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石刻揭示泰山的人文美

    “雄浑峻秀,华夏神韵”,该题刻代表了泰山石刻的主要美学思想。

    天下名山无数,论高,泰山比不上珠穆朗玛峰;论险,泰山比不上华山;论秀,泰山比不上黄山。但是,泰山却独尊于五岳,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座神山、圣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与有史以来的人文行为积淀是密切相连、密不可分的。

    山岳本为大地突兀之处,而在古人看来,这便是神威的显现。泰山位居“中央之美者”,又如此矗立于中原大地之上,更是神威大显。自周代以来,帝王封禅祭祀、文人吟诗题字、信徒造庙建寺、百姓求神拜佛,给泰山增添了众多的人文景观。泰山因此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1.一路庙观

    “遥参亭”是封禅祭祀的起点。而遥参亭门坊前是“通天街”,这就揭示了这“一路庙观”的寓意所在——通天。正如当代美学家杨辛教授诗云:

    清风万里汗初停,盘道千重若龙腾。

    云中回首惊来路,一片青烟遥参亭。

    一旦真的升入“天阶”,方才发现“遥参亭”的妙意所在。从遥参亭经岱庙坊进入岱庙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至天贶殿泰山神前,这段路程虽只百余米,但其心路甚长。其地势虽还平坦,但神位已如升天。这正是一种“心到神知”的登山预演。

    从岱宗坊起步到岱顶的登山中路上,依次有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红门宫、玉皇阁、回马岭、中天门、五大夫松、升仙坊、天街等十多处石坊。这些石坊标志着登山路程的阶段性起讫,也记载着人文历史和传说。如“孔子登临处”坊刻,“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显然是对圣人孔子登临泰山的载志与追怀。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泰山与孔子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民族文化的巨大遗产。

    登山道上第一座带有宗教色彩的古建筑群是关帝庙。其庙联一语破的:“日出时,月初上,雨中雪中,得无限好诗好画;书半卷,棋半局,炉香琴香,到此间成佛成仙。”紧接着便是红门宫。红门宫楼跨道而立,路东为弥勒院,供奉弥勒佛;路西为道观,原祀碧霞元君,后奉皇后之神“九莲菩萨”。红门宫柱联石刻曰:“万壑泉声沉宝磬,千峰云影护禅关。”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如此交融,正是红门景点的独特之处。

    北临中溪而建的斗母宫有着“三潭迭瀑玉珠响,万树铺翠古楼红”的自然胜景,曾是《老残游记》中所写游人饮酒品茗、对诗聊天的胜地。 

    再上,是中途跨道式道观“壶天阁”。道家有言,海上有三山,其型若壶,即方壶、蓬壶、瀛壶,均为神仙栖息的胜景良苑。此处山势险峻,三面朝山,崖高谷深,宛若壶型。故壶天阁门洞石刻对联云:“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

    游人看此景,吟此联。似可入境成仙。

    其实,真正能产生飘飘欲仙轻松感的,是攀上十八盘的尽头南天门时。此门耸立于双侧陡峭的飞龙岩和翔凤岭对接之谷口,颇有“俯仰之间,一门当关”之险。当游人远来泰山,天门尚在眺望之中时,“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的崇高感便充溢心头。而当游人征服十八盘,天门已在双足之下时,“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的愉悦感自然会荡漾心底了。

    “一路庙观”的终点是岱顶玉皇庙,庙内有“极顶石”裸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组古建筑是离“天”最近的了,所以有门联曰:“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中国哲学、神学、美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如果说这种境界只是人们心中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那么一旦登上泰山顶峰,便不难领略到这一最高境界的真实感受了。

    2.九曲阶盘

    古时登泰山,犹如。“扪天之难”。东汉应劭《泰山封禅仪记》记载:“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不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仰望天阙,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窗窱。如无道径通,望其人,端如行朽兀,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斋酒脯。”

    这里所写的正是壶天阁、回马岭一带,上山无路而且有雪,使登攀者感到“殊不可上”了。待到最艰险的十八盘,那情景则是:“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縆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也。所谓磨胸石,扪天之难也。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蹀蹀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也,目视而两脚不随。”

    这是两千年前随东汉皇帝封禅泰山的当地官员的登山实录。

    “努力登高”、“勇攀仙境”,则激励着攀登者的雄心,回响着登游者的歌吟。

    追寻先人们的足迹,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睿思永远是人生之旅的一面旗帜;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语也深深嵌入后来者的心底。哲人和诗人先后为艰险曲折的泰山之路增添了无限魅力。 

