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泰安 > 正文
  • 【地名中的记忆】大汶口古石桥: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

      泰安日报社·中华泰山网讯(记者 杨文洁 刘小东 审核 晁彤彤)“汶水汤汤,行人彭彭。”出自先秦《诗经·国风·齐风》的《载驱》,描绘了汶水滔滔不绝,行人如织的景象。汶水就是今天所说的大汶河,而它之上,有一座横贯南北,距今四百多年依旧清晰保留着汶河古渡遗风的古石板桥——大汶口古石桥,它的出现,让大汶口镇一跃成为当时泰安地区最为繁华的镇子。

      大汶口古石桥,北起岱岳区大汶口镇西南门,南至宁阳县磁窑镇茶棚村,因桥修建于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故又被人们称为明石桥。明石桥是大汶河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桥,同时是山东省境内现存最长的古石桥,至今仍然能正常使用。现存的明石桥,整体呈“S”型,为漫水桥,没有桥栏,桥面由360余块大型石条组成,共有66个桥墩,65个桥孔。

      

      

      春寒料峭,潺潺汶河水从桥下流过,太阳照射下,水面上泛起层层金色的波纹,两岸草木峥嵘,三两居民在暖阳下围坐一块,道着家长里短,悠闲自在。被风雨侵蚀和被车马行人步伐踩得略显斑驳的石板,沉淀着岁月的痕迹。蹲下身子,触摸石板,粗糙而凉爽的感觉瞬间传递到掌心。站在桥上,举目四望,目光收放之间,大汶河水潇潇洒洒向西滔滔而去,演绎着 “汶水西流”的天下奇观。

      因为我国整体地势是西高东低,大多河流是自西向东流,但大汶河则是由东往西流的一条倒流河,在众多江河中独领风骚,满载着古老而优美的传说。历史上,大汶河曾是齐鲁两国的分界线之一。大汶口镇文化站站长程勇介绍,明石桥中间为一块原本就存在的天然石头,没有流水的声音,所以这一段又叫“哑巴桥”,传说这里就是齐鲁两国的天然分界线,明石桥“双脚踏齐鲁”的传说也由此而来。

      

      据介绍,古时候的大汶河水面宽阔,沿河买卖兴旺,在大汶口境内,有汶河古渡,舟楫往来,非常繁华。明石桥则是古代商贸交通的要道,曾经这里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每天都非常热闹。古时,为给过往的商旅提供休息的场所,在明石桥桥南的宁阳县磁窑镇,有人搭起棚子卖茶水,久而久之形成规模,茶棚成片,形成了茶棚村。对此盛景,古人曾赋诗一首:“汶河倒流水泱泱,两岸杏柳吐芬芳。古石桥上人如织,古镇城内商贾昌。”

      今年70岁的裴敦安,从小生活在大汶口镇,至今对明石桥的热闹景象记忆犹新。“20世纪60年代时,我正值十多岁的年纪,经常和一群同龄的孩子们到明石桥玩耍。明石桥上人来人往,推车的、挑担的、赶马车的,一派繁忙景象。赶上有车队经过,一行人浩浩荡荡过桥,在桥头打着响鞭上坡,场面更是壮观。”裴敦安回忆,每到春耕、秋收时,大汶口镇明石桥沿岸还会有骡马大会,方圆几百里地的老百姓都会聚集到这里来交易,大会一连持续好多天,彼时也是一年当中的盛事。

      

      “桥上车水马龙,沿岸商客云集,每逢这个时节,明石桥及附近热闹非凡,俨然泰安的《清明上河图》。”裴敦安自豪地说。

      经过多年发展,明石桥附近建起了3公里长的大汶河岸带状公园。2023年11月底,我市首批地名保护名录公布,共计59条地名上榜,“大汶口古石桥”这一地名入选。

      

      

      行走在明石桥上,依旧可以清晰见到桥面留下的车轮痕迹。这座石桥,见证了商旅云集之地的繁荣,更见证了大汶河两岸文明的发展。如今,渡口已成过去,明石桥上每天仍旧有络绎不绝的行人通过,经过岁月的沉淀,依然稳重、内敛,如同睿智的老者,以一种默默的方式,向人们讲述几百年来大汶河的沧桑故事。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座历经四百多年岁月沧桑的古老石桥,仿如一条时间长廊,串联着古镇人世世代代的过往和现在。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