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山东要闻 > 正文
  • 潮涌海岱大省担当,6篇重磅述评详解山东牢记嘱托奋力走在前开新局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发展十分关心、寄予厚望,赋予山东“走在前、开新局”的光荣使命,为山东阔步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记嘱托走在前,勇担使命开新局。山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做好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推出“潮起海岱 大省担当|走在前 开新局 稳扎稳打有干头”重磅系列报道,全面展现山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落实落地的生动实践,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凝聚磅礴奋进力量。

      稳扎稳打,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

      —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述评之一

      浩荡春风起,奋进脚步疾。

      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消费市场“热辣滚烫”,招商引资步履不歇……新春伊始,一个充满活力的山东,升腾着新的希望,展现着新的气象。

      春天里,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时间即将开启。六年前那激动人心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为山东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

      历史不会忘记,每到山东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都对山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引前进方向。时间的指针来到2023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山东考察,给全省人民以极大鼓舞和激励。

      以总书记重要指示为引领,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行,山东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统筹做好优供给、扩需求、稳增长、提质效、化风险各项工作,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新篇章。

      成色

      ——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深入实施“三个十大”行动,努力塑造“十个新优势”,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冰皮月亮蛋糕、照烧脆骨丸、特色饭团……这些罗森便利店的网红零食即将与济南市民见面。2月22日,全球第二大连锁零售企业罗森成立山东总部,首批门店拟于3月开业。

      “投资山东,靠谱!”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发出这样的心声。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全省高水平开放暨高质量招商引资大会召开,齐鲁大地涌动着重商、亲商、护商、惠商的浓厚氛围。

      2024有干头,离不开2023好势头。面对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周期性结构性矛盾叠加的复杂形势,2023年山东把主题教育激发出的干事创业热情,转化为推动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动力,超前谋划、接续推出扩内需、稳外贸外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坚定扛牢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巩固向好。

      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从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到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从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到深入实施“三个十大”行动……山东始终将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克难攻坚中稳大盘,在爬坡过坎中壮筋骨,在逆势而上中强体魄,努力塑造有效需求、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十个方面新优势,积蓄起一系列发展新势能,高质量发展成色越来越足。

      青岛市即墨区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的总装车间,工人在组装汽车。

      高质量发展成色里,有经济提质、民生改善的“红”。

      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增长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新增城镇就业120余万人,新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61.9万个,9类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稳步提升,一系列指标展现着山东经济发展的新跃升和民生改善的新图景。

      高质量发展成色里,有动能转换、低碳转型的“绿”。

      全省“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超过57%,“新三样”成绩表现亮眼,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5万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突破9300万千瓦,山东发展的绿色动能更加强劲。

      高质量发展成色里,有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彩”。

      继青岛、济南之后,烟台GDP过万亿,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三核引领”的带动作用更强;建设乡村振兴省级示范片区138个、和美乡村2000个,粮食总产、单产再创历史新高,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全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正式获批,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居全国首位,集装箱量增长11%。多姿多彩的山东,呈现出融合联动、协调发展的崭新态势。

      ……

      新势能里看成色,看的不仅是成绩,更要看如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济南的太阳能高效电池组件项目、青岛的发动机高端部件基地项目、淄博的智能协作机器人生态产业基地项目……2月26日,1007个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这些项目涉及“新三样”、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等新兴领域,蕴涵充满后劲的新质生产力。

      以高质量项目建设为牵引,推动全年经济发展开好头、起好步,当下的山东正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化比较优势为全面胜势,推动现代化强省建设行稳致远。

      底色

      ——牢记总书记嘱托,把促进产业升级作为主攻方向,把绿色低碳转型作为重要抓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发展质量效益显著增强,美丽山东底色更亮

      新年伊始,潍柴开启“爆单”模式,各细分市场捷报频传,近千辆搭载潍柴天然气发动机的重卡交付客户;春节假期,济宁安泰矿山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加速推进高端防爆潜水泵数字化转型项目,新上15条智能生产线,预计效率提高3倍,能耗降低50%……

      龙头企业做强做优,潜力企业做专做精。两个企业的转型故事,是山东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缩影。

      牵牛要牵牛鼻子。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业是龙头、是脊梁。接续2023年工业经济发展强势,今年山东各地加力推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全力抢进度、促生产,奋力夺取一季度“开门红”。

      传统产业是山东的工业家底和比较优势。以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目标,山东推动钢铁、化工、有色、冶金、建材、机械等产业加快蝶变,87.3%规上工业企业已实现数字化转型,其中深度转型率达到42%。未来三年,这两个数据将分别达到98%左右、50%以上。

      改造传统的,还要培育新兴的。2023年,山东“新三样”出口表现亮眼,背后是省内快速形成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年初,山东吉利欣旺达动力电池公司BEV173Ah电芯等产品下线,将作为“能源心脏”装载于新能源乘用车。以欣旺达为代表,聚集4000多家新能源相关企业的枣庄市,锂电产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放眼全省,加强产业科技创新,培优做强11条标志性产业链,山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双碳”背景下,资源需求与能源消耗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成为制约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难题面前,山东做好“加减法”,坚决把高耗能、高排放、能耗大户的产品消耗水平减下来,为新上优质高效项目增加指标和空间。

      去年冬天,武城县李家户镇东升村告别烟尘煤灰,迎来首个地热能供暖季,400余户居民家里干净整洁暖洋洋。在武城,目前省内最大的单体地热集中供暖项目,年可省煤7.14万吨、降碳18.56万吨。

