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泰山 > 正文
  • 天下泰山·郢书岱说丨御香缥缈绕岱宫——泰山香文化拾零

      □周郢

      “御香不断,天神飞马报丹书”——这是《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东岳庙“赞子”中对泰山场景的描摹。赞子所写“御香”,是指由皇帝敕赐祀岳之香。由于历朝帝王频繁遣祭,屡赐名香,缥缈“御香”遂成为泰山著名掌故。

      追溯中国香文化起源,与泰山祭祀密切相关,根据学者傅京亮《中国香文化》中所考,《尚书·虞书·舜典》对舜帝继位后东巡的一段记载:“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此记载便是香文化的最早史录。傅氏认为,远古时期中华先人在祭祀中燔木升烟,告祭天地,正是后世祭祀用香。因此香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以至遥远的先夏时期。当时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所以殷商甲骨文已有了“祡(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是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宋人洪刍撰《香谱》卷上《香之异·沉榆香》也有黄帝封禅用香的传说,其书引《封禅记》云:“黄帝列圭玉于兰蒲席上,然沉榆香,舂杂宝为屑,以沉榆和之若泥,以分尊卑华戎之位。”

      

      泰山风光。 通讯员供图

      汉魏以来,道家、佛家皆倡烧香之礼,对传统祭祀影响颇大。唐景云二年(711年)六月,唐睿宗李旦遣道士杨太希至泰山进香,并刻手敕于双束碑中,其中便云焚香之仪:“景云二年六月二十三日,皇帝敬凭太清观道士杨太希,于名山斫(所)烧香供养。……实希灵鉴,用副翘诚。”此为泰山烧香的最早记载。惟唐代所用之香材,现已不可详考。

      时至宋朝初年,五岳庙皆已每日在各殿用香,香材均为就地采山中树根。宋至道年间,荆州转运使高绅巡视南岳庙时,以为此香简而不恭,上书奏请朝廷赐以乳香(一种胶树脂香)。咸平六年(1003年),华阴西岳庙内韩见素《敕赐西岳庙乳香记》称:“先是五岳诸殿逐日所焚之香,自来因循,官囗囗给,肇自右司谏、直史馆高君绅,于至道中任荆州转运日,见南岳司天王庙逐日诸殿晨荐之香,只采山中树根烧蓻,遂特发奏章,乞囗囗(乳)香烧。……自是敕下华州,囗西岳合销乳香闻奏。”自此,五岳庙日常祭祀皆焚乳香。

      北宋开启用“御香”祭岱之例,《宋史·礼志》载大祀皆降御封香,中祀、小祀则用太府寺香。五岳(常祀)本属中祀,香由太府,然若逢皇帝遣使致祭(非常规之祀),则赐以御封香。如《杨文公谈苑》载:“至道二年夏,大旱,遣中使分诣五岳祈雨,学士草祝,上自书名,随其方设香,再拜而遣之。”又《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九载,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月辛酉,真宗诏以天尊降临,“遣官告诸陵、岳渎、祠宇,上亲封香付之”。此御香除颁于岱庙,有时也用祭其他泰山神祇,宋人赵合《渊济公祠记》云:“泰岳西南隅,有灵泉曰白龙池。……自汉唐已来,至于我宋,每岁投金龙玉简、御香为之祷矣。”

      关于宋代御香的香材,据宋人丁谓《天香传》称:“祥符初,奉诏充天书扶持使,道场科醮无虚日,永昼达夕,宝香不绝,乘舆肃谒则五上为礼(真宗每至玉皇真圣祖位前,皆五上香也),馥烈之异,非世所闻,大约以沉水、乳香为本,龙香和剂之,此法累禀之圣祖,中禁少知者。……袭庆奉祀日,赐内供乳香一百二十斤(入内副都知张淮能为使),在宫观密赐新香,动以百数(沈、乳、降真等香)。”袭庆奉祀,指丁谓判兖州掌泰山封禅事务,时内府赐香皆用乳香,可推知遣祭所颁御香应以乳香为主。

