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文士与泰山(三):李白与泰山

    李白于开元、天宝之际,先隐徂徕,后登泰山,在泰山留下多首瑰丽诗作。

    开元二十八年(740),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父、裴政、韩准、张叔明、陶沔五人隐居于徂徕山之竹溪,世称“竹溪六逸”。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竹溪遗址在徂徕山乳山之下,今尚留有李白所书“独秀峰”题刻。据研究,李白的“徂徕之隐”,乃是一场“金高南山买君顾”的求仕活动——由于徂徕山联属泰岳,属大唐封禅之区,徂徕隐士王希夷便通过徂徕这条“终南捷径”在开元封禅中荣邀帝眷,这给苦心求仕的李白等人以极大的启发与鼓舞,遂有组合“竹溪六逸”以隐求仕的举动。

    天宝元年(742)四月,李白“从故御道上太山”(《游泰山》诗六首题下注)。其游从“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到“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为时长达一月之久。这种长时间的畅游,在李白游历生涯中是罕见的。“游仙访道实为李白从政的一种手段”, 而泰山道观与玉真公主有着密切关系——据《刘若水碑》,日观台道人刘若水甚受公主恩遇,待以师礼。李白泰山访道,于日观台“清斋三十日,裂素写道经”,实有通过泰山道士谋求玉真公主荐举之意图。

    在这种复杂心绪下,李白所作《登泰山》六首,抒写的正是诗人面对求仙与求官、尘世与天堂、凡人与神仙、实有与虚无的两难抉择与多重困惑。诗中“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飘逸诗笔,不仅生动状写了泰山奇丽景象,且把诗人理想抱负与求仙访道相结合,开创了以神仙道化寓政治思想的崭新手法,正如薛天纬所论:“诗人是在追寻一个较之世俗人间美好得多的幻想世界,其性质有如天真的童话,而丝毫不觉得有宗教感化的意味。反过来,倒是宗教被诗意化了。就诗人的人生态度来说,虽曰‘弃世’,却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人生‘宇宙’之外,追求另一个拓展其精神的宇宙空间,显示着生命的向往与激情。”

    内容来源:周郢《泰山文化历程》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