    由岱宗坊举步,经一天门、斗母宫、柏洞'至壶天阁、回马岭,这里山高路险,层峦叠翠,峰回路转,令人眼花缭乱,此为登山的第一险区,也是观景的第一幽区。由此劲步直上,步步艰难地登上十二连盘,到达中天门,路程过半,视野豁然,为第一旷区。又是峰回路转,三里快活,过云步桥,更趋艰险,随之进入十八盘。十八盘垂直高度400米,却有石阶1500多级,可谓危岩叠耸,天梯倒挂,使人倍尝登攀之苦,不禁汗流浃背、额头挥珠。累累石阶,伴你流汗,送你上天,赠你人生征途的深深体验,使你永远忘不了那一步一回头、一步一向前的“十八道阶盘”。待你一鼓作气,登上南天门,实现“山登绝顶我为峰”之时,崇高感、愉悦感怎能不油然而生,怎能不高吟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天衢”,路面坦荡,视野开阔,云雾时起,怪峰林立,颇有腾云升天之感。又是一组石阶累累的石盘路,又是一座金碧辉煌的神祠庙观——碧霞祠。当你跨过最后一道石阶,那莲花状的“极顶石”正像盛开的石花向可敬的攀登者们祝贺。

    登上山颠,游人们必然会领略到“无限风光在险峰”,就会领略到高山之外天地的广阔,就能真正体味到孔子当年“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

    3.满山石刻

    古老的泰山,难以磨灭的文化遗产在于满山的石刻。刻在质地坚硬、存在久远的岩石上的文字,展示着先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

    秦《泰山刻石》堪称“名山刻石之祖”。被后人誉为:

    零星两片石,卓越二千年。

    经石峪的《金刚经》摩崖石刻显示出泰山雍容大度之风采:

    天门倒泻一帘雨,梵石灵呵千载文。

    由唐玄宗御书御制的《纪泰山铭》,碑高三丈,“自南数十步望之,字里行间光彩照灼”,占尽泰山之颠的无限风光。特别是从山下到山上的主盘道上,历代游人有感而发,即石而题,借景抒情,多有点睛之妙。而沿途石刻,虽只言片语,却也令人遐想联翩。

    “勇攀仙境”,刻于红门附近。“红门”已是道佛双卡,过红门自然是初入仙门,而真正入境则需要勇气继续攀登。

    “洞天福地”、“步玉清”,都是含道家仙境构想的理想之所。登山者未必笃信,但清美之词肯定能调节情绪,减轻思虑。

    “肤寸生云”、“万古凌霄”,前者是说泰山独特的地理特点,后者则是升人天界的形象写照。

    “渐入佳境”、“放怀”,是对游人的导向性提示。

    “万笏朝天”,这是对在此远望诸峰所生印象的一种朝圣式比喻。

    “天衢”,自然是通往天府的通衢大道。

    “柏洞”,是对一段古柏蔽日幽静山道的形象化命名。步入柏洞,凉爽在身,清爽在心。

    “峰回路转”,借用名人名文名句,妙点此幽,属神来之笔。

    “山高水长”,虽是军人武将所题,但观此景,吟此句,令人情意缠绵,胸襟激荡,想见军人情怀如大海一样广阔。

    “接踵过中天,高山群仰止。为问熙攘人,曾否忆国耻”。游人不是仙人,民族切肤之痛隐约在心。

    “云路先声”、“山辉川媚”、“若登天然”、“天下名山第一”、“郁确其高”,这些赞美之词刻于不同的年代,出自不同的人手,形式也不统一,但为“江山折腰”情志一如言表。今天目睹其字,仿佛闻其啧啧之声。

    “飞泉”、“云桥飞瀑”、“月色泉声”、“河山之脉”、“泉响云飞”,这一组赞泉叹水的题字正是对泰山第二幽区风景特点的真实写照。

    “排闼送青”、“栏环翠秀”、“同步青云”、“抚松盘桓”,这是五松亭一带的石刻。此地松茂泉清,层峦叠翠,正是观山佳处,难怪当年宋真宗皇帝要在此设帐驻跸。

    “群峰拱岱”、“东天一柱”、“冠盖五岳”、“松云绝壁”、“空翠凝云”、“松风泉韵”、“涛声云影”,这里是对松山一带,已近绝顶,景色既雄且秀,游人在气喘吁吁之时,看此题刻,也增添几分悠闲情趣。

    “龙门”、“绝顶云峰”、“天门云梯”、“首出万山”、“云路千盘”、“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山之险峻,情之激昂,似相伴相生。