      2023年是山东能源发展的“丰收年”。不仅地热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加上新型储能,能源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全省装机规模最大海上风电项目一期并网,全省装机规模最大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运……一个个大项目落地,在推动节能降碳的同时,也带来了万亿级规模投资,山东绿色低碳转型未来可期。

      绿色也是生态环境的底色。2023年,山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平均浓度、黄河干流水质、近岸优良水质等方面持续刷新监测纪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共享绿色生态空间,美丽山东底色更亮。

      特色

      ——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激活力,不断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改革开放特色更强

      新春伊始,位于青岛高新区的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施工正忙。为加快世界500强企业项目落地,省商务厅、省药监局、青岛高新区管委会等协同发力,助企解困。“选择山东,是因为山东办成了很多地方办不成的事情。”阿斯利康中国生物制药业务总经理林骁说。

      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超过80%,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由73项压减到46项,不动产“带押过户”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山东连续入选全国营商环境最好省份。2023年,全省经营主体数量突破1465万家,总量和新增数量均居全国第二位。

      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45年来,改革开放始终是山东鲜明的标识。纵深推进开发区、国资国企、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改革,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塑造开放发展新优势,改革开放红利在山东进一步释放。

      一瓶果汁,如何实现精准跨国合作?位于临沂的叁时叁刻电商(山东)集团,去年为德国销量前三的果汁品牌,量身制订全流程外贸服务方案,通过保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方式成功引入国内。目前,叁时叁刻国际站平台已上线8000多种进口商品,2023年外贸订单超25亿美元。

      人在家中坐,订单海外来。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就是要把山东放到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优化配置资源,全方位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积极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山东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进一步提升,实际使用外资居全国第5位,高水平开放迈出坚实步伐。

      交通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先行官,2023年山东交通建设又有新突破:高铁运营里程达到2810公里、居全国第一位,高速公路运营里程突破8400公里,小清河全线具备通航条件,内河货运量增长18.8%,中欧班列开行2566列、增长24.7%。高效能互联通道,如同一棵大树,吸收更多养分,不断壮主干、茂枝叶。

      列车驶过济郑高铁长清黄河特大桥。

      不久前,山东“新春第一会”谋划深化高水平开放、拓展高质量招商引资新举措,以开放汇合作之力、聚创新之势、谋共享之福。山东开放勇立潮头,风鹏正举。

      本色

      ——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正确政绩观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敢闯敢干、善作善成,忠诚担当本色更厚重

      齐鲁风劲正扬帆。

      2月18日,节后上班第一天,威海召开2024年工作动员大会。会议现场,每个参会人员桌上摆着《威海市重点产业招商图谱》《2024年威海市大抓经济20条》《2024年威海市大抓基层20条》,还有一本表彰2023年工作的《光荣册》。这些小册子背后,是“大抓经济、大抓基层、大抓落实”的主旋律,也是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发出的攻坚克难“动员令”。

      “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党员干部的殷殷嘱托,成为全省36.2万个基层党组织、715.6万名党员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

      树立正确政绩观,首先要回答“为谁创造政绩”。时隔五个月,记者再次走进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山坡的石榴树虬枝伸展,农家的石榴盆景千姿百态。“榴园小胖”盆景园负责人李帅说,去年7月以来他不仅卖了100多万斤石榴鲜果,还通过电商将石榴盆景卖往全国。当地做好“土特产”文章,从石榴叶到石榴皮、石榴籽、石榴根,开发石榴一身宝,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从去年4月起,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在中央第九指导组的有力指导下,全省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把握主题教育总要求,紧紧围绕根本任务和具体目标,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等重点措施,着力推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主题教育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重要成果。

      “思想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事关强省建设全局。山东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用人导向,去年开展16市领导班子换届“回头看”研判调研;进一步细化容错情形、规范容错程序、改进容错机制,为1112名干部容错纠错,为2705名党员干部和96个党组织澄清正名,以干部敢为带动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才能巩固执政之基、充盈力量之源。山东分地域、分领域夯实基层基础——在农村,探索推行村党组织“跨村联建”,开展“强村共富”行动;在城市,全面推进社区“幸福家园”建设,拓展“齐鲁红色物业”建设成效;在新兴领域,实施党建引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12345齐鲁行动”、开发区党建强基等行动,基层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不断提升。

      春风催新绿,奋进正当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亿万齐鲁儿女将牢记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坚定扛牢经济大省责任,稳扎稳打、踏踏实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奋力开创强省建设新局面。

      (大众日报记者 李子路 刘兵 李 振 于新悦)

      

      

      扛牢大省担当,绘就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述评之二

      新春伊始,全省各地就立即行动起来,抢先抓早奋战“开门红”。2月22日,启征新能源汽车(济南)有限公司总装车间里,一辆辆白色的新能源汽车经过检测后缓缓下线。2023年,这家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13万辆,实现产值63亿元,均超过计划。公司总经理赵德刚说,现在市场需求旺盛,产品适销对路,公司将不断推出新能源车型,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用车需求,全力冲刺年产值100亿元的目标。

      放眼山东,勇毅前行、实干进取的图景在各地呈现,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牢记嘱托,塑强优势

