发展特色产业。立足优势、坚持创新,以优质粮油、高效蔬菜、特色林果、生态畜禽为主导产业,以百合、有机茶、中药材为特色农产品,采取“会员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模式,先后形成以惠美农牧、泰茶农业、益客食品、长兴农业等产业集群,覆盖带动6个乡镇102个村,累计投资60.6亿元,实现产值60多亿元。

      壮大集体经济。突出组织振兴,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按照村企共需,采取村选企、企选村双向选择模式,企业党支部、村党支部共联共建,实现企业乡村共兴,村级党组织、民营企业党建双强,共有64家企业与41个村级组织实现联建。主动融入全市村集体增收“14556”工程,积极培育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实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629个,合作社平均经营性收入53.86万元,村集体平均增收5万余元。目前,全市村集体收入10万以上村733个,占比84.84%;50万以上村165个,占比19.1%。

      促进就业增收。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不断延伸商会组织建设网络,率先成立新泰市现代农业产业链商会,积极注册成立乡镇街道商会,与17家行业协会、4家异地新泰商会形成协作关系,吸引乐恳农业等6家新泰籍民营经济人士返乡创业,带动18个村500余户村民就业,户均年增收6万余元。大力实施消费帮扶,做好产销对接,联合青云购物、杞农优选等执委企业与24个蔬菜集中种植村达成合作,设立“兴村车间”1000余个,设置虚拟就业岗位2300余个,安置就业或直接帮扶1万余人。

      推动公益帮扶。积极引导民营经济人士树立家国情怀,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投身结对帮扶、扶贫济困、爱心助学、法律援助等社会公益事业。组织实施爱心帮扶活动,实施“民企三帮”和“暖冬行动”100余次,累计捐助物资180余万元。疫情期间,全市行业商会、异地商会共捐款捐物1000余万元;成立由26个民营企业或个人出资的慈善基金,基金总额2.56亿元。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全市有28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0个乡镇的54个薄弱村,就业帮扶金额15.46万元,就业帮扶33人,公益帮扶金额25.935万元,公益帮扶456人。121名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民营企业家被选为“两代表一委员”。

      民企资本驻村下乡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引发叠加裂变放大效应,实现村级有钱办事、群众增收致富、乡村焕然一新。2021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24.4亿元,同比增长9.5%;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67元,同比增长10.4%。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87个省市级贫困村全部退出,86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全市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乡镇15个、美丽乡村542个。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王磊 通讯员 鲁法新】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