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俊整超逸 燕瘦环肥

    俊整超逸 燕瘦环肥——隶变晋《孙夫人碑、唐《房彦谦碑》和《纪泰山铭》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进入一个自觉和辉煌的时代,涌现出诸如曹魏之钟繇,西晋之卫瓘、索靖、陆机,东晋之王羲之、王献之等许多书法名家。近人马宗霍说:“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同时,这一阶段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汉字和书法形体急剧变化。篆书在三国时期产生了《天发神谶碑》后,走向了沉寂。隶书承汉之余绪,明显地呈现出过渡期以楷人隶的鲜明特征,成为楷隶、隶楷。楷、行、草诸体的演变亦趋向于成型和完善。晋室东渡,南北朝分据,地域的差别,带来了文化的差别,自然也带来南北书风的差异。阮元在《北碑南帖论》中认为,“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由于历史地形成的尊隶观念,因而“非隶书不足以被丰碑而凿贞石”。世传北朝书法家,“长于碑榜”,其书风杂有隶意。而晋室南渡,衣带所携者为帖,尤因南朝敕禁刻碑,因而碑少而帖多,字亦多变为真、行草书,很少有隶古遗意。这可看作是泰山隶书石刻数量多且精品多的缘由。

     

    此一阶段,泰山石刻典型地体现出这个时代书法风尚的是楷与隶的错变。代表石刻是《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

     

    1.《孙夫人碑》

     

    全称为《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作于西晋泰始年间,据钱大昕、武亿推定立于泰始六年(270),桂馥推定为泰始八年(272)。隶书,作者不详。碑原在山东新泰新甫山中,后佚。乾隆五十八年(1793)江凤彝在新甫山中访得,后移新泰县学。1965年移置泰安岱庙汉柏院大门外廊下。碑阴有嘉庆二年泰安知府金、知县柳珍起刻跋。魏晋时期实行禁碑。宋欧阳修、赵明诚皆称“晋碑难求”,而此碑堪称巨制,后人将其与掖县(今莱州)《郛休碑》、河南《太公望表》并称晋三大丰碑。

     

    此碑字体结构基本属方整,用笔以方峻为主兼含委婉圆转之笔,如碑额上“之”字尚带篆书遗意,“晋”、“孙”局部用笔婉丽圆通。由于大部分笔画横平竖直,遒劲峭拔,基本上沿习了汉隶风格,与《孔羡碑》字体比较相近,但凝重中并含灵活。包世臣认为:“西晋分书,《孙夫人碑》是《孔羡》法嗣,用笔沉痛不减,而体稍疏隽。”(《艺舟双楫·论书》)又云:“西晋分书有《太公望》、《任城太守夫人》二碑,虽峻逸殊科,而皆曲折顿宕,资致天成。”(《艺舟双辑·论书十二绝句并序》)清泰山学者唐仲冕在《岱览》中称其“笔势谨严,文词古雅,尤存两汉遗意”。《山东通志》云:“以工人冬寒烘火,破暴烈,遂损不可读。”《金石萃编》、《山左金石志》、《八琼室金石补正》等书均有著录。清新泰沈毓寅对《孙夫人碑》多有研究,辑录有《孙夫人碑》的考证文章,附人《新泰县志》,并有手书《任城太守妻孙氏碑跋》存世。

     

    初唐隶书书家不多。嗣后虽有史惟则、韩择木、蔡有林、李潮被称为“唐隶四大家”,但对后世影响不大。但欧阳询《房彦谦碑》在书法史上地位显赫。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湖南长沙),仕隋为太常博士,贞观初任太子率更令,人称“欧阳率更”。他敏悟过人,博贯经文,曾编百卷《艺文类聚》,以供王子阅读。其传世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温彦博碑》等,被称为唐楷第一。行书有《梦奠帖》、《卜商帖》等,体势纵长,独具自家面目。

     

    2.《房彦谦碑》

     

    唐贞观五年(631)三月刻石。碑在山东历城采石乡赵山之阳。李百药撰,欧阳询书。隶书,36行,行78字;碑阴15行,行13字;碑侧3行计33字。额篆书题“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9字。撰书人姓名及年月等皆题于碑一侧。碑阴历叙祭葬恩礼,亦欧阳询(557——641)隶书,较碑阴的字大些。

     

