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山东要闻 > 正文
  • 追光记|文化遗产的厚重与柔软

      文/董光强

      3月22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正式揭晓,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成功入选。这是继滕州岗上遗址、临淄赵家徐姚遗址之后,山东连续3年获此殊荣,也让不少文化爱好者对山东又增添了更多的倾慕和向往。

      探源中华文明,赓续齐鲁文脉。21日,山东还有一件关于文化圈更事关长远发展的事受到关注——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济南召开。

      参观考察,思想有所启迪;发言交流,创意有所碰撞。此次召开的座谈会,不仅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更明确了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会议围绕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部署了5项重点任务,即构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体系,强化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的整体保护,加强考古研究和历史文化阐释,创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健全严字当头的法规制度体系。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山东牢记嘱托,坚定扛牢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大力推进守正创新,文化遗产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比如山东在全国首创设置2600余个文物保护公益性岗位,实现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全覆盖;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海岱考古”品牌不断擦亮;《城子崖》《武梁祠》《文物里的山东》等精品节目破圈传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专门提出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笔者看来,做好传承与发展、创新与弘扬、交流与合作,全面开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新局面,山东要在“传承”“传播”“传递”等三个方面继续发力。

      要进一步健全传承体系,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不管是历史古迹、地下文物,还是传统村落等等,都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在整体规划上,要有持之以恒“大保护”的决心和久久为功“大考古”的精心,也要对自然、对历史、对文化遗产多一些敬畏之心、珍爱之心。比如山东在强化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的整体保护中明确,规划不能“破”、建设不能“乱”、老城不能“拆”、居民不能“扰”。另一方面,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需要一代代人孜孜不倦地坚守和探索,真正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要进一步加强传播普及,扩大文化遗产“影响力”。作为文化大省,山东文化遗产灿烂辉煌,是一座文化“富矿”,我们不仅要深入挖掘,更要广泛传播。

      前不久,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了“鲁派纪录片”的又一代表作——《武梁祠》,一时间武梁祠成了热门词。纪录片里有一个历史与现代融合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依靠一个小小的“手电筒”,互动技术让汉代画像石“动了起来”。3月21日,闪电新闻、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还策划推出了一场国际联动特别节目,通过专家学者、闪电新闻全球拍客的不同视角,带网友沉浸式打卡中国武氏祠、希腊帕特农神庙和法国卢浮宫,进一步提升了海外传播力和影响力。而这,正是全方位展示、数字化呈现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

      

      要进一步传递时代价值,提升文化遗产“发展力”。保护历史财富,汲取文化遗产里前人的思想智慧,既要思考其理论之源、历史之维,更要综合考虑现实之基,积极拥抱时代,更大程度发挥其时代价值。

      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厚重历史与人民群众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因此,我们必须守正创新,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焕发时代风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加强人文交流互鉴,向世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遗产是“厚重”的,重点体现在历史积淀、民族自信等方面。文化遗产也是“柔软”的,如同春日行走在花下小径,逸趣横生。“厚重”带领我们采撷时光、触摸过往,“柔软”激励我们探索前行、洞见未来。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寻根、传承、创新、发展,让文化遗产焕发蓬勃生机,我们一起行动……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