      经济大省挑起大梁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达到9.2万亿元,同比增长6%;济郑高铁建成通车,高速铁路通车里程突破2800公里;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示范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效凸显,牢牢扛起大省担当。

      作为沿海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有必要也有条件挑起大梁,作出更大贡献。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

      胸怀“国之大者”,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抢抓战略机遇、靶向攻坚突破,稳扎稳打、踏踏实实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巩固向好,“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底气更足。

      寿光市营里镇恒远光伏项目。

      ——系统谋划实施重大改革、重大工程、重大平台,纵深实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十大创新”“十大扩需求”“十强产业”行动计划,强化经济运行工作机制,2023年接续推出四批政策清单、333项政策,努力塑造有效需求、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十个方面新优势。

      ——重大战略叠加发力,集成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等重大战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强势开局,3186个项目扎实推进。

      ——发挥实体经济压舱石支撑作用,深入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工业大盘持续筑牢夯实,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拉动全省GDP增长2个百分点。全年新增12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4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全国质量标杆,总数均居全国首位。

      ——大力实施“山东消费提振年”行动,接续推出商贸、文旅、住房“三个十条”以及提振扩大消费40条、旅游住宿业高质量发展20条等系列政策措施,累计发放消费券8.9亿元、拉动消费166亿元。

      ——统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力建设“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2023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突破9300万千瓦。

      ——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山东连续入选全国营商环境最好省份。截至2023年底,全省实有各类经营主体1465.9万户,居全国第二位,同比增长4.4%……

      人勤春来早,万事日相催。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全省高水平开放暨高质量招商引资大会召开,擂起战鼓推动深化大开放、拓展大招商;2024年春季全省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上,100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2024年第一批“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1月1日起实施,7个方面50项政策“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诚认为,山东作为东部沿海大省,立足省情、塑强优势,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新增长点,做到“先立后破”,在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展现出强力担当和有效作为。

      向高向智向绿

      强健现代产业体系“筋骨”

      载重90吨,远程操控,无人驾驶,安全高效,这是临工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最新批量上市的一种新能源无人矿车。目前,已经有100辆这样的矿车全天候常态化无人运营在我国西部一家大型露天煤矿。

      从单一的矿山机械发展到高空作业机械、矿山机械、特种机械等八大产业,与国际性企业同台竞争,临工重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矿车连续8年全球销量第一,高空作业机械全球第六,2023年实现产值104亿元、营业收入128.9亿元。公司董事长于孟生表示,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的目标是成为国际化的行业领先者。

      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山东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深化工业经济头号工程,“一业一策”推动石化、钢铁等主导产业集约集聚、提档升级,提速发展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新三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驶上快车道,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优势、新增长点加速集聚。202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首次超过五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产业数字化水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居全国前列。

      在邹城市机器人产业园,工作人员在生产工业机器人。

      在齐鲁制药集团,1类化学新药伊鲁阿克片正紧张有序地生产、发货,药品海外上市有序推进;在万华集团,尼龙12产品向国外汽车管路制造商实现批量供货;在福瑞达集团,玻尿酸、胶原蛋白原料迭代研发,2023年旗下一个品牌营业收入就超过10亿元……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为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山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机融合,在科技人才与产业人才复合、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创新生态与产业生态交融上持续发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张海波表示。从济南、青岛的新能源汽车,到枣庄、济宁的锂电,再到威海的碳纤维、菏泽的生物医药等,各地强化产业科技创新,走出一条条增量崛起的特色之路。2023年,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00余家,总量突破3.2万家;组织实施110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50项重大产业攻关项目,在超算互联、画质芯片、植物基因编辑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工业母机、碳纤维、合成橡胶等国产替代实现突破。同时,在深海空天、生物医药、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不断迈出新步伐。

      聚焦提升创新驱动力,瞄准绿色低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企业竞逐绿色发展新赛道,在一负一正中实现“双赢”,发展的“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不断提高。2023年,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98家、绿色工业园区12家,均居全国前列。今年2月,山东出台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相关意见,继续推动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制造梯级培育创建工作,尤其是聚焦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打造一批能效、水效“领跑者”,力争年内超过20%的“两高”行业企业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

      用好用足“关键一招”

      激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活力

      21个重点贸易项目现场签约,涵盖大宗商品贸易、价格贸易、跨境电商合作等领域。2月23日,“好品山东 鲁贸全球”市场开拓行动推进会上,一系列项目签约成果为新的一年开了一个好头。

      当前,山东正处于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扩大开放、狠抓招商。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山东用好用足“关键一招”,突出改革赋能、开放引领,纵深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开发区、国资国企、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塑造开放发展新优势,改革开放红利进一步释放。

      山东港口日照港集装箱码头。

      强化市场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2023年,山东出台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若干措施,实施公共资源交易十个新突破行动,开展行政处罚决定和信用信息修复“两书同达”,信用修复数量提高40%。出台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全面推动“承诺制+标准地”改革。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山东聚焦企业和群众所需所盼,聚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接续实施营商环境创新突破、创新提升行动,全面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大力推进政府机关运转、政企沟通交流、数字政府建设提速提效,连续四年入选营商环境最好省份,全省政务服务能力处于全国第一梯队。2023年,山东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新增4000多家,外资企业新增2518家、同比增长8.1%。

      持续拓展空间,开放之路越走越宽广。山东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出台外贸外资稳结构优规模若干措施,加大“鲁贸贷”、出口信保、“齐鲁进贷”等惠企政策支持力度,贸易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中欧班列开行2566列、同比增长24.7%,“新三样”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7.3%。