    房彦谦,字孝中,唐太宗时宰相房玄龄之父。此碑虽为隶书,但不是汉隶,它仍然是欧体书的隶书,在隶书中略具变格,与《宗圣观记》不一样。此碑为了显示碑体典重,写时不免矜持。方折顿挫,太过严肃,与《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等碑风貌不类。此碑多用隶法。横画和撇尾还保留燕尾似的波挑,结体端,挑拔险峻,是一种隶楷的混合体。前人曾有“草隶之妙,冠绝当时”的称誉。所以,论此碑成分,虽是隶书,里面已加入一二分正书笔法,是快要接近《皇甫诞碑》的字样了,正是由汉魏走向正书的途径。所以,人们若要学欧氏正书的话,应重视这个碑。

     

    此碑在隶意方面可推溯到东汉的汉隶。一般来说,由汉到唐的正书,都是通过汉隶 — 魏隶 — 唐楷这个途径来的。人们联想到六朝的书法,更是这么演变而来。欧阳询是一个由隋人唐的书家,他窥见汉、魏隶体逐渐进入六朝,而形成所谓的隶楷。所以,在唐朝不说楷书,而总是说隶书。实际上在唐朝说的隶书就是指楷书。因为唐朝的楷书里包含着隶书的成分。

     

    欧阳询是个有才干有智慧的人,对由隶变楷的一切过程,他不但能认识到而且能做到。他将六朝的字迹,由隶变楷。在《房彦谦碑》里可以看到,由隶变楷的字,有“岳”字(在第14行内)已变为楷书形体了。“悦”字里的局部已楷书化,其他部分为隶书笔意。“五”字为楷书,但又是隶书意味。“为”字半楷半隶。诸如此类,均属六朝作风。欧氏善于广搜博采,曾写过南朝梁的。代表作《始兴忠武王碑》,也学过北魏的《张猛龙碑》东魏的《李仲璇修孔子庙碑》。北齐的碑版墓志,欧下过更多的功夫,能采集北齐的精华,吸收融合到自己的身上。所以,欧书《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碑》等,多半以东魏、北齐的成分居多,且均有实物证实。《房彦谦碑》为欧阳询75岁时所书隶书碑刻。由于欧阳询所书诸碑,楷书多而隶书少,故此碑为世所重。其书法紧健峭劲,介于隶楷之间,存有较多六朝气息。其碑原来极为完整,可窥见欧书渊源所自西可是,后来此碑由于椎拓过多,下截漫漶。正如清方若所说,赵山乡人恶碑估椎拓时随观多闲人,践伤田禾,欲毁作没字碑以杜碑估之来。事为邑令所禁。然后因椎拓过多,造成此碑下截漫漶。只有旧拓本中的“喜邦”之“喜”字完好。额篆书“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九字,吴玉搢《金石存》评其书云:“极挑拨险竣之妙,与正书正是一律。兰台《道:因》亦全是此种风味也。”

     

    3.《纪泰山铭》

     

    亦称《泰山大观碑》,在泰山大观峰石崖上,是唐玄宗李隆基封泰山后所撰写,唐开元十四年(726)九月刻。

     

    《纪泰山铭》为唐代鼎盛时期的隶书作品。形制雄伟,文词雅驯一,书法笔画粗壮丰茂,结构纵横排闼,端严雄浑,硕大雄壮,为汉以来碑碣之最,盖自汉以来碑碣之雄壮未有及者,颇有盛世帝王宏大的气魄,是研究唐代历史和镌刻艺术的重要资料。

     

    隶书发展到东汉末年,由于过分讲点画的规矩严谨和八分舒展的装饰特点,结字亦板滞森严,缺少变化,这表明隶书发展已走到了末路。这种现象在《熹平石经》、《白石神君碑》等碑刻中已非常明显。在隶书发展史上,从东汉末年到清代初年,相比较而言,真正把隶书发扬光大,既继承汉隶古风,又具有时代风貌的还是唐代隶书。

     

    唐代的隶书虽然不能与汉隶同日而语,虽然没有像楷书、行书、草书那样成为唐代书法的最强音,却在书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楷书有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隶书亦有四大家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维则。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人物,他所写的八分体,在唐朝占有重要地位。他的隶书作品有《纪泰山铭》和西安碑林的《石台孝经》。

     

    唐玄宗多才多艺,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善书法,工诗能文。王世贞评其书云:“明皇藻艳不及文皇(太宗),而骨气胜之。”“丰研匀适,与《太山铭》同。行押亦雄俊可喜”。他工书法,各体皆备,且各立门户,开宗创派,盛况空前。尤善八分、章草,丰茂英特。唐窦泉《述书赋》云:“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凤,笔为海内吞鲸。”窦蒙注曰:“开元皇帝好图书,少工八分书及章草,殊异英特。”《泰山大观碑》是唐玄宗的精心之作,历来给予很高评述。明王世贞云:“字经六寸许。虽小变汉法而婉缛雄逸,有飞动之势。”

