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森:高校里的“老农民” 给苹果装上“中国芯”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讯(记者 杨丽宁 通讯员 郭翠华 审核 陈茂荣)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学森的答案是“帮果农增产、助力乡村振兴”。这是他一生的事业。40年来,陈学森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发明了40多项苹果优质高效育种及配套栽培和加工技术体系,选育出20余个果树新品种,并有效缩短了育种年限。
“40余项发明专利都进了果园!”这是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学森及其团队用辛勤、坚守书写的答卷。“只要果农需要,我和团队成员就把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无偿送到他们手里。”他说。
给苹果装上“中国芯”
眼下,陈学森正带领团队进行新一轮苹果培育工作。“我们研发的是‘美红’和‘鲁丽’的杂交后代,‘美红’是红肉脆肉,‘鲁丽’是抗病,如果它是红肉脆肉又抗病,再通过一系列的育种程序就可以推广给广大农民朋友。”陈学森说。
在寻找种质资源、培育新品种的路上,陈学森团队已经辛勤耕耘了十几年。
山东是苹果大省,苹果产量和效益都位居全国第一,但过去一直缺少自己的优良品种。从上世纪开始,一直是国光、金帅、红富士等洋品种唱主角,高类黄酮(红肉)苹果更是缺乏。为了培育自己的优良品种,陈学森不断在全国各地探寻种质资源。
十多年前,在新疆伊犁的一次考察中,陈学森偶然发现了“新大陆”:一片野生苹果林的面积约14万亩,品种有84个!在对新疆野苹果以及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等世界范围的苹果属24个种、117份种质资源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后,陈学森和团队成员首次证实了新疆野苹果是世界栽培苹果的祖先。陈学森表示:“这意味着世界的苹果都流淌着中国的血液!”
经过调查,陈学森还发现,新疆野苹果具有红肉苹果的性状,而红肉苹果恰恰是世界苹果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他决定利用全世界独一份的种质资源,选育具有“中国芯”的苹果品种。于是,陈学森一头扎进苹果林,一待就是几个月,成功采集到了红肉苹果的核心种质。
能不能把新疆红肉苹果和肉质清脆的红富士苹果杂交,创建新的红肉种质?
2006年,陈学森把新疆红肉苹果花粉从新疆带回山东,与红富士等品种杂交,定植了40个杂交组合、5万多株苹果苗。经过数不清的杂交、遴选,陈学森团队终于解决了红与酸的矛盾,选育出了“幸福美满”系列红肉苹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在接受采访时说:“这在育种资源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红肉苹果在国际上也很少,里边含的花青苷和维生素C都不如咱们这个品种。”
实验做不成时直掉泪
一边当农民、一边搞科研,这是陈学森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繁育出优良种子,陈学森吃过不少苦,而这背后有他坚持多年的初心。
1958年,陈学森出生在临沭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他上初中时,还是生产队时期。生产队收过地瓜后,各家各户可以拿着工具再去地里捡或挖落下的地瓜。有一次,陈学森坚持要去上学而不去地里捡地瓜,被父亲拿着棍子揍了一顿,棍子都揍断了。“因为多捡些地瓜,一家人就能少挨饿。”至今回想起这件事,陈学森仍眼中带泪,犹记得当年自己哭父亲也哭的样子。
亲身经历了贫苦的岁月,亲眼目睹了落后的耕作模式,陈学森一心只想用学文化来改变这一切。
高考恢复后,1978年陈学森考入山东农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前身,以下简称农学院)。从踏入农学院那天起,他就下定决心学好专业,将来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从农学院毕业后,陈学森留校工作,并在36岁那年开始攻读华中农业大学的博士。博士毕业时他没有科研经费,便拿着工资跑到离学校30公里的泰安郊区——祝阳镇横岭村,和果农商量建果树育种大棚,用于栽种杂交种苗。
“那个小工棚很简陋,有一次暴雨来了,风大把整个棚都掀翻了。当时做实验的杏落了一地,有些实验不能再做了,他跪在那里直掉泪。”陈学森的妻子张艳敏说,“那会儿真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陈学森走路时,总是一个肩膀高一个肩膀低,这是长期挑扁担留下的“后遗症”。高中毕业后,他跟着生产队挑水,种地瓜苗子。后来工作了,做实验,也是一样干农活儿,一担又一担地挑水、挑肥。他常住横岭村,照顾自己的树苗,也帮当地果农管理果园,修剪、嫁接、施肥、浇水……
2007年,在搞红肉苹果育种时,考虑到实生苗达到一定高度和节位就能开花结果,陈学森便用发酵好的大粪水浇灌小苗,以缩短这些树苗的童期。基地里没有工人,他自己一担担地把大粪挑进去。“一上午能挑60担!”负责管理泰安横岭果树育种基地的郭志忠忍不住帮他计数,心疼地说:“我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傻’教授,就是一个老农民!”
