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网评论员:宁找搭子不走亲戚,也“赖”互联网

      光明网评论员:“断亲”话题春节期间再上热搜。澎湃等媒体援引、约请多领域学者解读,为何这一代“宁愿找搭子也不走亲戚”,讨论热度一直持续到节后。

      “断亲”有很强的话题韧性。一方面这是一个长线话题,贯穿于城市化、社会转型、乡土重建,而且本身还构成了观察这个进程的最佳瞭望点,所以一直是草蛇灰线;另一方面它也是个爆点话题,每到春节这样的场景下,其冲突性和戏剧性就会爆发出来,在社交媒介上引发交叠的回响。

      也因为如此,它天然是多学科观察的对象,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观察都非常有意义,包括文化认同、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青年社交主体意识等等。这里想说一个媒介理论的观察,关键点就在于“宁找搭子”,“不走亲戚”的对比中,这是线上社群组织方式对现实社群模式及经验的冲刷。

      现实社群立足于血缘、乡土、社区、职业,划定的是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由近及远的同心圆。此圆既是一个人在社群上的“差序格局”,也基本构成了一个人的经验世界。但技术媒介将社会整体再中介化之后,人的经验世界已平铺为一个扁平化、多链接型的结构,远近没有绝对差异、亲疏则要重新定义,互联之网置换了“由近及远”的基本面。与互联网伴生的几代人,日复一日使用的,下意识认同的,是这样的社群组织方式。

      想想看线上社群怎么形成?静态的社群是各种按照功能、兴趣、知识结构、观念认同形成的小组、聚落,一般性的有财经、汽车、运动、旅游、美食、观影等等,细分的社群更是千千万万、不胜枚举,跨物理空间、跨年龄、跨阶层、跨种族都极其常见,其组织形态和规则完全可以自塑。不合则去、合则留的高自由度,是线上社群生活的自然状态。但这个“自然状态”,恰是传统社群最不“自然”的状态,不然社会何来对“断亲”之“断”的惶恐?

      动态的社群则自由度更高。社交媒体的标签、话题都是动态社群的召集令,一个带着井字号的简短观点,就可以招呼出规模巨大的人群。因为具有在某一个点上的高度共识、高度认同,这样的动态社群看似松散却又非常有力,翻转冤案的情况有之、扒出真相的情况有之、改变公共政策的情况有之、创造了年代热梗的情况有之。动态社群啸聚而来,因为将瞬时爆发力集中在一个点上,所以极有可能将其穿透。无论行动的结果能否经得起多角度考察,社群给成员带来的成就感和认同感都不会低。而快速获得认同感,恐怕也恰是那种“问收入”“问对象”“问二胎”的情境中缺乏的。

      在传统语境中,年轻人寻找的各类“搭子”约等于陌生人,将其作为“亲戚”的反题本身就是奇怪的,甚至是逆着亲伦关系的。但如果将其放置在技术媒介的语境中看,“搭子”则是最小型的线上社群,是线上社群延伸到线下的那一角,背后有一整套运行日久的社群规则支撑。媒介化某个意义上就是“现代”本身,想想看我们每天有多少媒介生活时间,又有多少纯粹线下时间,就能感知到这两种规则的强弱高下关系。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