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老人巧手做出老玩意儿 高粱秆扎出旋转花灯

    QQ截图20171117084857

    老人正在用高粱秸秆制作灯笼。记者 隋翔 摄

    中华泰山网记者 徐文莉

    灯笼作为一种吉祥喜庆的物件,一直被沿用至今。在岱岳区大汶口镇卫驾庄,82岁的老人王宪节从年轻时候就是村里的“小能人”,一段段光溜的高粱秆在他手中拼接到一起,就变成了一盏盏花灯。奇妙的是这些秸秆像传统木工卯榫结构一样结实地咬合在一起,不需要钉子、胶水等固定。随着夜里蜡烛亮起,烛光的热气流带着灯笼里的龙凤剪影慢悠悠转起,韵味十足。

    “我的手艺是跟着村里一位走南闯北的老人学来的,那一年我才十几岁,但是传授我技巧的老人80多岁了,双手已经颤颤巍巍,现在我年岁渐高,也希望子女别忘了这门手艺。”如今,耄耋之年的王宪节也多年未做过高粱杆转灯,但是再次拿起高粱秆,他还是能准确地测算出一段段合适的雕刻角度和长短,再把一段段秸秆准确地拼接在一起。

    今年,老人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做出了一盏六角灯笼,每个灯笼角又挑上小灯笼作为装饰,精巧别致。老人说,1954年,在他结婚的前一年,亲手制作了3盏高粱杆灯笼,自那以后村里有结婚、唱戏、起会等热闹场合,都会借走王宪节做的灯笼挂起来。从时间上推算,高粱杆灯笼在清末一直盛行,过去人们把它作为一种实用工具,用它点灯、照明、装像、装画。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这门手工技巧被搁置下来,王宪节的三盏灯笼就一直保存在老屋,成了装饰品。后来老房翻修,三展灯笼未能完好保存,只留下部分拼接灯笼的高粱杆。现在再看,这些历经几十年岁月的高粱杆已经包浆,最初的原木色已经变成赤红色。

    现在,王宪节的儿子王海强开始传承父亲的技艺,学着切割拼接高粱秸秆。王海强说:“高粱秆制作灯笼,最关键的就是榫卯接口和尺寸把握,差之毫厘则失之千里,每一个榫卯深浅、尺寸都必须精确无误。制作高粱杆灯笼是个技巧活,必须要静下心慢慢摸索计算,才能拼成。”

    由于泰安种植高粱的已经不多,今年王海强专门跑去外地托亲戚买来一批尺寸大小合适的高粱秆。他介绍,高粱秆外表光滑坚硬,内里是海绵状,所以容易造型。最好用的高粱杆是结出高粱穗的那一段。高粱杆灯笼在选材时,一定要选择粗细一致的高粱秸秆,否则榫卯制作得再完美,都不能做到严丝合缝。为了防止制作过程中高粱秆断折,必须将准备好的材料提前打湿。一些小的灯笼做起来相对容易,但如果想做一个比较大的作品,就必须提前画好简单图样,计算好需要的材料以及榫卯的位置、间隔。灯架做成后,就可以安装上漂亮的灯笼纸,或用彩纸粘贴,或用颜料涂抹,讲究的可以再从内里贴上一部分可旋转的剪纸,灯罩里还能放一个支撑蜡烛的架子,夜里把蜡烛放进去点燃,随着蜡烛热量升起,就会吹动剪纸缓缓转起。

    卫驾庄村民王延华一直热衷挖掘大汶口古镇的传统文化民间工艺,也常常跟在王宪节身边观摩高粱杆灯笼的技法。他说,清末民初大汶口镇明石桥山西会馆经商的大都来自卫驾庄,南来北往的经历多了,卫驾庄的民间艺人也多了起来。有专家认为,高粱杆灯笼是我国古建筑造型的缩影,在造型和手法上一脉相承。其制作工艺、创造思维和意念造型的套制工艺理念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汗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