     

    《纪泰山铭》的艺术特点:

     

    一是承前启后,自出新意。《纪泰山铭》及唐代隶书在书法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意义在于承前启后,将秦汉隶书这一特殊的书体继承了下来。对于诸多唐代隶书作品与汉隶相比,人们多以“程式化”的概念先人为主。仔细分析一件件唐隶作品,我们会体悟到唐隶书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程式化,其用笔、结字、气韵高度,妙处自在。唐代隶书和秦汉隶书的最大不同在于取法各异,取势不同。秦汉隶书以先秦古朴厚拙的篆书为基础,字体造型,风格意味,甚至用笔、结构、章法等,都接近于篆书,完全是以篆书来写隶书。而唐人的隶书则章法整饬,字法静美,点画平直端严,是以楷书的笔法、结体和章法去写隶书,所以比东汉后期的隶书要平直规矩。《纪泰山铭》偶用篆意。点画用笔多用楷法,但结字时用篆法。如“虚”、“处”字的“虎”头写法,“继”、“明”字的写法,“罪”、“昔”字上部的写法等。“献”字的写法也比较典型,特别是右旁,笔法用隶,而笔势则用了篆势。

     

    二是反映时代,气象博大。李唐王朝前后近300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期,社会的风尚,统治者对书法的重视,促成了这一时期书学的繁荣。在书法理论界对唐隶褒贬不一,认为唐朝隶书程式化现象突出。事实上,辩证地分析,任何时代所产生的书法作品总有他自身的历史价值,同是隶书,其风格也会千丘万壑。从李隆基《纪泰山铭》联系他19年后的西安《石台孝经》以及长安新出土的同期隶书《彭城刘氏墓志》、《朱元昊墓志》来看,唐代隶书之美可见一斑:如章法整饬,行列有序;笔法严谨,左规右距;结体茂密,气象博大,直可与唐楷媲美。盛唐气息十足,肥厚,雍容,不乏盛唐高贵华丽气度,且蕴涵六朝风骨,融百家为己质,集庄重、桀骜、灵气于一体,区别于其他作品。

     

    三是笔法规矩,结字严谨。用笔多藏锋圆笔,含蓄厚重,左规右矩。细品之,《纪泰山铭》趋方形,整篇严谨,平正中时有险绝,时见奇笔,锋芒毕露,活泼生气随处可见。笔画写法均脱胎于汉隶,波磔自然,蕴涵篆书笔意。多数波磔,极尽张扬之势,用隶法;左右对称之框上窄下宽,向两边扩张,依篆势。结字多扁方,左规右矩,平整中见流动。值得指出的是,在追求结字形式美时,许多字采取了变形移位的方法,个别采取了增删笔画的方法。异体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讲也为整个作品增加了一定的趣味性。笔法楷化,有着典型的规范化倾向。这与唐朝注重法度,楷法完备,有直接关系。特别是右斜笔画出锋处和弯钩处多使用楷法,如“之”、“人”、“运”字的捺笔和“祀”、“化”、“也”、“就”字的钩笔以及“山”字竖、竖折笔,都用楷法。值得注意的是“为”、“有”、“禄”字的撇笔,“祭”字的下分点,都有草意。

     

    四是笔有增减,变形移位。简繁是相对而言的,未必今天才有。为了美观大方,有些字采取了增删笔画的方法。如“观”字增一撇,“灾”字增一横,“凉”字增一点一横,“伦”字等带人旁的字,波挑笔画全部横向多起一笔,使得左上半部分趋三角形。还有“坛”、“在”、“姓”等字减笔,而“龌”字由于笔画较多而缩写了“屋”字的撇画。篆隶结字常将部首做位移,《纪泰山铭》中也屡有出现,如“岳”字。有的发生了结构变异,如“圣”、“壁”由上下结构变为左右结构,而“在”、“存”字由半包围结构变为上下结构,“功”、“幼”、“法”、“唱”字则由左右结构变为左上右下结构。波磔是隶书的典型特征。如果说秦隶和汉隶在某种程度上波磔还不够完善的话,而唐隶则极尽波磔夸张之能事,使单字横向夸张,如“群”、“应”、“千”、“永”、“在”字。有的则夸张竖笔,如“而”、“承”、“南”字,竖笔极尽张扬之势。“感”、“苟”、“在”、“岱”却有伸有缩,很耐看。另外,注重结字,通过巧妙穿插、结字变形和笔画的粗细夸张变化,体现了生动的盛唐气息。其肥厚、雍容、华贵,字形舒展,呈现外拓之势。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