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画家刘纪云的“牡丹情缘”

    中华泰山网记者 冯晓诚 图文

    XT17031703好1

    笔墨的一挥一洒中,牡丹花纸上盛开。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多数人对于牡丹的印象,都是半倚朱栏、迎风飘香的华贵姿态,而对于新泰民间画家刘纪云来说,牡丹似乎有着别样的韵味。从1973到2017,从没有一点绘画基础,到“牡丹纸上开”,她用近半个世纪的热忱,叙写了一段“牡丹画手”与牡丹花之间的情缘。

    结缘:鞋垫上的绣花牡丹,为她种下绘画的种子

    近日,记者在城区墨雅斋初见刘纪云。朴素的衣着、朴实的言语,很难让人想到这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记者了解到,今年55岁的刘纪云,每天操持完家务后,最大的乐趣就是坐在画桌前挥笔画牡丹。多年来,从没有一点绘画基础,到“牡丹纸上开”,刘纪云坦言,她与牡丹之间的情缘越结越深。

    刘纪云说,她与牡丹结下不解之缘,还要从读小学的时候说起。那时她只有八九岁,家里老人纳鞋底时,布面上面栩栩如生的牡丹花一下子勾起了她对色彩的好奇。于是她开始学着用粉笔头在小黑板上勾勾画画。“各色各样的牡丹花,一层包着一层,每一朵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我所有的本子都是正面写字,背面画画。凡是看到好看的牡丹花,不论真花还是图片,总喜欢比着画两笔。”刘纪云说,从那以后,她与牡丹花之间的缘分,再也解不开了。

    热忱:看到牡丹就拔不动腿,等着盼着看花开

    刘纪云回忆,73年春天,当时的她只有11岁,由于当时正值苗木花卉的销售旺季,市场上两盆尚未开苞的牡丹吸引了她的注意。她用自己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8毛钱生活费,换回了这两盆牡丹花。从那以后,刘纪云就像着了魔似的,整日守在牡丹跟前等花开。

    “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开出第一朵,我就比着它画画。画得久了,母亲也说我两句,嫌我不好好学习,甚至还撕过我的画,所以我经常偷偷地画。”刘纪云说,直到76年年底参加工作后,她的画笔才暂时放下了。但是2012年退休以后,闲不住的她进入老年大学重新拿起了画笔。现在的她,只要一有灵感,就算正吃着饭,也要放下筷子画上两笔。最长的时候,从早上4点一直画到下午4点。

    “我在老年大学向老师同学们学习,收获很多。”提起老年大学的生活,刘纪云很是感慨。近年来,通过参加各地笔会、公益活动,她收获颇丰。部分作品还被毛泽东文献纪念馆和毛公山纪念馆永久收藏。现在的她是新泰老年大学书画研究院会员,并被中国美术协会技能评定中心评定为“一级美术师”。

    然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草根”画家,刘纪云很谦虚,她觉得自己不算是“画家”,而是一名“画手”,用最朴实的笔法,描绘出自己心中最美的牡丹。而这份历久弥新的热忱,是她越画越好、越画越精的力量源泉。

    期许:因为痴爱,所以执着,与牡丹的“艳遇”还将继续

    记者看到,在刘纪云的画作中,满眼都是“盛开的牡丹”。她现场所作的《牡丹图》中,蜜蜂和小鸟的尺幅都不是很大,但出神入化,栩栩如生。作品《国色天香》似乎散发沁人心脾的香气,硕大花朵上丝绢般花瓣所表现出的风韵,让整个画面似随手拈来般自如惬意。

    在笔墨的一挥一洒中,刘纪云离不开牡丹,生活中的她同样离不开牡丹。她常出外采风、写生,牡丹的一花一叶都在她的眼里、心里,恨不得将这些复制到宣纸上,描绘出对牡丹的深情与厚爱。

    谈起下一步的计划,刘纪云说,因为打心眼里喜欢画画,所以她要继续画下去。但由于出身“草根”,她一直是以临摹为主,没有进行过专业学习,下一步她最希望的就是能够向专业老师取经,画出自己的风格。

    “原本很烦躁的心情,只要一提笔作画,心一下子就敞亮了。”刘纪云说,如今牡丹已经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所以钟爱画牡丹,也是因为她富贵、吉祥,美好的寓意,她将一直画下去。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