      拥抱世界,携手共赢。位于胶州市的益海嘉里(青岛)食品工业园油脂灌装车间内,一桶桶花生油在自动灌装流水线上“鱼贯而行”,从一端的灌注到最后的包装几乎都是全自动进行。工业园总经理徐拥军表示,山东良好的营商环境、得天独厚的农产品资源和日益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工业园发展的重要支撑,益海嘉里对与山东的合作充满信心。目前,工业园二期项目正在进行施工建设,三期项目已经进行土地手续报批,预计2028年全面投产,届时年产值将达到450亿元。

      齐鲁青未了,奋进正当时。面向未来,山东坚定扛牢经济大省责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着力塑造“十个新优势”,持续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大众日报记者 袁涛 付玉婷)

      

      

      向“新”而行,高水平创新牵引高质量发展

      ——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述评之三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始终是山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一组数据展示出山东科技创新的鲜明“气质”:省委、省政府连续四年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已超过14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1.3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5.3%,高出全国25个百分点;聚焦重点产业精准布局110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统筹实施23个省级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在超算互联、画质芯片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唯创新者进,唯奋斗者胜。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持续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山东阔步前行!

      竞逐

      企业站上科技创新“C”位

      “看”得清是自动驾驶从概念走向现实的第一步,相比可见光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红外热成像具有夜视能力,受雨雪、雾霾等恶劣天气影响也更小,可谓是自动驾驶的“鹰眼”。烟台就有这样一家“鹰眼”制造商:继2021年以全球首款产品填补国际高端红外热成像领域空白,2023年9月,睿创微纳又发布了8微米像元VGA(640×512)面阵红外热成像模组产品,系列产品正式产业化。去年底,睿创微纳拿下吉利汽车等的定点项目。“除了自动驾驶,这一技术还能在医疗防疫、泛安防等领域衍生出无数应用场景。”睿创微纳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2009年,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国内还十分冷门的情况下,睿创微纳就选定了这一研发方向,如今新产品不断问世,企业也驶入发展“快车道”。市场需要怎样的创新,企业看得最清楚,抢占竞争制高点,需要无数像睿创微纳这样具备“金刚钻”的科技创新生力军。2023年,山东95%的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由企业牵头。瞄准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堵点、难点,山东完善多元支持体系,引导企业强化创新决策和科研投入,一大批企业依托创新打开发展新局面。

      睿创微纳车载红外热成像产品。

      过去一年来医药板块成为华鲁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8个创新药进入研发管线,两个创新药进入Ⅱ期临床,三个创新药进入Ⅰ期临床……目前华鲁有21个医药新品成功上市,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超5亿元。”华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樊军透露。

      国企是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坚持问题导向,山东以制度创新带动国有企业科创生态变革,出台一系列实招、硬招,加大科技创新考核激励力度,包括对国有企业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团队工资总额实行单列、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等。2023年,省属企业研发投入达473.3亿元,同比增长14.3%,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

      领军企业分享产品使用方向和技术合作需求,与“专精特新”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配套合作——山东以融链固链模式让领军企业与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相互碰撞。2023年,山东省级举办产业链产学研对接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6场,发布企业需求446项、新技术新产品323项。在此过程中,“企业研发后补助”、大型仪器设备共用共享等各项惠企政策同步推进落实,“好苗子”加速成长起来,去年山东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5万家、同比增长近30%,总量居全国第三。

      扩容

      创新“朋友圈”越做越大

      智慧家居,如何更懂你?走进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展厅,各式高端芯片能从源头上回答这个问题。这一由海尔集团牵头、联合生态伙伴共同打造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致力于攻坚家电芯片核心算法,目前在高频PFC、压机驱动、风机驱动等方面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平台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铺设一条家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速路’,有了它,从芯片的设计、制造、封测到应用,上下游可以更好地联通起来。”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桂志辉介绍,创新中心联合顶级科研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围绕芯片测评、智能模组、场景创新、安全可信、标准专利等,已形成6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国近200家企业提供服务,“现在许多家电、芯片企业都会把芯片送到创新中心家电芯片检测实验室平台做检测,在前端就排除风险”。

      科技创新尤其是重大原创性、引领性创新,离不开攻关、制造、应用等全链条突围,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能很好地起到整合资源、加速赋能的作用。2023年,山东加快重塑基础研究平台,快速布局产业创新平台,全年新获批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21家;新布局21家省技术创新中心,总数达到156家。这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平台,带动山东在超算互联、植物基因编辑等赛道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在工业母机、碳纤维、合成橡胶等领域实现突破。

      中车青岛四方总装车间工作人员在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生产线上进行装配作业。

      去年9月,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在青岛启动建设,聚焦海洋特色板块,产权交易、高校科技园、技术转移等多方签约共建成果转移转化生态体系,为海洋领域创新要素自由流通探路。以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提供优质技术供给的同时,山东正加快构建科技大市场体系,帮助前沿技术更顺畅地导入产业发展。

      “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通畅的问题,山东与沿黄省区联动,共同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市场化运作、实体化运行的山东科技大市场。”省科技厅厅长孙海生介绍,科技大市场将覆盖重点产业链,为技术找场景、为成果找市场,带动科技成果落地、先进技术“变现”。目前,相关平台已与96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协同入驻合作基金和评估、咨询机构150多家。

