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创新之笔 让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地生花——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综述
“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更充分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优势,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呼唤着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创新实践。
市人大常委会探求真谛、付诸行动,努力将重大理念融入地方人大工作,紧跟时代发展、顺应人民期待,以“法治人大、有为代表、数字赋能、活力机关”的工作定位,坚持守正创新,生动涌现出一系列具有泰安特色的“首次”和“第一”,用实干担当走出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泰安实践新路径。
2024年全年共召开常委会会议7次,制定法规2件、修订1件,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18项,开展视察、调研、执法检查38次,组织专题询问1次,作出决议决定8项……一项项务实工作的开展,清晰地记录了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履职的轨迹,唱响了新时代人大工作绚丽华章。
立法为民
浸润提升民生福祉
2025年新年伊始,专注于守护“夕阳红”的《泰安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条例》正式施行。这部以“小切口”立法为特色的条例,被列入了全市“法敢当”法治建设的典型案例之中。
法,是民主精神的生动彰显。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全省创新出台《泰安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条例》,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在全省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保护古遗址类文物资源,制定《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条例》,统筹做好刚性保护和活化发展文章,让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初次审议《泰安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后监管条例》,盘活存量低效建设用地,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为民主法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一部部良法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完善的立法工作机制的支撑。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修订《泰安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完善法规起草、论证、审议、表决等各项程序;着力推进立法联系点“一站一特色、一点一精品”建设,保障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立法工作;充分发挥立法专家智库作用,为法规制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高悬法律巡视“利剑”,市人大常委会还探索构建起“立法引领、执法检查、立法评估”全链条工作机制,开展行政诉讼法、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体育与全民健身“一法两条例”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并对供热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开展立法“回头看”,以有力监督推动现行地方法规落地落实。
维护法治权威,不仅在于重大举措或关键时刻的彰显,更在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浸润与实践。“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2024年11月份,在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庄严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内,举行了两场特殊的宪法宣誓仪式,部分学生代表和企业职工代表作为宣誓人参与,沉浸式体验宪法宣誓仪式。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利用民法典宣传月、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点,开展系列法律宣传活动,举办“宪法进校园、法治伴成长”主题活动,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监督“长效”
为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
“在‘双碳’形势下,请问政府有关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帮助企业在新上项目、技改扩规上解决这些制约性要素指标?”2024年10月份,在《泰安市新型工业化促进条例》实施一年之际,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对条例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询问。该条例是全国首部新型工业化促进条例,专题询问会系统了解了条例施行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为工业发展“精准开方”,这是新一届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第5次专题询问会。
监督,是人大的法定使命。常态化专题询问是新一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亮点,市人大常委会用好监督职权,围绕新型工业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等市委重点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协同联动,实现了全方位、全闭环和全链条监督。
监督工作聚焦的是全市高质量发展,回应的是群众的深切期盼,检验的是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责任。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审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巩固增强经济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良好态势;专题调研全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情况,促进与新型工业化双向赋能、融合发展;听取审议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情况报告,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聚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展全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情况专项视察;开展泰山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和泰山石保护情况专题调研,对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做大做强泰山文化品牌提出改进措施。
群众的关切点在哪里,人大监督的聚焦点就在哪里。聚焦民生重点领域,市人大常委会关注病有所医,开展中医药产业发展调研,提出意见建议,推动中医药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注老有所养,专题调研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助力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系列难题;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就全市“笑气”滥用治理情况开展监督,凝聚打击“笑气”犯罪工作合力,推动社会综合治理;加强职业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民族团结、国家安全、供销社改革、“泰山兵”品牌创建等监督力度,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监督不走过场,才能体现刚性。市人大常委会创新设立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联系点,畅通与县(市、区)及专业机构的沟通渠道;建立人大财经预算监督和审计监督贯通协调机制,加强与审计部门的工作协同、成果共享;听取审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开展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情况专题调研,促进国有资产安全管理、增值增效;建立健全政府债务管理报告制度,2024年首次听取审议政府债务管理情况报告,进一步推动政府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提升债务治理能力和水平。
代表“有为”
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创特色,支持和保障代表“有作为、有修为”,全力打造“有为代表”,走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
当前,群众与人大代表之间已悄然实现了云端的连接。在我市各代表“家站”内,只需用手机扫描设置在内的“家站”二维码,群众便能线上与人大代表即时沟通。
群众意见“码上提”,代表接待网上办,当前,市人大常委会已建成线下代表“家站”481个,网上代表“家站”489个,组织人大代表线上线下进“家”入“站”,缩短了代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数字化赋能是新一届市人大常委会助力代表履职的重点,市人大常委会着力优化工作流程,加大督办力度,2024年,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180件代表建议,均通过泰安数字人大平台交由67个承办单位办理;确定7件重点督办建议,由相关专门委员会负责督办,形成办理态度现场评、办理结果网上测的“双测评”工作模式,推动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
延展代表履职广度,市人大常委会邀请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召开列席代表座谈会;开展常委会组成人员“集中联系代表月”活动,征求企业一线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助力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召开全市人大代表工作推进会,推广在代表小组建立功能型党组织,使代表工作更加贴近民生、贴近实际。
拓展代表履职深度,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人大代表分6批次赴全国人大培训基地开展学习,助力代表提高依法履职的政治站位和能力水平;在市民之家建立“人大代表会客厅”,搭建人大代表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桥梁”;打造集代表“家站”、预算审查监督、地方立法联系点等多功能于一体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心,提升代表履职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提升代表履职精度,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推进文化“两创”、加强社会治理等24个专题,组织住泰全国和省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一批高质量调研报告;深入推进“代表进网格、履职在基层”“人大代表下基层”等主题实践活动,五级人大代表嵌入基层网格,围绕社区红色物业、区域农业产业发展、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问题收集社情民意,推动代表履职和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在时间的刻度里,不变的是初心与使命,每一步履迹都是对人民承诺的践行与坚守。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市人大常委会将以守正创新为魂,不断前行,不断超越,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满怀激情地书写浓墨重彩新篇章。
【泰安日报社·中华泰山网记者 王玉 通讯员 张国伟 苏雪 孙珵珵 审核 聂艳艳】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