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产业“黑”变“绿”、沉陷区“废”变“宝”

    近日,新泰市委书记、新泰市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领导小组第一组长刘钦海做客“泰安市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专题访谈”节目,就推动新泰产业“黑”变“绿”、采煤沉陷区“废”变“宝”,谈认识、话未来。

      以柴汶河生态保护修复为主线,打造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新泰样板”

    很多市民都知道,新泰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这一项项国家级的荣誉称号,足见新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而目前正在实施的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作为新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发挥出了重大作用。

    刘钦海表示,新泰作为一个资源枯竭城市,实施好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具有特别的意义。在刘钦海看来,新泰市矿产资源丰富,由矿业开采引发的采空塌陷、尾矿堆积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既保护共同的家园,也改善区域环境,更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

    同时,新泰境内的柴汶河是大汶河第二大支流,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关系到国家战略工程、生态安全。基于以上认识,新泰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注重生态修复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关联性,坚持修山、整地、扩湿、治污并重,建设以柴汶河生态保护修复为主线,以碧水蓝天、工矿废弃地治理为重点,以社会化治理为手段,以系统性修复为路径的山水田林湖草生态系统,打造可推广复制的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的“新泰样板”。

      全国首个以农光互补模式建设的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项目落地新泰

    山水林田湖草的质量与功能决定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方向。山水林田湖草是“绿水青山”的基底,也是决定区域发展空间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因素。新泰曾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长期的开采也造成了约129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对此,新泰如何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综合整治,实现变废为宝,成了全市人民关心的焦点。

    “新泰正在通过在生态保护修复、三产融合发展方面寻求突破,探索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新模式。”刘钦海说,首先新泰市充分利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快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将原沉陷区村庄群众搬出来,既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又增加了建设用地指标。目前,已整体搬迁村庄18个,迁建农民2万余人,挖潜复垦土地5000余亩。与此同时,新泰市通过系统整治修复沉陷区,加强对搬迁旧址、减产地、低洼地的综合整治,现已建成湿地公园1座,复垦土地4万余亩。在此基础上,新泰实施了20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项目,成为全国首个以农光互补模式建设的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项目。实现了现代高效农业和光伏发电的融合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农业的完美融合,推动新泰产业“黑”变“绿”、采煤沉陷区“废”变“宝”。

    创新驱动治理出实效,突破生态治理领域“卡脖子”问题

    以创新驱动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能力,新泰走在了前列。通过实行政府出资和社会融资相结合、产业发展和治理相结合、统筹解决资金问题,突破了一批生态治理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刘钦海说,新泰市对中央、省财政下达的补助资金,实行“两优先一时限”,即优先支持重点区域,优先支持示范性的工程项目,在规定时限内下达。同时,针对工程实施中多头管理、使用分散的问题,建立“上下联动、统筹整合、集中投入、综合考评”的工作机制,加大对资金的整合力度,集中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重点项目进行投入,切实提高资金效率。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创新社会化整治模式上,新泰市注重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利用PPP、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取得明显成效。在土地整治领域,先后组织策划了8个社会资本投资实施的项目,累计引进资本6亿元,整治土地10万余亩,新增耕地3万余亩。这种多元化融资模式,较好解决了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财政资金投入、工程推进乏力的难题。

    未来,新泰市将按照“依法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自然修复”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力度、完善措施,集全市之力,推动各项工作在新泰落实好。在加强现场调度,盯靠现场督促,保证工程质量,把每一个项目都建成示范工程、样板工程的同时,建立起长效机制,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河湖长制管理、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执法问责等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综合治理新模式。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