      改革

      以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活力

      2月2日,潍柴集团举行2024年度科技创新奖励大会,董事长谭旭光透露,全集团将迅速掀起一场AI大革命,未来研发投入30%以上用于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数据显示,近两年,潍柴累计研发投入170多亿元。

      潍柴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线上装配汽车。

      当前,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型研发手段和工具持续改变技术研发与组织模式,微观主体不断寻求科技创新“新解法”。这对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提出了更高要求。去年以来,山东围绕科技创新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探索新打法、新路径,大力推进30项改革任务,取得58项标志成果,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幅提升。

      人才评价一直被称为科研创新活动的“指挥棒”,今年1月山东正式启动全国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在国家改革试点方案的总体框架下,进一步明确四大类人才的试点任务和成果形式。比如,对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攻关任务类人才,重点评价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等情况,对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任务并作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在考核评价上加大倾斜力度。“改革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作为根本落脚点,通过改革,要基本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孙海生说。

      产学研融合中时常存在资源有限性、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的人才、资金、信息等错配,去年以来,山东工信、教育、科技部门建立产学研融合对接机制,在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资源要素对接等方面深化协作。“尤其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三部门会组织专门力量对技术需求进行集中研究,对技术研发可行性及企业前期工作基础展开认真评估,然后有重点地向全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推介,这有助于形成定向定制解决方案。”省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会秘书长毕壹介绍。

      科技企业的“本领”若是能变为“本钱”,就能较好地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去年山东上线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以大数据评价模型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评级增信并智能匹配金融服务,4600余家企业获得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超270亿元,同比增长47.16%。在全国科技金融工作推进会议上,山东作为科技部唯一推荐省份作了典型发言。

      不舍昼夜、一往无前,锚定“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全面开启科技强省建设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山东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多山东力量。

      (大众日报记者 付玉婷)

      

      

      勇担使命,扛牢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山东担当

      ——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述评之四

      九曲黄河,在山东奔腾入海。齐鲁大地,涌动着蓝绿交融、合作共赢、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景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部署,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动员令。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要求山东“努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自身、协同推进,全方位、多层次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更加凸显。2023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100%;“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1.1%、占比超过5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光伏发电、新型储能并网装机规模居全国首位。山东正奋力谱写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崭新篇章,努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

      系统谋划、全局统筹,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走深走实

      “你好太原,我是你的‘出海口’!”1月26日,山东港口供应链综合服务(太原)推介会走进山西太原,山东省港口集团总经理李奉利发出热情邀请。推介会上,山东港口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分别与山西焦煤集团、山西晋南钢铁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山西铝业、山西晋煤集团宏圣煤炭物流贸易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晋鲁陆海联动共享发展新机遇。

      山东、山西是沿黄流域重要省份,文脉相通、水脉相连。据统计,山西60%外贸铁矿石经由山东港口进口,2023年山东港口向山西地区疏运铁矿石量突破4000万吨,为山西地区广大进出口客户搭建起经贸往来的“海上黄金通道”。

      1月26日,山东港口供应链综合服务(太原)推介会在山西太原举行。

      “2023年,山东港口全年完成吞吐量17.1亿吨、集装箱量4132万标准箱,增幅分别列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第二位和第一位,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一位,集装箱量超越新加坡港,居世界第二位。”李奉利介绍,立足拥有黄河流域唯一出海口、地处东北亚区域经济中心地带的优势,山东构建起沿黄达海大物流、大网络、大枢纽。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省委、省政府注重总体设计、强化资源统合,构建起区域城乡融合、内外上下联动、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四大体系”。

      对内,山东将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纳入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按季度通报进展情况,确保任务清晰明确、责任层层压实。规划完善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核心功能,加强省会、胶东、鲁南地区协调发展,制定支持沿黄25县(市、区)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若干政策措施、支持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若干财政政策、支持滩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并设立百亿元规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母基金,“1+9+N”整体架构基本成型。

      对外,山东加强省际协作。牵头成立黄河流域科创、产教、自贸试验区等30多个联盟组织,成功举办世界入海口城市合作发展大会等50余项重大活动,开展了100余项省际合作事项,搭建沿黄九省区合作共赢的广阔舞台;聚力打造黄河流域最便捷最经济出海口,签署与中原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协议,布局建设39个内陆港,促进境内综合运输成本大幅降低逾20%。

      当前,山东正深化沿黄全面合作,加强与沿黄省份交通、产业、生态等领域协作,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谋划建设沿黄陆海大通道。

      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黄河三角洲,“鸟类国际机场”,每年都有数百万只鸟儿在这里起降。

      这里拥有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最年轻的滨海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2023至2024年迁徙和越冬季,我们加强了丹顶鹤、灰鹤等珍稀水鸟的动态监测。今年1月,我们开展了越冬鹤类的同步调查,监测到丹顶鹤、灰鹤、白枕鹤、白鹤、白头鹤5种鹤类,共5267只。”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赵亚杰从事鸟类监测工作多年,对黄河三角洲的“老客人”“新客人”如数家珍。

      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进展顺利,曾经的盐碱荒滩早已成为水草丰茂的大湿地。如今,黄河三角洲的野生动、植物分别达到1764种、411种,鸟类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83种,稀有的黄河刀鱼时隔30年重现黄河口。

