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泰安新闻 > 正文
  • 去年我市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625人次,为505人找到家

    6日上午,泰安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2019年,全市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625人次,全部得到较好安置照料和救治,并为505人成功寻亲,找到回家的路。

    505名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寻亲

    记者了解到,我市救助工作坚持多方联动,协调配合,市民政部门联合公安、城市管理等部门加大街头巡查特别是重点区域排查工作力度,确保每名流浪乞讨人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在做好基本救助的同时,注重加强寻亲服务和落户安置。各救助管理机构通过查询比对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报请公安机关采集DNA数据、开展人脸识别等多种渠道,做好受助人员寻亲送返和落户安置工作。2019年全市救助管理站成功寻亲505人,26名滞留超过3个月以上的受助人员安置到公办福利机构集中供养,切实维护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另外,今年疫情期间,全市各级救助机构强化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迅速行动、科学防范,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坚持正常开展救助服务;公安部门为市救助站发放车辆通行证,确保救助站能及时护送身体健康具备完全行为能力人返家,缓解防控压力;市卫健委积极协调确定防疫定点医院,派公共卫生专家入站指导,对救助站工作人员和救助人员免费进行核酸检测;相关属地县市区也积极协调各方,接纳安置救助机构送回救助人员,缓解救助机构安置压力。截至5月中旬,仅市救助站救助流浪乞讨及因疫情影响临时遇困等各类人员139人,确保了特殊群体疫情期间的生命健康安全。

    专项行动开展 助力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

    会议要求,下一步,将按照市民政局联合10部门印发的《全市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重点开展有关专项行动。

    进一步全面开展照料服务达标行动,大力开展救助寻亲服务和护送返乡行动。民政部门与公安部门联合建立救助寻亲服务长效机制,由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指定人像比对和DNA数据采集定点单位,救助管理机构要在流浪乞讨人员入站5个工作日内报请指定派出所或工作机构采集DNA数据和进行人脸识别,派出所或工作机构在收到报告后及时免费采集、录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并进行人脸识别,比对结果及时反馈给救助管理机构,不断提升寻亲服务成效。对已经查明身份信息的人员,在其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安排护送返乡工作。对于泰安市户籍受助人员,流出地要妥善安置。由县级财政列支预算,对这部分特殊群体分情况进行救助或委托公办养老机构、精神卫生机构进行集中养护,避免再次流浪。

    同时,持续开展街面巡查和综合治理行动,有效减少“强行讨要”“职业乞讨”“携带未成年人乞讨”等不文明现象。对于亟须救治的患病流浪乞讨人员先行护送至定点医疗机构救治,做到早发现、早救助、早处置。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市救助管理站滞留超过3个月、无法查明户籍信息的有33人,已经完成DNA检测和人像比对、正在办理落户手续的有25人。按专项行动要求,市民政局将于近期拟定安置落户方案提请领导签批,公安机关负责配合办理落户手续,民政局尽快将人员转移至福利院、养老机构等公办福利机构进行供养。

    此外,救助人员还发现,在日常救助工作及街面救助过程中,户籍地清楚、反复救助、屡送屡返的泰安户籍流浪乞讨人员有12人。根据专项行动要求,各县(市、区)、功能区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要建立返乡人员信息台账和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对存在生产、生活及基本医疗保障方面有特殊困难的,督促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有关政策予以帮扶,避免其再次陷入困境。对于易走失人员,由乡镇(街道)组织人员每两月一次定期走访、电话询问,对于反复外出流浪人员,由救助机构通报属地政府和民政部门,县级民政部门牵头与扶贫开发办、卫健委、医保局、残联等相关部门加强信息共享,按照职责落实有关政策,避免出现反复流浪、屡送屡返的情况。

    据介绍,在当前情况下,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好要开展救助网络建设行动,建立市、县、乡(镇)、村为主体和各级公安、城市管理等部门广泛参与的四级救助网络,建立健全救助网络工作队伍,并全面提升救助管理队伍素质行动,确保救助工作及时高效。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