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泰山·郢书岱说 | 泰山石刻中的建瓯人文
□周郢 文/图
福建建瓯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地有东岳庙,声名甚著。在泰山历代石刻中,留下了众多关于建瓯人物的珍稀记录。
建瓯东岳宫。
大历祭岳题名中之“建安太守”
泰山桃源峪石壁有唐大历八年(773年)敕使题记:大历八年,王大使因拜岳,与韩补阙、前建安(今福建建瓯)曹太守同游。张炼师、房道士、卜晧然记。时十月十日。
按“曹太守”之姓各史志著录皆缺,今夜间用灯管映照识读。题记中之王大使或即双束碑中之王端静:“岁次癸丑九月癸酉朔廿八日庚子,修功德中使正议大夫守内侍省内侍员外同正员上柱国魏成信,判官文林郎守内府丞刘元载,小使文林郎守掖庭丞魏贵珍,内供奉道士申昇玄,翰林供奉道士王端静等,奉今年六月廿日敕,于东岳观金箓行道七日七夜,及于瑶池投告。”韩翃有《陪孟都督祭岳途中有赠》《祭岳回重赠孟都督》《送卢大理、赵侍御祭东岳兼寄孟兖州》等诗,中有“封作天齐王,清祠太山下。鲁公秋赛毕,晓日回高驾”句,摹写秋祭泰山场景。题名中韩补阙或即韩翃。惟建安曹太守《唐刺史考》不载其名,可补史录之缺。
范致冲后土殿题记
范致冲又名范致君,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泰山后土殿旧有范致君题碑,云:“武夷范致君久慕仙风,自楚之鲁,遂登泰山,以望八极之表。有宋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廿三日记于是碑。(碑今佚,文存《石索》)”又《观妙斋藏金石文考略》卷十四“泰山题名”,记泰山有“大观元年(1107年)范致冲题”刻石。当即此刻。
又有《吕公洞》等诗刻岱庙延禧殿,收录明《泰山志》卷三。曲阜孔庙西斋宿有《范致冲谒庙记碣》:“宣和元年(1119年)四月朔,承事郎直袐阁权发遣山东西路学事范致冲,以职事躬谒先圣祠庙。”可知其东游时之身份。
仁钦灵岩寺碑石
仁钦,北宋末僧人。崇宁、大观(1102年—1110年)年间住持灵岩,《灵岩寺崇兴桥记》记其事云:“今上(宋徽宗)嗣位,齐州众求海内高德,得建州净照大师仁钦,以闻之朝。即有诏,以仁钦为灵岩住持主钦公至寺之一年,寺境清。二年学人来,三年佛法明,四年天下四方知灵岩有人,而岁时香火供事遂再盛”。据此知仁钦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大观初,获赐紫衣,赐号净照大师。其在寺先后建献殿、绝景亭、崇兴桥、修御书阁,装銮功德顶证明殿石像。仁钦精诗文书篆,其在寺所立碑刻,最早者为崇宁元年(1102年)蔡卞书《楞严经偈》;大观二年(1108年)八月,又请郭思作《崇兴桥记》;“御书阁”三大字碑最初也系仁钦所立;大观三年(1109年)《心经》;大观四年(1110年)又立《五苦颂碑》《十二时歌》;又创置“灵岩十二景”(置寺殿、般舟殿、铁袈裟、朗公山、明孔山、绝景亭、甘露泉、石龟泉、锡杖泉、白鹤泉、鸡鸣山、证明殿),政和元年(1111年)各系题咏。政和元年,仁钦从灵岩寺退堂,卸任前有《诫小师语碑》,刻于灵岩寺天王殿东侧。其前后主寺十年,对灵岩发展有重要贡献。
吴栻灵岩寺诗刻
灵岩寺御书阁有吴栻诗刻,文曰:余赴治历下,谨拜香于灵岩道场。灵岩,固东州胜绝处,余闻之旧矣,然不知与武夷“升真洞天”相若也。余既幸供佛饭僧,又经行宴坐之地,了了然如家山间。住山仁钦师初不与余接,问之,盖乡人也。因作三小诗以志其事:丹峰翠壑一重重,香火因缘古寺钟。若有金龙随玉简,武夷溪上幔亭峰。一麾邂逅得东秦,忆别家山六度春。何意眼看毛竹洞,主人仍是故乡人。大士分身石罅开,轻烟微雨证明台。洒然一觉乡关梦,换骨岩高好在哉。崇宁五年丙戌夏四月甲戌,建安吴栻顾道题。
吴栻,字顾道,瓯宁(今福建建瓯)人。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元符二年(1099年)为金部员外郎。崇宁中为开封府推官。以给事中使高丽,还知开封府。召拜兵部侍郎,寻除图阁直学士,再知成都。后知中山府。清康熙《瓯宁县志》卷八有传。
崇宁五年(1106年)四月,吴栻治济南,赴灵岩寺烧香斋僧。住持仁钦初未与吴栻接洽,后经询问,才知二人同乡,顿感亲切,殷勤款接。吴栻因此留下此三首诗,表达他乡能逢故乡人之欣喜。诗中“若有金龙随玉简,武夷溪上幔亭峰”,幔亭峰武夷三十六峰中的一座名峰,位于武夷九曲溪的第一曲,曾流传武夷君等许多神话故事。绝顶有投龙洞,朝廷每遣使投金龙玉简于此。吴栻认为灵岩与武夷相若,登游其上,宛在幔亭。借此表缕缕乡思。
吴栻又作有《灵岩道场》,镌刻于灵岩寺千佛殿外西侧墙壁。又《灵岩集》中收吴栻二诗,据诗中“梦中聊续去年吟”,知诗作于首游翌年,即大观元年(1107年),此年春吴栻在齐州任满回京,再次前往灵岩拜谒仁钦,作此三诗留念。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