      金、元、明三代,皆因袭御香祭祀泰山之制,金王若虚《清虚大师侯公墓碣》记金泰和中曾遣道士“佩符驰传,降御香于岱岳”(《道家金石略》838页)。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祠庙仪祭》亦云:“五岳四渎,五镇四海,名山大川,上降御香,用文翰清望五臣,每岁驰驿至彼,代祀行礼。”元杂剧《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三折中写东岳庙盛景:“这的是人间天上,烧的是御赐名香,盖的是那敕修的这庙堂。”后世因称代祀为祀香、降香,或径称御香。如元代诗人张翥《送彭大年真人祀东海东岳东镇》诗云:“御香分晻霭,佩玉响瑽瑢。”明代诗人蒋冕《送熊峰先生代祀孔林泰山》诗云:“御香夜焚晴岚拥,神璧朝陈灏气通。国祚绵延千万寿,归来献颂达宸聪。”岱庙中为此专建有御香亭,明《泰山志》卷二载:“御香亭:在诚明堂后,凡朝廷遣使赍香于岳祠,先置于亭,择吉而后奠神。”

      清代除延续遣祭泰山之仪外,还新增以御香祭祀碧霞元君的制度。《岱览》卷九《分览·岱顶》载:“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以来,每遇四月十八日,遣内大臣赍香帛进谒以为常。御赐彝器炉鼎瓶琖,多晶玉金磁之宝。”又清嘉庆《泰山志》卷三《盛典纪》载:“岁四月十八日,为碧霞元君诞辰,皇帝遣内侍御大臣一员进香。于十七日斋宿岱顶。十八日黎明,诣碧霞祠行礼。岁以为常。”清道光吴振棫《泰安道中见进香者口占三首》诗云“箫鼓龙亭云五色,万人争看御香来”后注云:“京师笔帖式送香供至省,复檄委丞倅赍送上山。”史录中都特意提到“香”或“御香”。赐香之外,同时赐予的还有大量香器、香具。

      考清代致祭之“御香”,系以“藏香”为之。如嘉庆十九年(1814年)五月二十七日,清仁宗以祈雨泰山获应谕山东巡抚同兴:“发去大藏香五枚,二号藏香五枚,同兴即令刘清恭赉岱顶,恭赉大藏香一枚,虔诚祀谢。”(《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19册、422页)泰安知县徐宗干《泰山杂记叠前韵》中《接香》云:“凤扆珠旙捲,龙亭綵幔开。和鸾千里马,天子进香来。”题下原注:“每岁四月,钦使颁香供至济南府,于十五日中丞委员恭赍到境,敬设仪仗綵亭,郊外跪接。是年钦颁白磁龙文靶盌五件,绣花香旛四挂,大小藏香各十炷。”清光绪姚鹏图《和胡廉访(景桂)祀岱原韵》诗注:“岁以夏四月上旬遣内务府员一员赍藏香、银尊。”——“藏香”指西藏所制之香,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所谓藏香,乃西藏所制。其味浓厚,得沉、檀、芸、绛之全,每届岁除,府第朱门,焚之彻夜。檐牙屋角,触鼻芬芳,真香中之富贵者也。”所赐之香,要在四月十八日寅漏之时(凌晨三至五时),由敕使恭诣岱顶碧霞祠,代替皇帝亲自焚烧,以表虔敬。如清咸丰二年(1852年)四月山东巡抚刘源灏上奏折称:“臣于本月十六日,自省启程,恭赍钦颁香供,前赴泰安府致祭泰山。先经附片奏闻。十七日行抵泰安府,登山斋宿。十八日寅刻,敬陈御香,恪恭行礼。”

      俗传藏香有护产之特异功效,《滇海虞衡志》云:“藏香出中甸,……滇中贵之,以为通神明:凡房帏产厄、天花危笃,焚此香即平安。”因此,碧霞祠内焚余御香,便成世人求取的至宝,徐宗于在《浴儿》诗中便写及此俗:“待餔研宝墨,祈福染天香。”注云:“俗传藏香催产,乞泰山香供所余,焚之果无灾害。”文中所写道出了泰山御香的神异色彩。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