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泰山·揭秘泰山丨泰山斗母宫历代尼僧修行考
□侯晓琳 路秋生
斗母宫是泰山著名古建筑群,原称“龙泉观”,位于泰山龙泉峰西南的主盘路东侧,是泰山一处重要庙宇。斗母宫虽是道家场所,明末到20世纪70年代一直为尼僧住持,从第一代住持性江,到最后一代住持正品,前后延续近400年。本文拟以斗母宫内的石刻碑文为基础,搜集历代游记、笔记等有关记载,参照前人的研究,试对斗母宫尼僧修行加以考述。
斗母宫历代尼僧考述
斗母宫尼僧宗派属于临济宗,临济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由唐代义玄创建。因义玄住在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滹沱河畔的临济院,所以称为临济宗。斗母宫照壁上嵌有“临济正宗比丘尼世系图”碑,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立,内有四十八代字辈,即“智慧清净、道德元明、真如性海、寂照普同、心源广绪、本觉昌荣、能仁正果、长衍宽洪、为传法印、金悟惠隆、坚持戒定、永继祖宗。”在上列四十八代中,最早入主斗母宫者,为十一代性江,一直传到正品的徒弟,共有十八代尼僧。其中,在碑刻中出现的住持有九代人,分别是性(性江)、海(海住、海银)、心(心海)、源(源兴、源志)、广(广平)、绪(绪魁)、荣(荣桂)、能(能庆)、正(正品)字辈(同一字辈算作一代住持)。据斗母宫周围老居民回忆,正品的师叔仁德曾任住持,仁德在内共历十代住持(中有一代住持法名待考)。斗母宫数代尼僧筚路蓝缕,在自身修行的同时,也为斗母宫留下了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
斗母宫尼僧修行探究
斗母宫最后一任住持正品曾说,从清末尼僧重新入主斗母宫后,修行戒律开始严格:入宫先认师父,严守五戒,在本宫修行几年后,要到北京大寺“受戒”。受戒时,用戒香灸烧额头或手腕,灸成数个黑疤,作为完成受戒的标志;由于宫内奉祀的神像多,每天早、晚都要念经拜禅,每月逢单日在北院正殿前念经,双日除念经外,还要拜禅,每逢神佛节日,都要举行祝拜仪式,在仪式上要诵念全经,因此诵经和礼神的任务较重;宫内一般的尼僧平时要进行礼神活动,每天早、晚两次向各神上香,逢六月、腊月和每月初一、十五,除上香外,中午要增加一次送食。即各神龛前送一碗水、一碗米,放在供台上,晚上把水和米浇撒在殿门内外。斗母宫尼僧集体生活,吃大锅饭。吃斋分为两种,一是吃全斋,即长年吃素,一种是吃花斋,即每年六月、腊月和每月的初一、十五吃素,其余时间可以吃荤。收入来源于拴娃娃、香火、卖茶水钱及外出化缘,生活较为清苦。
斗母宫作为道教与佛教文化互相融合的场所,既供观音菩萨,又奉碧霞元君。碧霞元君民间俗称“泰山老奶奶”,是泰山影响力最大的女神。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能扶弱惩恶,为人送子,有求必应。在民俗信仰中,观音菩萨也是能赐福保佑的神仙。斗母宫第七代僧心海任住持期间,斗母宫逐渐进入鼎盛时期,香火旺盛。从斗母宫院内的《刘义厚等捐资题名碑》《高恩等进香碑》可以看出,当时香客众多,汇集于斗母宫,捐舍资材,祈求神灵庇佑。在百姓心中,斗母宫的许愿求子十分灵验,祈求神灵赐子,迄今斗母宫内建筑墙体上还有麒麟送子的砖雕图案。据《斗母宫新建白衣殿记碑》载:“白衣送生子孙殿也,能满世人求子之愿”,《高恩等进香碑》载:“斗母宫更为灵应,求子得子,求孙得孙。”清末总兵张勋、衍圣公孔令贻亲自到宫内拴娃娃,最后都达成心愿,施舍重金。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在1922年题写了“肤寸升云”匾,至今还挂在宫内。众多香客得偿所愿后,大多向斗母宫捐资舍财,为庙内宫殿、亭台的建造、修缮贡献了力量。
斗母宫尼僧从古至今笃学通文、化缘修缮
从斗母宫碑刻及相关文献材料上可以看出,斗母宫与皇家结缘。据《太监进香题刻》载:“明天启三年(1623年),内宫太监来斗母宫进香,多达十几人。到了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奉孝慈太后来泰山祭祀,曾到斗母宫上香。自此宫内香火兴盛,士绅显宦纷纷助修。清乾隆间建修钟鼓楼碑记中,捐修官吏多达60余人。世袭衍圣公孔宪培、孔庆镕均与斗母宫结缘,捐修钟鼓楼等。衍圣公孔令贻、长江巡阅使张勋的名字也赫然在目。近代维新领袖康有为也与斗母宫有不解之缘,其参与丁巳复辟活动失败后,曾来到斗母宫隐居。法霖任住持期间,其与泰安寓公“赵家公馆”(赵尔巽家族)及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保持良好关系,不仅维系了寺庙的安全,还使宫宇得到捐修。赵尔萃参与捐修寄云楼,开挖“天然池”,并亲自撰书碑文。一时文人墨客纷至沓来,题写了大量匾联,成为艺文盛事。
斗母宫的尼僧多因家境贫寒,迫于生计而遁入空门,在很小的时候就出家入宫。在众多清人杂记中都提到了这一现象,“余至时,但有二少尼,一曰仙亭,一未问其名,老尼绥绥然,款客甚殷”(见清林纾《畏庐琐记》);“一老尼一正巽外,尚有一稚尼,度之,不过十一二龄耳”(见袁克文《辛丙秘苑·寒云日记》)。据正品回忆:她入宫时才七岁,宫里请了周围证人与正品父亲一起吃了酒席,立下字据,削发换服,小姑娘自此远离父母,与青灯古佛为伴。幼尼入宫一般由师傅教念经文识字,清光绪年间宫内专门聘请文化教师,给幼尼讲授四书和经文,增加尼僧的文化素养。据清人《王钟霖日记》载:“梦仙吐嘱风雅,性情聪慧,一时士大夫登山者,无不乐与之接谈,赠答极多,张寿泉刺史欲为刊集。戊午九月,余再见之,已如渔洋赋《秋柳》时矣。属留题一联:‘梦为胡蜨常如我,仙比鸳鸯果羡谁。’(文中张寿泉即泰安知县张鸣铎,尼僧梦仙应为心海弟子)”因此很多文人留下的笔记或游记中都提到了斗母宫尼僧,比如刘鹗《老残游记续》、金安清《泰山游记》、张謇《张謇日记》等。日本近代著名学者后藤朝太郎曾以亲身经历对斗母宫尼僧的生活进行了详细记录,提到尼僧热情招待入宫休息的客人,与他们亲切融洽地交谈。这是斗母宫尼僧不同于他处的突出特点。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