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女神信仰源于西汉

    开栏的话:28亿年前,一声巨响,一座山从海上缓缓升起,古老的泰山诞生了。在随后漫长的岁月里,泰山不仅慷慨的给华夏先民提供了生存的庇护,还为他们带来了精神驰骋的空间——从东方崇拜、祭天柴望,到仁者乐山、封禅祈福……无论是自然还是文化,泰山的价值都值得人们不断探究。“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泰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故事,都留下了五千年文明的传承。自本期起,《天下泰山》特推出栏目“晓泰山”,带大家从不同方面了解泰山。

    泰山碧霞元君,俗称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其道场在泰山顶峰的碧霞祠。关于泰山碧霞元君信仰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至今仍未取得一致意见。泰安市博物馆文博副研究员温兆金通过多年的研究认为:泰山碧霞元君信仰与西汉武帝时的“神君”信仰以及两汉之际兴起的西王母信仰有一定的联系,碧霞元君信仰当发端于其中之一。

    汉武帝时期的“神君”信仰

    据温兆金介绍,岱顶的女神信仰始于汉武帝时期的“神君”,两汉之际西王母信仰在泰山脚下兴起,至北魏时泰山王母庐的建筑规制仍“崇丽于下庙(岱庙)”。“碧霞元君信仰当发端于其中之一,从史料来看,碧霞元君信仰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据了解,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泰山封禅时的侍从官马第伯撰写的《封禅仪记》(见《后汉书·祭祀志》)中记载:“十五曰,始斋……是朝上山……早食上,晡(下午3时至5时)后到天门郭(泰山南天门)……东上一里(约在今玉女池附近)余,得木甲。木甲者,武帝时神也。”

    温兆金告诉最泰安全媒体记者,记载中的“木甲者,武帝时神也”,是木雕汉武帝时神像。而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孝武皇帝(汉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后六年,窦太后(?——前135年)崩。其明年,上徵文学之士公孙弘等。明年,上初至雍(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郊见五畤(秦汉时祭祀天帝的处所)。后常三岁一郊。是时上求神君,舍之上林中氾(fán,姓)氏观。神君者,长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见神於先后(妯娌)宛若。宛若祠(祭祀)之其室,民多往祠。平原君(汉武帝外祖母)往祠,其后子孙以尊显。及武帝即位,则厚礼置祠之内(皇宫)中,闻其言,不见其人云。”《汉书·郊祀志上》也有同样的记载。

    “由此可见,‘木甲者,武帝时神也’就是汉武帝时的‘神君’,其职司是祭祀之后,‘其后子孙以尊显’。而自汉光武帝泰山封禅后,岱顶的‘神君’信仰在史料中就再未出现。”温兆金说。 

    泰山西王母信仰源于两汉之际

    《山海经》中对西王母多有记载,《西山经》中说:“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后及五残。”其《海内北经》曰:“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西周历史典籍《穆天子传·卷三》则记载:“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温兆金介绍,到了汉代,西王母与统治者的神仙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对西王母的全面崇拜。《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写道:“西望昆仑之轧忽慌忽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矐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事不足以喜。”西王母从一个人兽不分的形象演化为一个老妇人的形象,三青鸟也变成了三足乌。

    据了解,西王母在民间的信仰最早见于《汉书·哀帝纪》:“(建平)四年(前9年)春,大旱。关东(函谷关以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民有会聚祠(祭祀)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在社会危机和天灾中,西王母在百姓眼里就是能除灾灭祸的救世主和带来吉祥的神人,泰山王母信仰也当兴起于这个时候。

    “原立于今泰山老君堂的《泰山双束碑》(今在岱庙东碑廊)实际上是两汉之际立于泰山王母庐前的双阙。《法苑珠林·卷第十八》记载:‘又至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正月一日。五岳诸山道士六百九十人’。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五百二十六·祭礼下》引《汉旧仪》曰:‘又云:祭西王母于石室,皆在所二千石、令长奉祠。’这里所说的石室就是石屋,也就是王母庐,根据这些记载,泰山王母庐也当创建于两汉之际。”温兆金说。

    王母池曾改为佛教寺院

    三国时曹植《仙人篇》云:“仙人揽六著,对博(下棋)泰山隅。……驱风游四海,东过(泰山)王母庐。”这是关于泰山西王母信仰最早的记载。而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视佛教,尤其是北齐境内取缔了道教场所,在此历史背景下,泰山王母庐作为道教场所也不得不改为佛教寺院,即泰山岱岳寺。

    温兆金告诉记者,据(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卷十二》记载:隋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令“五岳之下,宜各置僧寺一所”。又据《续高僧传·卷二十六·释慧重传》记载:“仁寿(601年)置塔,敕召(释慧重)送舍利于泰山之岱岳寺。初至放光,乃至入塔,相续流照。岳(泰山)上白气三道下流,至于基所(塔基)。岳神庙(岱庙)门无故自开,如是者三。识者以为神灵归敬故也。”而原立于今泰山老君堂的《泰山双束碑》唐显庆六年(661年)造像记记载:“显庆六年二月廿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行真,弟子陈兰茂、杜知古、马知止,奉为皇帝(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七日行道,并造素像一躯,二真人夹侍。”“为皇帝、皇后造像显然是正殿主神,这也说明在造像前主殿已存在,只是把佛教造像改为道教造像而已,也是在这个时候,改佛教岱岳寺为道教岱岳观。”温兆金说。

    周长安元年(701年)造像记载:“奉十一月七日敕……又于观(岱岳观)侧灵场之所(今泰山王母池),设五岳一百廿盘醮礼,金龙玉璧并投山讫。又用镇彩纹缯敬造东方玉宝皇上天尊一铺,并二真人仙童玉女等夹侍,□□□□供养。”温兆金介绍,从记载中可知,泰山王母池就是创建于此时。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王母池第一次出现在李白“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诗中。唐大历七年(772年)斋醮记云“奉敕于岱岳观修金録斋醮,及于瑶池投告事毕,故题记”,岱岳观、瑶池第一次同时出现在双束碑题记中,从此岱岳观、瑶池(王母池)各有所指。

    清初顾炎武在《金石文字记·卷三·岱岳观造像记》云:“泰山之东南麓王母池有唐岱岳观,今存小殿三楹,土人称为老君(老子)堂。其前有碑二(今岱庙双束碑),高八尺许,上施石盖,合而束之。其字每面作四五层,每层文一首或二首,皆唐时建醮造像之记。”温兆金介绍,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岱岳观隶属王母池,当地百姓称为老君堂。而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泰安县志·卷七·祠祀志》载“王母殿(今王母池)在老君堂东”,也就是现在的泰山王母池。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