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泰山 > 正文
  • 天下泰山丨泰山:诗韵中的文化脊梁

      □石东卫

      泰山,五岳独尊,横亘于华夏大地,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集大成者。自上古起,泰山便被视为神山,承载着帝王封禅之礼,沟通天地,福泽万民。古之帝王于此宣告受命于天,祈愿江山永固、国泰民安,那盛大庄严的仪式,为泰山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尊贵的皇家华服,使其在岁月长河中卓然独立,地位尊崇无比。

      图片由即梦AI生成

      泰山在诗人们的笔下,宛如一座永不枯竭的灵感宝库,承载着千古情思。“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在《望岳》中,以一句疑问起笔,似久慕盛名后的惊叹与探询,紧接着“齐鲁青未了”五个字,力重千钧,将泰山绵延千里、横跨齐鲁大地的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杜甫心中,泰山是造化的宠儿,集天地之灵秀,巍峨高耸,仿若将昏晓切割,阴阳由此分明。当诗人登上泰山,层层云雾在胸间翻涌,极目远眺,归巢飞鸟渐入视野,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诗人对自身远大抱负与崇高理想境界的坚定追求,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人为理想奋勇攀登。

      诗仙李白笔下的泰山,充满超凡脱俗的神韵。“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炎炎夏日,泰山巍峨耸立,山顶云雾缭绕,在李白的想象中,那云朵竟幻化成汹涌波涛,自东海奔腾而来,赋予泰山与云海震撼人心的生命力。“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怀抱白鹤的鲁客,向着泰山进发,白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祥瑞,它的出现,让泰山仿若成为通往仙境的神秘门户,充满空灵、清幽的气息。

      

      图片由即梦AI生成

      魏晋时期,谢道韫以《泰山吟》独树一帜。“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身为女子,她以豪迈气魄与细腻笔触,勾勒出泰山的高大雄伟,以及山岩间空旷幽远之处的静谧深邃,让我们从不同视角领略泰山的独特魅力。

      元时张养浩留下“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登山途中风云际会,仿若护送诗人迈向天关,登顶俯瞰群山,心中的喜悦与满足溢于言表,这是泰山给予他的心灵慰藉与精神滋养,是人与自然在精神层面的深度交融。苏轼的“岱宗已在眼,一往继前躅”则饱含对泰山的向往与对先贤的崇敬,沿着前人的足迹前行,每一步都承载着对泰山精神内涵的探索与文化传承的决心。

      泰山在诗韵中,也承载着诗人对人生的哲思。白居易在《放言五首·其五》中写道:“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借泰山阐述人生的哲理,泰山虽雄伟,但不应轻视微小之物,生命的长短并非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人们不必过度忧虑生死,应看淡世间的哀乐,以豁达之心面对人生。

      刘禹锡的《和河南裴尹侍郎宿斋天平寺诣九龙祠祈雨二十韵》“泰山沉寇六十年,旅祭不享生愁烟。今逢圣君欲封禅,神使阴兵来助战。妖气扫尽河水清,日观杲杲卿云见。开元皇帝东封时,百神受职争奔驰”则从另一个角度,以泰山为背景,描绘了时代的变迁与帝王封禅的盛景,泰山见证了社会的动荡与安宁,也见证了帝王的威严与百神的朝拜,展现出泰山在历史长河中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一面。

      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对泰山地理风貌的描写“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以写实之笔,勾勒出泰山的山水脉络,山与水相互交织,刚柔并济,共同构成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山水画卷。

      泰山,绝非仅是一座土石相累之山,它是诗人们抒情言志的心灵寄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象征。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借泰山以明志,文人墨客以泰山为灵感源泉。它见证了王朝的兴衰更迭,岁月的沧海桑田,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记忆与精神追求。它宛如一条坚韧不拔的脊梁,傲然挺立于华夏大地,撑起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浩瀚天空。在历史的风雨洗礼中,泰山始终屹立不倒,那股动人心弦的文化魅力,如磁石般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去攀登,去感悟,去传承,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一道永恒的亮丽风景。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