      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候鸟在飞翔。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淄博马踏湖,“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一年比一年多;济南锦绣川水库,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频频到访;潍坊安丘大汶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极危物种黄胸鹀被发现……它们是山东生态环境改善的有力注脚。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山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开展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体推进修山、增绿、扩湿、整地,组织开展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沿黄9市完成造林20.3万亩,沂蒙山区域治理水土流失2.8万公顷。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

      “2023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连续三年达到‘30+’水平,优于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10%以上;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4.3%,超年度目标15.7个百分点;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100%安全利用。”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管言明介绍,全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国前列。

      黄河宁,天下平,水安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灰犀牛”。去年,山东平稳度汛,但洪水风险依然是最大威胁。山东充分发挥已建工程防洪功能,加快推进在建工程,96处河道整治工程、22座引黄涵闸改建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将于2024年年底主体完工。“山东河段建成各类堤防1543公里、险工控导273处,有力保障了77年伏秋大汛不决口。”山东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尹学辉介绍,在建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提高防洪能力,保障供水安全。

      动能转换、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新春伊始,山东各地,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开工建设。这些项目有个共同点:更绿、更新。

      在济宁,长城重工新能源工程机械项目开工建设。作为长城集团在全国布局的第二个总部基地,建成后预计可年产挖掘机、装载机、矿用车整机5万台。“项目达产后可直接拉动济宁市四轮一带、结构件、液压件等配套企业产值增加,同时填补全市工程机械产业缺少绿色动力系统、智能化系统的空白。”长城重工有限公司总裁郭栋介绍。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国药生命港项目聚焦海洋生物医药、细胞与基因治疗等五大医药新兴产业领域,致力于打造“国家海洋生物技术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区”。“我们将依托国药集团产业资源优势,推动西海岸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助力打造中国海洋生物医药第一强区。”国药集团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星告诉记者。

      深入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都是“必答题”。山东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效,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传统动能优化提升——实施“两高”企业能效改造提升,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占比超过32%,提前完成“十四五”任务目标;出台煤电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完成大型煤电机组“三改联动”1774.5万千瓦。

      新兴产业加快成长——集中培育32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10家、数量居全国首位;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精益碳纤维、鹏辉能源储能电池等引擎性项目加快建设。

      数字赋能成效明显——谋划推进100个重大数字产业项目,新获批国家级“双跨”平台3个,开通全国首个数据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全省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

      新能源提速发展——把能源转型作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加快推进“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2023年全年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934.9万千瓦,总规模达到9395.8万千瓦;新型储能规模达到398.3万千瓦,稳居全国首位。”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崔霞介绍。

      荣成市桑沟湾海洋牧场周边的风力发电场。

      没有高素质的产业,就没有高质量发展。山东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加快培育壮大“十强产业”,2023年,全省雁阵形集群规模超过9.2万亿元,培育11条标志性产业链、10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5个,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299家。

      黄河入海处,奏响高质量发展澎湃乐章。山东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矢志不渝、久久为功,奋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注入不竭动力。

      (大众日报记者 陈晓婉范薇 常青 方垒 孟一 张忠德)

      

      

      提质增效,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色更足

      ——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述评之五

      春潮涌动,万象更新。放眼齐鲁沃野,一片片返青小麦长势喜人,一批批特色产业拔节成长,一个个和美乡村串珠成链……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三农”工作一直十分关心并寄予厚望。2018年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当年6月,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再次强调,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山东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稳步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序推动“五个振兴”在齐鲁大地开花结果,奋力再创“全国农业看山东”的新辉煌。

      担当

      ——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高水平建设“齐鲁粮仓”

      “今年小麦苗情很好,专家跟我们说,要及时镇压,增温保墒,预防‘倒春寒’,也要做好病虫害防控。相信有了这些技术措施,今年收成差不了!”2月20日,在济南市章丘区刁镇的麦田里,全省“万人下乡·稳粮保供”农技服务大行动春季田管专项行动启动,农技专家现场察苗情、送技术,这让当地种植户孙金水对丰产增收充满信心。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田间管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夏粮丰收,关系全年农业生产大局。在即将进入春季生产关键时期之时,动员组织省市县乡四级1.8万名农技推广人员深入一线,将增产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这是山东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下出的“先手棋”。

      2月29日,聊城市茌平区冯官屯镇,农机手进行小麦有机肥喷洒作业。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山东坚定扛牢大省责任,不断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2023年,山东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131.1亿斤,同比增加22.3亿斤,粮食增量占全国增量的12.6%,交出了一份稳产保供的亮眼成绩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高基数上再增产并非易事,而山东找到了重要抓手——单产提升。去年,山东全面启动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遴选发布主推技术97项、主推品种33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省高中低产区实现均衡增产,粮食亩产达到449.5公斤,同比增加8.1公斤。

      在具体实现路径上,山东强化整套集成、整体推进,聚力打造“吨半粮”优势区、“吨粮”优势区,示范带动全省粮食增产。德州市于2021年秋季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128万亩的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核心区,2023年102万亩核心区地块已达到创建目标。

      不仅粮仓愈发充盈,山东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挖掘设施农业、畜牧业、海洋渔业、盐碱地生产潜力,果菜菌、肉蛋奶、水产品等量大质优,位居全国前列,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餐桌作出了重要贡献。

      稳产保供,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年,山东将在稳面积的基础上,继续主攻单产提升,高水平推动“齐鲁粮仓”建设,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同时,持续向设施农业、向畜牧业、向大海、向盐碱地要“粮”,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转变