从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已经有41年。其间,常常一个新品种的研发就需要十几年。对此,陈学森说,做育种工作,就要学会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咬定目标不放松。
百姓叫他“为民教授”
许多认识陈学森的老百姓经常称他为“平民教授”“为民教授”,在他们的眼里,陈学森没有一点儿高校教授的架子,经常跟大家一起干活,与果农们打成一片。
陈学森的心里也常常惦记着这些果农。
我国梨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之首,但受口感有渣、梨核过大、不耐储运等因素制约,很多梨都卖不上价,严重影响了中国梨产业的高效发展。梨贱伤农,农民兄弟一片叹息,这让陈学森十分担忧,不停自问:“我能为梨农们做点什么?”也正因此,他带领团队义无反顾地投入新品梨的研发深海中。
他们北上南下,采集了莱阳梨、砀山梨的花粉,与含有新疆库尔勒香梨血缘的新梨7号杂交,获得470株宝贵的实生苗,并将这些苗子种植到泰安横岭果树育种基地。
“有一棵梨树,麻雀天天‘摁着’果子吃。我就摘了一个品尝,没有渣,很甜,梨是在10月上旬成熟的,比普通梨晚熟两个月。”2007年11月初,郭志忠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陈学森。陈学森听后异常兴奋:“这个株系可能就是我要选的品种。”他马不停蹄地采了9个号码标记的单株枝条,并将它们带到冠县果树育种基地嫁接繁殖,开展区域栽培试验。
历尽千辛万苦,几经风雨坎坷,好吃、没渣、很甜的新品种在育种基地脱颖而出,被陈学森团队定名为“山农酥”梨。
陈学森很“宝贝”他的指甲,尤其是左手大拇指,他常修修剪剪,保持“稳定”的指甲长度。“我到老都会保持这个长度的!”他说。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他的“去雄器”。他革新了一个用左手大拇指指甲给果树去除雄蕊的办法,比传统的办法快了20倍。
凭着这种从小处着眼一点一点的创新,40多年来,陈学森带领团队研发选育出“龙富”“山农酥”等20余个苹果、梨新品种,并摸索出了配套栽培技术。
把成果挂在枝头上
行业内的人都知道,育出一个苹果或梨的新品种至少要花费10余年的时间。陈学森明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但面对果农和企业需求时,陈学森却决定:把新品种、新技术全部免费送给农民。
“我们的成果都免费送给果农用了,没有转让一个,我想尽快地在生产上推广,让老百姓见到效益。”陈学森说。
至今,陈学森团队的新品种、新技术在山东、陕西等地已累计推广800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00余亿元,在田间地头结出了“累累硕果”。
免费送好品种、好技术,农民就能自动获得收益吗?陈学森放心不下的是果农学不好技术,管不好果园:“果农学会用新技术种植管理新品种,才能尽快从优良科技成果中受益。”为了教会果农,他常常一次又一次到种植基地,手把手地教给农民如何修剪、刻芽及精准浇水、施肥。
每年,陈学森都到山东、河南、甘肃等地义务培训果农上千人。在给果农讲课时,他用农民视角、农民语言、农民习俗为农民讲课,把高大上的先进技术讲成接地气的大众艺术,让农民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挂在枝头上,陈学森用科技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动能,也在广袤大地上践行着“服务三农”的初心。
近日,陈学森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四十年卧薪尝胆,我们只为把水果盘子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65岁的陈学森而后又说:“农业科研必须接地气,必须解决产业当中的问题,帮助老百姓致富,如果不坚持这一点,我觉得农业科研专家就对不起专家的称号。”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