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石刻的创作艺术

    甲骨青铜、纸笺绢素、屏风粉壁、碑刻摩崖,作为书法展示的手段、空间、方式不同,必然导致书体、书风、创作方法、创作心态以及审美观念的不同。阮元在《北碑南帖论》中说:“短笺长卷,仪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摩崖刻在山崖石壁之上,书法风格与一般的碑志不同,与墨迹区别更大。它有三大特征:一是线条刻在粗砺的崖壁上,高高低低,深深浅浅,显得粗犷浑厚;二是经过风吹风打,剥蚀残泐,斑斑驳驳,苍苍茫茫,金石味特别浓厚;三是书写时受周围山川景色的感染,在宽阔的岩壁上奋笔走刀,心胸畅豁,不仅字形硕大,而且气势开张,雄伟壮观。再有,如果说法帖是以纸、墨、笔、砚为创作手段,是一人、一刻艺术的创作则要复杂的多。写一块碑,题一处摩崖,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体现的也不就是一个人的意志和审美理想。它的的流传与接受,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会更大。所以,可以这样说,泰山石刻是逐步生成的艺术,是链条式艺术。

    1.泰山石刻创作艺术链条

    对于泰山石刻而言,在泰山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化语境下,题刻者从产生创作的冲动到挥毫泼墨,这只是完成了石刻艺术创作的第一步骤。随后选择合适的碑材或自然的山岩,以时人喜好的形制,由石工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其工艺、心力雕凿成形,这只是完成了石刻艺术创作的第二步骤。石刻在自然的环境里经风历雨,山洪冲击,苔藓侵蚀;在历史的环境中,经历人为的刻划、捶拓、甚至野火焚烧,变得残缺断损,班驳陆离,这是完成了石刻艺术创作的第三步骤。游人在自然的环境下,以特有的精神状态、文化背景、审美趣味来解读石刻,读出属于他自己的那块石刻,这是完成了石刻艺术创作的第四步骤。作为受众的游人对石刻进行审美的评价,有意无意中,形成一种对泰山石刻艺术风格的选择标准,进而影响后来的题刻者按照自己对这些标准的理解和选择,进行新石刻艺术的创作,这是泰山石刻艺术创作的第五步骤。如此,才完成了泰山石刻艺术创作的一个全过程。这是一个石刻艺术的循环链条。

    2.泰山石刻创作艺术的心理分析

    从艺术主体创作论的角度看,泰山石刻,尤其是摩崖,是最直接意义上的“自然的人化”,是作为游人、作为书家的主体,按照美的规律,将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借助书法这种艺术形式,表达对泰山自然景色的感受,对历史文化的品味,对登山过程的感悟。蔡邕《笔论》指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石刻的题刻者在山水中徜徉,“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览本身就是一个“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的过程,这显然有利于触发题刻者的创作热情和灵感。

    实际上,大多数泰山石刻正是这种情境下的产物。岱庙汉柏院内的“观海”刻石,原立于岱顶,为明嘉靖十四年(1535)山东布政使、顺天府通州人张钦所题。在叶份的跋语中概述了张钦的生平事迹和其书法风格,“当其濡毫伸纸,气定神闲,得心应手,端严遒劲,盖有出于颜柳之外者”。同时,跋语记载了该题刻的创作过程:“顷者,公书,观海,二大字,镌诸泰山之崖。”并结合张氏的人品和书品,对二者的关系作了阐发:“字,心画也。公宏中肆外,惟变所适,允所至焉。”意思是说,书法是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张钦心胸宽广,表现在书法上,笔随心转,那风格也是一如其人。“观海”二字有泰山的“岩岩气象”,欲与“海岱争崇深”。

    3.泰山石刻主导艺术风格的形成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指出:“助成民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自然的基础。自然的联系似乎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得不把它看作是‘精神’……表演的场地,它也就是一种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我们不应该把自然界估量得太高或者太低。”泰山也同样是石刻艺术创造者“精神”的“表演场地”,其雄浑、大气、厚重、内蕴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泰山石刻整体艺术风格的形成。

    泰山的题刻者来自四面八方,天南海北,所以就风格而言,必然就显示出一种多样性的特点。工巧、天真、丰肥、方正、老成、自然、犷野、冲动、沉着、劲健、拙朴、怪奇、姿媚、险峭、紧结、圆融、倔强、高古、宽博、颇骏、瘦硬、潇洒、飘逸,在泰山石刻中,人们都能找到其代表之作。但“文之为物,必有对也,然对必有主是对者矣”(刘熙载《艺概·文概》)。泰山石刻就主导风格而言,无论是泰山的雄浑气象所给予题刻者创作风格的方向性指引,还是作为游览者对泰山题刻的选择,更多地倾向于一种雄伟的阳刚之美,是清乾嘉以来所推崇的、与南帖相对应的北碑书风。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把北碑书法归结为十美:“一曰魅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这就是泰山石刻创作艺术风格的主流。像岱庙明人题写的“万代瞻仰”、“五岳独宗”碑,每个字都力能扛鼎,与泰山的风格相匹配,一从而更多地引起观览者的共鸣:泰山的题刻就应该是这样大气磅礴、气吞山河!泰山以其之大,可以包容各种各样的书法风格,但是真正能立住脚、被人看好的绝对不是柔弱无力的“小家碧玉”,泰山崇尚的是一种强力,甚至是一种霸气、王气,所以乾隆的题刻尽管很多,所处位置尽管也很显著,总不被人看好,这其中的原因当然与内容有关,更多的却是,他的字缺乏一种泰山一样的力度。

    4.泰山石刻雕刻艺术的创造  

    对于石刻来说,形制、规格和雕刻技艺是石刻艺术的外在形式。但它并不就是一张包装纸,而是其艺术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像中国书域的装裱艺术一样,它同样能升华石刻的艺术效果。

    泰山石刻形制多样,随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历史朝代的更迭而变化。泰山石刻从种类上看,有摩崖、碣、碑、墓志、塔铭、经幢、造像题记、画像石、建筑附属刻铭及其他杂刻等十多种。秦《泰山刻石》为碣。《后汉书·窦宪传》称:“碣,山特立貌。”可见碣是依据山的形状刻意模饰而成。碑分为碑首、碑身、碑座三个部分,东汉时,“丰碑巨制,炬赫一时”,碑的形制正式定型,碑额上加饰各种纹饰,如仙1人、瑞兆、祥兽、四灵等。泰山的汉碑中,《衡方碑》碑首为圆形,额下有穿,形制古朴。东汉《张迁碑》增加蟠龙纹饰,在以后的碑刻中进化为对称性的交龙纹。魏晋以后的碑座雕刻为巨龟型,后人称龟趺为赑屃。唐代以后,由蟠龙缠绕组成的螭首已经明显地分开,形成螭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组成的碑式,这也是至明、清一直被帝王贵族豪门使用的碑式。在泰山的石刻中,唐代《双束碑》(即《岱岳观纪事碑》)形制特殊,有了象征的意义。唐摩崖整个利用大观峰的南面开凿而成。刻面处理平滑、规矩。特别是摩崖刻的额部雕刻成麒麟腾云的画面,流金溢彩,恢宏壮观。

    泰山的摩崖则随山势、随盘路、随景点、随山岩灵活安排,稍加打磨或不加打磨,进行镌刻。既不有伤自然本来面貌,又保持摩崖刻石的粗犷风格。这方面,经石峪是一个典范。在石坪:高低不平的地方,干脆就将字“立”,起来写,“立”起来刻,保持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