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热点丨有病不用进城看 身边就有“县医院” 岱岳区把“县医院”建在老百姓家门口,破解看病难题


6月8日,正值杏黄麦收时节。上午8时许,位于泰山东麓的祝阳镇卫生院里,就医的群众络绎不绝。骨科门诊,早就排起了队;针灸室内,床位已满,医护人员忙着扎针、艾灸;中医科、口腔科、透析室、CT室内就医的群众来来往往。院长倪西鹏介绍:“内科、外科、妇科、儿科,CT室、手术室、120救护站,一应俱全;业务院长、骨干医生、护士长也是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派来的,现在生病后来卫生院看病的群众越来越多了。”

见来了记者,正在做康复治疗的赵玉梅笑盈盈地说:“有病不用进城看,身边就有县医院。”
老人说的“县医院”,是岱岳区群众对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习惯性称谓。
岱岳区是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区,农业人口占80%以上。前几年,镇街医院由于设备陈旧不齐,医疗护理水平低,农民小病去诊所,大病进城看,大部分镇街医院门可罗雀,成了“摆设”,既加重了农民负担,也造成了“县医院”应接不暇,人满为患。

“上头忙,下头闲,农民看病有点难”。面对这一现状,岱岳区认识到,让医疗力量沉到基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才是化解农民看病难的良方。本着“先试点、再推进”的工作思路,岱岳区以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为牵头医院,按照药械、业务、财务、后勤、人事、绩效、信息、行政的“八统一”管理办法,2023年11月率先在革命老区房村镇建起了“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房村院区”,改善了基础设施,更新配齐了医疗设备,派驻了业务院长、骨干医生和护士长,在全区农村建起了第一个“县医院”。

镇上建起“县医院”的消息一传开,立即受到了老区人民的欢迎,很快就“红火”起来,农民看病难和基层医院运转难的问题迎刃而解。岱岳区总结这一做法并推而广之,不到两年时间,在全区所有镇街卫生院全面推开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在镇街建起了“县医院”,先后派驻专家45人,仅更换医疗设备的投资就达到了1600余万元。在此基础上,镇上的“县医院”还向偏远的村庄延伸,实现了“一院多区”,全区先后又建立起26处分院区,真正把“县医院”建在了百姓的家门口。
除了常驻的院长、骨干医生和护士长外,岱岳区还实行专家定期到各分院坐诊制度,轮流下乡到百姓身边行医,更加充实和提升了各分院的医疗力量。

医疗救护是医疗力量下沉的重点,岱岳区区先后投资300余万元,为各乡镇分院更新了救护设备,配齐了120救护车,健全了上下贯通的120急救体系。现在只要接到求救电话,救护车很快就赶到百姓身边。一般急症在镇上救治,重症患者直接送到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救治路径由双程缩减为单程,为生命救护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前不久,房村镇的李大爷突发剧烈胸痛、大汗淋漓,120救护车不到一刻钟就赶到了家里,心电图检查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随行的大夫紧急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给药等处理,火速将病人转往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程开启绿色通道,入院半小时就稳住了病情。“心梗这个病,晚一步都不行啊!”李大爷儿子现在说起来还后怕,“亏着咱镇上120来得快,一点没耽搁,这可是实实在在抢回条命啊!”
岱岳区医疗力量下沉,把“县医院”建到百姓家门口,极大地增加了百姓的归属感和就医的信心,既盘活了镇街医院,也减轻了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就医压力,同时也使百姓的健康进一步得到保障。据统计,今年1至5月份,全区在镇街上的“县医院”就诊人数达到79.5万人次,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0万人次,增长了60%。
泰安日报社·中华泰山网记者曹明月 李皓若 通讯员 李庆林 审核 王天姿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