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视觉图3 > 正文
  • 泰安市杂技团的“破”与“立”

      “我们去过很多国家,登上过华丽的舞台;也坚持下乡演出,连续为乡亲们表演1个多小时。”邱建说。1994年,泰安市杂技团正式成立,出生于杂技世家的邱建担任团长。自成立至今,泰安市杂技团已经去过近十个国家展演,在继承丰厚传统的基础上,他们大胆引进并创作编排新的高难度节目,佳作迭出,不仅在外“牌子”响亮,也为泰安当地的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时代的浪潮中,发展、创新、辉煌、生存,这是杂技团经历过、经历着的故事。

      

      走出去:小杂技演红大世界,名扬海外走遍多个国家

      沿着环山路自东向西行驶,在一家名为“御沁香”的鲁菜馆左拐北上,再向深处寻个两百多米,写有“泰安市杂技团”字样的门牌映入眼帘。这是一个废弃了的、并不起眼的部队礼堂,也是27年来泰安市杂技团的“栖身之所”,富有年代感的楼房、古朴的砖瓦,承载着杂技团的演员们每一次演出的离开与归来。

      

      进入杂技团排练场地,墙壁上挂着的一张张演出合影虽然已经有些陈旧但依然醒目,这是杂技团出国表演、推广杂技艺术的印记。“这只是一部分,从杂技团成立以来,我们去过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等多个国家。在杂技团最辉煌的时候,成员达到了150多名,大家分成多支队伍,有的在国内演,有的则长期待在国外,每天都有演出。”邱建说,杂技团的前身是济宁市杂技团二团,在1994年正式落户泰安并改为泰安市杂技团,刚成立没多久,他们就参加了在上海大世界举办的全国杂技大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还有媒体以“小杂技演红大世界”为题对杂技团做了相关报道,这也给杂技团的发展提供了较高的起点。

      

      配合着独轮车、倒立行走等表演,一条软钢丝之上,今年30岁的杂技演员邱江明演绎着一个个高难度动作,既要掌控平衡,又要兼顾险中有稳的演出效果,给观众呈现精彩又震撼的视觉享受。《软钢丝》是泰安市杂技团的保留节目,邱江明也是全国三位能够表演此节目的杂技演员之一。2016年5月,《软钢丝》节目入选泰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软钢丝’是杂技界最难的项目之一,由演员在柔软下垂的钢丝上完成惊险刺激的杂技动作来进行展示,对演员的平衡能力以及基本功的掌握程度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难度大、花费时间多、容易受伤,现在很少有人愿意练这个。”邱江明表示,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更加想要将这个项目传承下去。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杂技团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守正和创新。“杂技表演如果只是展示功夫技巧是没法吸引观众的,想要让表演更加精彩,就要增加节目的美感,让观众眼前一亮,久久回味。”据邱建介绍,在保留《软钢丝》《钻桶》《狮子舞》等一批传统节目的基础上,泰安市杂技团又大胆引进并自己创作编排了《浪桥飞人》《晃管》等一批高难度的节目。在历届山东省杂技比赛中,泰安市杂技团共获得一等奖8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5个;参赛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共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5个。今年,由泰安市杂技团申报的舞台杂技《坛艺》获得第十二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杂技类二等奖。

      

      练内功:每天至少练习上百遍,伤疤成为努力的“印记”

      翻跟斗、倒立、柔韧训练……在杂技团排练场地,20余名杂技学员、演员正在杂技团老师的指导下,热火朝天地练习着不同的杂技节目。“每个动作都需要练习至少上百遍,就像这个转圈的动作,他们需要练习上千遍。”顺着杂技团老师兼演员李亚天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4名穿着轮滑鞋的学员正在一块圆形木板上协作练习人力转圈的动作。

      