    “五岳独尊”、“雄峙天东”、“天地同攸”、“置身霄汉”,山已到了绝顶,题刻也说到了极致。这些会说话的石头,将永远向后人诉说下去。

    4,多彩传说

    泰山石刻中,有的是地名石刻,如“舍身崖”、“爱身崖”、“翔凤岭”、“飞龙岩”、“凤凰山”、“白鹤泉”、“龙门”、“黑龙潭”、“白龙池”、“仙人桥”、“龙洞”、“吕祖洞”、“圣贤洞”、“地母宫”、“寨门”、“胡安定投书处”、“谢恩处”、“古登封台”、“三笑处”、“丈人峰”。有的是根据石头的形状和传说而取名并刻石以记之。如“试剑石”、“蛟龙石”、“斩云剑”、“暴经石”、“景贤石”、“玄圭石”、“德星岩”、“拱北石”、“醉心石”、“一拳石”、“蛟龙石”、“独石”、“将军石”等。还有的是给树取名并刻之以石,如“秦松”、“唐槐”、“汉柏”、“一品大夫”、“处士松”、“泰山松”、“望人松”等。这些石刻都有一些美丽的传说,都流传着动人的故事。一块静无声息的石头不知沉寂了几千年,但一旦附会上有声有色的故事,那石头就神了。一棵自生自长的老树,被深知底里的山民们细述其苦乐悲欢,那棵树也就人性化了。

    “望人松”,又名“迎客松”。生长在泰山五大夫松之上的山崖上,亭亭矗立,别具风姿。其一枝向东南伸展,仿佛是热情的使者,伸着长臂,邀请八方的游客;仿佛是好客的主人,伸着长臂,殷切地去握手致意;又仿佛是多情的女子伸着长臂,要急切地去拥抱她的情人……望人松那婀娜的风姿,常常令人流连沉吟,心驰神往。传说有一对年轻夫妻为了整治好泰山,丈夫出山学本事,而在家的妻子含辛茹苦,久等数年而丈夫不归,翘首欲盼的妻子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被大雪所掩没。第二年春天,在她站立的地方长出了一棵婷婷袅袅而又一臂长伸的松树,像是妻子期盼丈夫,又像主人欢迎游客,所以叫“望人松”或“迎客松”。

    “拱北石”,又叫“探海石”。传说黑虎神见山顶有妖孽作怪,提着擎天棍到山顶镇妖,由于用力过猛,棍打在石上断为两截,那断掉的一截顿时化作一块巨石,这就是“拱北石”。

    “斩云剑”,则是一位勇敢的青年为了拯救遇到凶云恶雾的采药人,而英勇搏斗的英雄形象的化身。

    “暴经石”,传说西天取经回途的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因失信于老乌龟被掀到河里,经书全湿而被迫在此晾经。那刻在摩崖石坪上的《金刚经》大字,正是晾晒经卷时经文人石三分,难以揭取而留下的。

    关于人物传说,最有名的当是“石敢当”了。传说石敢当是后晋泰山石家林人,姓石名敢,因善于捉妖拿邪而被尊称为“石敢当”,声名远播东南亚许多国家。“石敢当”也许就是泰山在古来民众百姓心中至上神威、精神浓缩的人格化。人们要想社会清明,生活安定,总想有一个能镇妖驱邪的英雄,时时处处能保护人民,传说中的“石敢”正“当”此任。如今,石敢当的石像被竖在岱庙门前,依然被今人所尊敬。

    “舍身崖”,传说是南方一个姓何的孝子为救重病中的老母,曾许愿:泰山圣母若能治好母病就舍身崖下报恩。后来母亲病愈该与舍身还愿,而又愁老母无人照料,只好让自己五岁的儿子替己舍身,结果被泰山的徐大用救了这个孩子。当孩子金榜提名中了状元时,徐大用使他们父子相见。事后三人又来到舍身崖,抚今追昔,感慨不已。何老夫子自愧当年糊涂,险些送了儿子的性命,遂将“舍身崖”改名为“爱身崖”。后人又在崖上刻了“哀愚”二字以示众人。

    泰山西路,高山深涧,风光旖旎,黑龙潭和白龙潭便是故事荟萃之地。传说白龙和黑龙本是兄弟二人,只是遵父遗嘱为百姓掘泉找水而献身深潭。白龙池传说中的小白龙和黑龙潭传说中的鱼姑娘,虽都是兽中之神,但也深通人性,同情百姓,为神话传说中美的化身。

    神话是人类对世界、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和奇幻想象,而传说则是对过去事情的记述和评价,既可是真实的,也可是虚拟的。关于泰山的许多神话传说,多是世人借泰山之名物表述对世俗民情的一种心态和愿望,褒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它们与泰山自然景观相表里,成为泰山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可以说,多彩的传说也是一座活着的泰山!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