      ——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带动农民稳产增收

      从灵芝孢子粉、孢子油,到灵芝酒、灵芝茶,再到灵芝盆景,在冠县,灵芝系列产品由过去的单一化向多样化方向拓展。目前,冠县灵芝大棚已发展到1万多个,年产灵芝子实体、孢子粉1.2万吨、灵芝盆景80万余盆,产业年产值达25亿元,带动当地众多农户在培育、种植、深加工、创意销售等灵芝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就业、增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小小“土特产”可以做成富民“大文章”。山东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气候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海洋兼有,孕育了大量的农作物、动物和微生物。依托这些特色资源,各地积极寻求转变,由传统种植、养殖单一的“一产”发展模式,加快“接二连三”、“三产”融合发展。

      ——强龙头。启动实施龙头企业提振行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614家、达10343家,在全国率先过万家。

      ——补链条。深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达到7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涉农县全覆盖。

      ——兴业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培育景区化村庄,乡村旅游人气十足。

      在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竹泉村,游客在竹林栈道游玩。

      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最终目的是要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牢记总书记“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的嘱托,山东积极创新探索“共富”路径模式。

      莱西市马连庄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马连庄甜瓜是其拳头产品。但过去村民分散种植销售,没有品牌意识,也就没有议价空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我们通过强村共富公司,打造自有品牌,跟优质渠道合作进行农产品销售,提升了品牌的溢价能力。”莱西市马连庄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徐飞说。

      在莱西,强村共富公司已有117家,它们对外对接市场、对内协调资源,通过抱团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劳务等,截至目前带动村集体增收近1.1亿元、农民增收1.2亿元以上,大大强化了党组织、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联结。

      特色产业发展、就地务工就业等,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有力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2023年,山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76元,增长7.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探路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村和片区为基本单元,全要素推进乡村“五个振兴”

      在临沭县“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区,有吸引游客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有创业者向往的筑梦小院,有带动村民就业的柳编产业园,有能为村民提供优质服务的公共设施和场所……曾经的穷乱村庄,如今已变成宜居宜业的和美新家园。

      蝶变的背后,是临沂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大力实施。该市通过探索规划连片实施、环境连片提升、产业连片发展、组织连片共建、资源连片投入,持续推进沂蒙乡村连片振兴。借此契机,临沭县以红色朱村为龙头,一村带九村,先富带共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让村民的“好日子”越过越美。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山东结合基层实践,探索出了抓村连片的路径,明确了建设示范片区这一抓手。目前,全省启动建设省级示范片区138个,带动市县启动建设片区1300余个,覆盖村庄1.5万个,构建起梯次建设、分类推进的良好格局。

      曲阜市尼山镇鲁源新村。

      “今年,我们将坚持以村和片区为基本单元,因村因地而宜,连片规划、连片建设,全要素推进乡村‘五个振兴’,新创建省级示范片区70个左右,推动片区内党建联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人才聚合,集中力量办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促进和美乡村全面发展。”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红旗说。

      站在新起点上,山东将着力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和美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新成效,努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三农”新篇章。

      (大众日报记者 毛鑫鑫)

      

      

      守正创新,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

      ——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述评之六

      海岱之间,文化群星璀璨流光。山东,千年哲思滋养出包容开放的文明根脉,交织出齐风鲁韵的文化长卷。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文化“两创”工作十分关心、寄予厚望。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曲阜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四个讲清楚”的重大课题,赋予山东重大文化使命。2018年6月,再次对山东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提出殷切期望。2021年5月,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又一次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十年多时间,牢记嘱托,传承文脉、融汇古今的生动实践在这片土地上从未停歇。立足人文优势,坚持守正创新,山东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聚力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述往思来,融会贯通,赓续山东文脉

      “这张书页,原本缺损的部位,用薄皮纸和竹纸进行了拼接修补,同时尽量保持整体厚度基本不变。”在山东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室,修复团队负责人杨林玫掀起一张泛黄脆化的书页,一边端详一边说。

      过去一年,山东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团队完成三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修复工作,让古籍获得新生,让文脉生机盎然。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在摸清优秀传统文化家底、梳理出源头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做到“厘清”和“梳理”,需要以典籍为载体。

      2022年,山东印发实施《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2022-2025年)》,文化“两创”工作全面起势,聚力打造7个新标杆。其中,赓续“山东文脉”被确定为重点文化工程,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同步建设齐鲁文献数字化文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

      2023年9月,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齐鲁文库》首批成果《齐鲁文库·典籍编》第一辑100册正式发布。作为“山东文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库》共分典籍、研究、史志、人物、文物、文学艺术、山水、科技、红色文献9编,成书规模约13亿字,4000多册。

      “把编纂出版《齐鲁文库》作为‘山东文脉’工程的重点任务,充分挖掘齐鲁文化的资源优势和文化价值优势,努力把《齐鲁文库》打造成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一流文库。”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齐鲁文库》学术委员会成员杜泽逊说。

      《齐鲁文库》首批成果展示。

      集腋成裘,融会贯通。山东整合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力量和资源,先后搭建多个研究阐释平台,推出一批优秀成果。2019年8月成立的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推动出版《儒典》《儒学百科全书》等丛书,与北京大学等16所院校合作办学,联合研究生院在校研究生已有1000余名。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也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推出优秀研究阐释成果,进一步提升山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力度。