      今年31岁的李亚天自1999年7月份来到泰安市杂技团后,从学员一路成长为老师,擅长抖空竹、柔术等演出节目,她曾经被选到世界著名的太阳马戏团进行演出。如今,李亚天与学生亦师亦长,她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学员细微的变化。“你看这个小孩虽然年纪小,但从来不喊苦喊累,经常自己加练;这个学员平衡能力很强,练起晃管来就比较有优势。”介绍起杂技团学员的情况时,李亚天如数家珍。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杂技学员转变成像邱江明、李亚天一样可以外出表演的杂技演员并不容易。在泰安市杂技团,演员基本都是不到10岁就开始练杂技,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日复一日,才能换来舞台上的精彩绽放。看着眼前一个个认真训练的学员,李亚天回忆起自己最开始接触杂技时的场景:“我从9岁左右便接触练习杂技,最开始有一些抵触心理,觉得杂技很枯燥,一度想过放弃。”李亚天笑着说,在不断练习和登台演出的过程中,她渐渐开始喜欢上了这门技艺。2004年,李亚天开始跟随泰安市杂技团首次到国外演出,后来她也陆续在多个国家进行过巡回演出。“其间的经历给我了许多不同的体验,我们曾在万人体育馆演出,也曾送戏下乡把杂技送到村民家门口。”李亚天说,作为一名杂技演员,能够把杂技的魅力传播到各个国家和地区,她感到很骄傲。

      在李亚天的脖子后方,一道明显的疤痕引起了记者注意,而她却不以为然,只是淡淡地说了句“现在都忘了当时有多疼了”。劳损、伤疤、磨痕、老茧,这些已经成为杂技演员身上最常见的“印记”。当日在杂技团排练场,正在练习软钢丝的邱江明手上戴着手套,手套之下却是“新伤叠着旧伤”。邱江明说,平时他需要在软钢丝上倒立行走或单手倒立,戴着手套可以保护手腕,也能防止钢丝的磨伤,但是为了保证最佳效果,他在演出时都是“轻装上阵”。“我已经练习软钢丝近10年,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几乎都在软钢丝上练习。杂技对于观众来说可能是一种表演技巧,但是对我来说,则是一种喜欢和热爱,虽然困难,但是值得,我愿意把心血融入到优秀的杂技演出中,为观众呈现出最热烈的演出气氛和最佳节目效果,我也愿意为这些而努力奋斗。”邱江明的语气中透露着坚定。

      

      技巧是杂技演出的“内核”,在团长邱建看来,这些学员、演员的努力和付出也正是杂技团不断发展的源源动力。

      向未来:挖掘泰安当地文化,将杂技艺术继续传承下去

      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泰安市杂技团的演出一一暂停,无法进行商业演出,这也意味着杂技团的收入受到限制,加上团内演员相继出走,杂技团的发展陷入困境。今年以来,疫情形势逐渐趋于稳定,演员们开始在国内的一些游乐园、剧场演出,杂技团在去年受到的冲击正一点点向好转变。然而这次的经历却让团长邱建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路。

      

      “因为现在演员们在国内的时间增多,长期驻地演出的时间减少,我们开展‘送戏下乡’的机会便多了起来,在这过程中,我们更加感受到人民群众对于杂技的喜爱和期待。”邱建说。据了解,目前泰安市杂技团共有50余名学员、演员,近年来,泰安市杂技团积极参加泰安市“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工程活动,杂技团送戏下乡巡演400场,观看观众有4余万人次,精彩的演出博得了村民们的阵阵掌声和大声喝彩,广大群众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杂技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群众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20岁的秦绪龙三年前从杂技学校毕业,之后便来到泰安市杂技团,他已经多次跟随杂技团下乡演出,表演中擅长桌圈、草帽等节目。秦绪龙有些腼腆地告诉记者,每当看到观众因为自己的表演而拍手叫好时,他都会感到特别高兴。“我们中间大多数学员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所以我希望能够借助自己擅长的杂技回报家乡,让他们的文化生活能够因此而丰富起来。”秦绪龙说。

      

      对于杂技团接下来的发展,邱建表示,他打算继续深入挖掘杂技艺术和泰安当地文化,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守正创新,精益求精。“我们有想法要编排推出具有泰安文化特色的杂技节目,在不失杂技传统的基础上,发扬泰安本地文化,把杂技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虽然邱建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但经济压力、人员流失、场地落后依然是摆在他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看着正在训练的学员和演员,邱建说,自己希望来年能让他们搬进条件更好一点的场地,带着他们去更多的地方表演,让更多人认识这个来自泰山脚下的杂技团。“这个寒冬过去了,暖春总会到来的。”邱建这样想着。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杨丽宁 张芮 摄影记者 陈阳 】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