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泰山 > 正文
  • 泰山文苑丨感悟泰山

      □苑胜龙

      久居泰山,相伴卅载。岁月如梭,感悟良多。

      1.jpg

      清朝的阮元曾言:“岱宗,乃宗岳也。山莫大于之,史莫古于之。”回首洪荒之初,泰山尚是一片浩渺无垠的海洋,波澜壮阔,如同生命的起源般神秘而辽远。直至距今25.5亿年前,鲁西地区历经翻天覆地的造山运动,古老的泰山犹如一位巨人,巍然崛起于天地之间,成为支撑万物的脊梁。历经数次的沉浮变迁,在约6000万年前的新生代初期,泰山再次迎来了巨变。断裂带的巨大抬升,持续了长达3000万年,塑造出泰山红门、中天门、南天门等三个阶梯式攀岩的壮丽景观,令人叹为观止。而在距今1万年至8000年间,地球进入了前冰消期与回暖期,泰山作为黄河下游的天然制高点,完成了从“天下之中”到“四海之中”的沧桑转变。泰山,这座雄伟而质朴的山岳,以其古朴苍劲的外貌、坚硬的质地和沉稳的基调,给人以“大”与“稳”、“壮”与“重”等视觉与心理感受。它不仅是自然的杰作,更是多种高尚人格及其价值体现的载体。

      泰山的独特地势和显著地质特征为其增添了神秘与庄严。考古资料揭示,以泰沂山系为核心的海岱东夷文化圈,从扁扁洞类型文化遗存到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文化遗存,均凸显了泰山在鲁中南汶泗流域地区的独特地位。这些文化遗存不仅展现了东夷集团的文化基因,更记录下了先民对泰山祭祀的虔诚。莒县陵阳河、诸城前寨、宁阳于庄、皖北尉迟寺和蒙城等遗址出土众多相同的大汶口文化陶尊及“日火山”等刻画符号,正是史前东夷人对日崇拜和神山崇拜的生动体现。其中,泰山脚下的宁阳于庄出土的陶文“日火山”组合形式,更是对宁阳北面海岱地区最高峰——泰山的敬仰与崇拜的象征。此外,在泰山周边的临沂大范庄、五莲上万家沟、沂南罗家圈峪、海阳司马台以及邹城、曲阜等地的山区石缝中发现的玉石牙璋等祭山遗存,也证明了至少在“古国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太昊之时,祭山传统就已形成。虞舜时期,文献对此已有详尽描述。《尚书·舜典》首次以文字的形式揭示了泰山柴望礼制的庄重:“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那时,祭山尚未有固定的山体对象,祭山物化礼器与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泰山在先民心中的神圣地位及其向泰山聚拢的趋势却悄然显现。因此,祭山、祭日之举,成为东夷先民追求光明、向往天地的先声。“日火山”组合的图像符号,成为海岱地区万众敬畏泰山的重要标志。泰山“梦天捧日”的行为,成为人们对光明追求的寄托,亦彰显着人类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与虔诚。宋代之后,人们便由此借助泰山之力,在“石敢当”之前添加“泰山”二字,使“泰山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止风邪、避气煞、永乐安康之功能越发威力无比、更加法力无边。如今,泰山更成为国内外游人“登山观日出”的圣地。

      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镌刻着岁月流转中文明的痕迹与智慧的火花。资料显示,“河南境内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就达到30多处……大汶口晚期至龙山前期的玉石牙璋也传入了中原地区……到夏代偃师二里头遗址则出土了个体更大、造型更复杂精美的牙璋。”在大汶口文化大规模西进中原的壮阔背景下,起源于鲁东南及可能的鲁中南一带的祭山传统才传入中原地区,并在那里焕发出更为璀璨的光芒。这种夷夏、夷商等多元文化的长期交流与融合,使泰山因其与东方文化的紧密联系而被中原地区的人们所接纳,并一直持续到秦汉及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更逐渐演变成为不同地域、信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泰山,以其博大的胸怀与虚怀若谷的气度,向着更加综合与成熟的方向发展。泰山“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不仅成为人们超越自我的源泉,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鲜活展现。

      泰山,作为东方的璀璨标志,不仅是自然与文化的完美交融,更是政治与信仰的崇高象征。自东周以来,泰山便成为诸侯国会盟、祭祀的神圣之地,先后为越、齐、燕、楚等诸侯国所尊崇。海岱地区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稷下之风的影响,赋予了泰山深厚的生命色彩,使之成为大山崇拜、东方崇拜、太阳崇拜、天地崇拜、生命崇拜的集大成者,成为各诸侯国必不可少的重要祭祀之所。1954年,于泰山脚下发现的“长方形窖藏”中的铜器和铁盘,便是诸侯国对泰山敬畏、期许与祭祀的实物佐证。而《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的七十二位帝王祭祀或封禅泰山的传说,更是将泰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推向了巅峰。尽管这些帝王真正亲临泰山祭山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泰山作为政治与文化的象征,地位日益凸显。特别是秦始皇的“泰山封禅”,更是将泰山推向了政治与文化的高峰,使其成为大一统中国的“万岳之尊”“镇国之岳”。自此以后,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百姓香客络绎不绝地穿梭于泰山,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秦李斯小篆”“张迁碑”等近2000处碑碣刻石,“岱庙”“碧霞祠”等20余座古建筑群及《道藏》《玉音仙范》等4万余古籍典册等遗迹遗物,同时还孕育了“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泰山东岳庙会”“泰山石敢当习俗”“泰山皮影戏”“泰山传说”“泰山道教音乐”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这些,为泰山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穷的魅力,使其成为一座享誉海内外的“宗教山”“民俗山”“政治山”“文化山”,更是一座令人敬仰的“精神山”。

      泰山,宛如一位充满睿智与力量的长者。它所蕴含的“绝地天通”“天下之中”等宇宙观念,“天人合一”“包容万物”等社会观念,以及“祭祀”“封禅”等宗教观念,都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这些观念与泰山的历史演变进程紧密相连,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层、最悠久的文化基因。泰山,这座巍峨的山脉,每一块岩石都铭刻着先人的智慧与荣耀,每一片绿叶都低语着千年的守候与探寻。泰山不仅是中华多元文化的集约体,更是泰山精神的象征。在泰山之巅,人们感受到“雄重盘礴”的厚德与崇高,仿佛能够触摸到天地之间的那份坚韧与傲骨;在泰山的怀抱中,人们体会到“捧日擎天”的追求与坚守,那是对光明和希望的永恒向往。“有容乃大”的胸襟与姿态,正是泰山“三教尊一山”等包容万物之真实写照;“登峰造极”的气概与豪情,则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勇攀高峰,追求卓越。“国泰民安”的永恒与冀愿,更是泰山精神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祝福。而那些诸如“会当凌绝顶”“重于泰山”“登高必自”“从善如登”“不见泰山”等石刻的人生格言,不仅是对泰山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流淌在万千大众血脉里的智慧与力量。它们时刻提醒着人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保持那份优良品德与道德,以及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人生操守与精神风貌。

      泰山,一座地理上的高峰,一座文化上的圣地,一座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家园!

      结缘泰山,不虚人生!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