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前镇砚池河村 景美人和展新貌

    中华泰山网记者 毕凤玲 隋翔 实习生:程子薇 

    春暖花开,百花争艳。跟随着春的脚步,记者来到泰城水源地黄前水库周边的村子泰山景区黄前镇砚池河村。漫步在砚池河村,一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干净整洁的街道两旁栽种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不时有飞鸟停留欢唱的声音入耳,给平静的村庄增添了一份灵气。错落有致的农宅、乡土气息浓厚的文化墙、房前屋后的果园,滋润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位村民。

    据传,砚池河村原名叫“季庄”。清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孙氏先祖孙永迁此定居,看到河边有块黑色的巨石形似砚台,石头上可存水,远看好似墨汁,因此把“季庄”改名称作“砚池河村”,一直延用到现在。

    砚池河村是黄前水库沿线最长的一个村,村里有600人,自然村较多、村民分布分散。不少村民都有果园,种植着山楂、栗子等各种各样的果树,也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前,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较弱,村里垃圾堆、柴火堆经常见。”砚池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吉增介绍,从去年开始,村里以净化卫生、绿化村貌、美化环境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沟渠保洁、路面硬化和美化村貌等工作,清理了全村的石堆、土堆、柴堆、粪堆和垃圾堆,改变了以往“脏乱差”的面貌,村民也很支持。

    如今,村民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已经习惯把垃圾装在塑料袋里系好,然后放进家门口的垃圾桶里。“住在我们村里就跟住在公园里一样。”随着村民的指引,记者看到一座园林亭子伫立在街道旁的假山上,“美丽乡村”四个醒目的大字镌刻在亭前的石头上面。记者了解到,为了能让村民在环境优美的村庄里过上幸福舒适的生活,砚池河村以建设“美丽乡村”政策着手,投入大量资金打造花园式生态文明乡村,行走在街道上,处处可见林荫蔽道,草木葳蕤,银杏树、梨树、杏树、桃树等树木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村里还新建了文化墙,上面书写着村规民约、宣传民俗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的内容,强化了村民的思想建设和文化熏陶,全面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我们不仅要打造一个村容美丽、民风淳朴的村子,更要用精神文明来充实我们的村子。”张吉增说。

    据张吉增介绍,砚池河村南北长、东西短,从村南到村北有四公里,村民住的很分散,根据这种情况,村两委不仅在村里建设了多处供村民休闲的现代化小公园,而且分别在南、北、中修建了三个各显特色的文化健身广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最先建成的小广场在以前是一片荒废地,地里全是石头,为了使村民在茶余饭后有个休闲的好去处,村里把这个闲置的地方整理出来,投资20万建设了一个文化小广场。”张吉增说,建好之后,村民没事就来坐坐、玩玩,搞点文化活动,大家伙生活丰富了不少。”正在运动器械上锻炼的村民王大姐对小广场赞不绝口,她说:“每天晚上,村里文化广场上的活动特别多,大家伙晚上吃晚饭了都愿意到广场上来走走,打打太极拳,还有村里人自发组织的广场舞,非常热闹,小广场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村的活动中心了。”

    在砚池河村这块富饶的土地上,不仅盛产农副产品,还涌现出了养殖蚂蚱的特色农业,淳朴的村民用勤劳和智慧不停地探索,带动着身边人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养殖蚂蚱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如今,砚池河村已经有了十几家养殖户。村民李本勇就是其中一员,从2008年开始,作为村里第一批养殖户,他靠着自己和妻子十年的辛勤劳动,走上了致富之路。李本勇告诉记者,从2008年开始至今,他一共建了18个大棚,平时就和妻子一起操持。他们家的大棚建设得非常精细,每个大棚都有透气的纱网,出入口处都设有一道小门,如同一个巨型蚊帐。如果是下雨,外面还可以再罩上棚布保护蚂蚱。“以前只知道蚂蚱是害虫,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靠它来挣钱。比起种地的辛苦,养蚂蚱轻松不少。”李本勇说,养蚂蚱最主要的是需要给它准备不沾农药的材料,定时投放就可以。养殖蚂蚱的收益不可小觑,蚂蚱生长周期约50天,每个大棚一年可以出产三到四批,每批能卖近三千元。而且养殖蚂蚱不用愁销路,都是商家来村里收。

    “我们打算成立合作社,把带有砚池河村标签的农产品销往各地,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更幸福。”谈到下一步打算,张吉增表示。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