      古代文化遗迹,是探索现代文明源头活水的雪泥鸿爪,是推进文化“两创”的基础和根源。3月初,山东发布了2023年度五大考古新发现,枣庄市滕州市黄安遗址、潍坊市高密市前冢子头遗址、淄博市高青县陈庄遗址、济南市济阳区青宁村墓地、山东威海“来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当选。近年来,山东考古发现的旧石器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以降文化,构成文化谱系完整、文脉传承的发展链条,为推进文化“两创”提供强大的源动力。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介绍,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1次、项目24项,“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

      文化“两创”,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走向大众。和韩熙载一起通过夜宴图穿越北宋,与赵明诚、李清照“对话”……青州博物馆数字化工程让文物鲜活可触,新馆开馆以来已吸引36万余名游客前来参观。山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博物馆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充分利用文物藏品资源打造精品陈列展览,激发发展活力。目前,全省博物馆六项主要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传承美德,立德树人,共创美好生活

      “我现在自己生活,志愿者经常上门,打扫卫生、洗衣服,还和我聊天解闷。”谈起村里的志愿服务活动,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85岁的村民武从龙说。武家村的村干部和党员带头,为70岁以上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这一“相约黎明”志愿服务活动已持续了4年。

      武家村党支部书记武波说,“孝善文明风尚已深入人心,参加志愿服务,大家都很积极。现在,村里常态化开展百姓儒学节、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弘扬传统美德,涵育文明风尚。

      美好生活,人人向往。立足推动文化“两创”,山东在全社会倡树“自律助人、孝老爱亲、诚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美德健康新生活。推出大众通俗读本《如此生活》,选树发布“齐鲁诚信之星”,确定2000多个基层示范点,各地因地制宜建设美德街区、美德公园、美德基地等生活场景,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同频共振。

      滨州市沾化区富源街道北陈村开展积分兑换。

      “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现实。我们有绵延数千年的人文道德优势,从日常生活入手出实招,倡树新的生活方式,让每个人都看得懂、能落实。”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张文珍说。

      馨香缕缕,润物无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山东各地深入融入百姓生活中。

      山东出台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等创新举措,确定34个试点地区,分阶段、有重点推进工作,让“信用有价”在各领域、各行业、各场景“看得见、摸得着”。成武县九女集镇鹿楼村汉服加工厂老板张洪庆,被评为村级“美德诚信模范”。春节前,成武农商银行客户经理王显亭上门为他办理了“美德信用贷”10万元。

      山东提出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家庭育人基础作用、社会育人支撑作用、网络育人赋能作用、心理育人保障作用。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全国率先实现大中小学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立省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70所学校入选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全省建成154个尼山书院,2.4万个乡村、社区儒学讲堂,探索出“图书馆+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儒学讲堂”等传承普及模式,为弘扬传统美德、涵养文明新风提供了有力保障。

      美德场景融入生活,美德信用持续深化,美德榜样示范引领,美德践行蔚然成风。齐鲁大地上,美德健康新生活越来越深入人心。

      融合创新,搭建平台,共促文明交流互鉴

      在大善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创作间,一位位手工艺者在桌前忙碌着。区别于机器的“格式化”“统一化”,民间手工艺人将精妙巧思刻在纹路之上、编进丝缕之中,赋予了每件作品不同的价值。

      汶上县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公司,注重利用文化创意赋能传统文玩首饰,通过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在民间手工艺人的指尖下闯出“大市场”。目前,该公司拥有设计、制作、销售等工作室4000余平方米,团队人员近500人,拥有篆刻、结绳、银饰、布艺四大类3000多种产品,累计线上交易额超1亿元,带动线下营销超3亿元。

      曹县汉服、嘉祥木雕、潍坊风筝……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山东手造”产品,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成为各地推动文化“两创”的崭新“文化符号”,也赢得全国、世界范围的喝彩。

      到孔子研究院参观辟雍广场,在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对弈、投壶、拓印……去年举办的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来自全球各地的嘉宾在开展交流研讨之余,走进曲阜,把玩“山东手造”,身临其境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0年创办以来,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立足“四个讲清楚”,聚焦世界不同文明对话,逐步发展成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刘续兵多次参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他告诉记者,尼山论坛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近两年,参会嘉宾除了专家学者,还包括外国政要、前政要,驻华使节代表,国际组织代表,友好省州、城市代表等,“朋友圈”越来越大。

      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式现场。

      25.5亿元,31.8亿次!这是去年山东赴北京开展“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专题推介活动所达到的交易总额和话题全网传播量。近年来,山东手造、山东文旅,出圈又出彩。

      春节期间的山东,充满了年味。从村庄到城市都装扮起来,展现“好客山东”的独特魅力。曲阜市鲁源新村民宿联盟负责人孔凡玲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国内国外的游客都有。到孔子家乡过大年,住几晚文化民宿,枕儒韵乡风入梦,现在成了时尚。

      从热血的“村BA”到热闹的“村晚”,从生活气息满满的黄河大集到热热闹闹的乡村文化旅游节,从“单打独斗”的景点景区到穿珠成链、协同发展的“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如今,行走在齐鲁大地,文旅深融合、跨界大融合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传统文化的魅力,正不断被看见、被重塑、被升华,为人们的美好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不竭力量。

      (大众日报记者 赵琳)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