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山东要闻 > 正文
  • 大众观察|“战草”黄三角

      互花米草入侵泛滥问题广泛存在于全国沿海各地,有何治理良方?

      “战草”黄三角

      

      

      目前,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垦东12互花米草治理区,互花米草已经完成清除。

      在黄河三角洲,没有硝烟的生态“抢位战”已经持续了多年。

      “原来这里的互花米草长得特别密,像草原一样。现在终于看到滩涂本色了。”站在垦东12的石碑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极目远眺,黄色滩涂向天边延展,零星点缀着红色的碱蓬。这里曾经是胜利油田垦东区块的采油平台,如今已成为保护区治理互花米草的前沿瞭望台。

      作为全球性的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泛滥问题广泛存在于全国沿海各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在山东,黄河三角洲的互花米草占到了全省70%以上。

      如今,东营境内互花米草治理区清除比例超过99%,底栖生物种类增加近30%,黄河口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黄河三角洲正在为全国互花米草治理开出一张“战草”良方。

      悬赏千万求治“绿色沙漠”

      今年初,国家林草局发布了一份应急揭榜挂帅项目榜单:“悬赏”1000万元寻求治理互花米草技术。这张榜单的吸睛之处,不光是明确而具体的治理对象,还有“不设限”的揭榜条件:谁能干就让谁干,不限学历、年龄、职称。

      如此“兴师动众”的悬赏背后,是互花米草这种入侵物种日益猖獗的扩散态势。

      20世纪70年代末,互花米草作为固岸护坡植物被引种到我国。引种之后便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扩张性,短短二三十年,在广东、福建、上海、江苏、山东、河北等地沿海泛滥成灾。

      黄河三角洲引入互花米草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前20年,它默默生长,面积没有明显扩大。2010年前后进入爆发期,迅速扩散至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总面积超过1万公顷。

      “互花米草生长的浅海滩涂原本是盐地碱蓬、海草床等的地盘,它扎根后,长得又密,根扎得又深,其他生物的生长空间全部被挤占了,形成‘绿色沙漠’。”周立城说。

      尤其是在互花米草生长密集的区域,海流减缓,潮沟淤塞,形成了生物堤坝。“它们的肆意扩张影响了潮间带水文连通,威胁底栖生物生存,改变潮间带食物网。贝类、蟹类等底栖生物窒息死亡,受食物链影响,鸟类也大量减少。”周立城介绍。

      2003年,互花米草被纳入我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今年,互花米草又被列入我国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

      探索治草“非常之法”

      不“战草”,恢复原本的生态环境就无从谈起。

      “互花米草非常泼辣,它不怕海水侵蚀,繁殖能力极强。1平方米的滩涂能长出200株互花米草植株,最多可产下几百万粒种子。种子成熟之后顺着潮涨潮落,又会发生大面积的扩散。”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研究员谢宝华说。2016年,该所与保护区合作,在黄河三角洲拉开架子与互花米草“对战”。

      治理互花米草,种子成熟前是关键期。“每年9月底10月初,正是互花米草打种子的季节。去年9月底前,我们全面完成了互花米草的刈割工作,阻断种源传播和扩散。”谢宝华告诉记者。在刈割基础上,治理团队根据互花米草生长的不同潮滩位置,采取围淹、翻耕、挖埋等不同的措施进一步清除。

      “从今年春天的复萌状态来看,这片区域的互花米草死亡率在90%以上。今年我们又进行了多轮次的翻耕,预计明年春天的复萌率能控制在5%以内。”周立城说。

      对于这种生命力异常旺盛的入侵物种,治理方式也要探索“非常之法”。“刈割+围淹”“刈割+翻耕”,这是东营联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研究出的治理模式。治理过程中,科研人员明确了刈割时间、留茬高度、翻耕深度、围淹水深、治理频次等技术指标,研制和改装适宜潮间带滩涂作业的机耕船、旋耕机等关键作业机械,比传统机械施工效率高出2倍以上。

      不只是东营,从全国看,山东是最早开始省域一体化治理互花米草的省份。今年,沿海7市针对不同地理环境,采用适宜的手段进行治理。目前,沿海各市今年防治任务已按时完成,全省实现治理区域全覆盖,互花米草清除率超过85%。

      土著物种回家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谢湉,是“悬赏”千万求治互花米草揭榜挂帅项目的揭榜人之一。相比“除草”,他把更多精力投注在除草之后的生态修复。

      冬天的黄河三角洲,滩涂之上,依旧可以看到一团团、一片片零星的暗红色。这就是盐地碱蓬,是被互花米草大面积“逼退”的黄河三角洲土著物种,也是谢湉重点引种回家的对象。

      “种子扩散与种子萌发阶段是盐地碱蓬生命周期中最脆弱的时期。在滩涂上修复盐地碱蓬时,种子需要面对被潮汐反复冲刷,缺少停留机会的现实,土壤高盐以及频发的‘春旱’也阻碍种子萌发。”谢湉说。

      好不容易抢回来的生态位不能撂荒。保护区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利用起伏的微地形提高秋冬季盐地碱蓬种子截留效率,提供春季早期萌发阶段的适宜条件。谢湉告诉记者:“目前,保护区内已经开展了上千公顷的微地形营造修复工程。修复后,盐地碱蓬植株密度超过20株/平方米,由修复前的裸斑转变为盐地碱蓬群落。”

      在更广阔的区域,保护区以互花米草入侵前的原生生态系统作为参照,协同推进互花米草治理、盐地碱蓬修复、海草床修复和底栖生物增殖四大工程。截至目前,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累计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5.2万亩;湿地面积增加188平方公里,增长了12.3%。

      随着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提升,保护区成为越来越多动植物的乐园。目前,保护区内共拥有种子植物685种,野生动物1632种,鸟类种类由1992年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73种。

      (大众日报记者 陈晓婉 报道)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