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盐碱地综合利用效益大幅提升

      筛选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探索盐碱地种植新模式——

      山东盐碱地综合利用效益大幅提升

       10月21日,十月的黄三角国家农高区一片丰收美景。在盐碱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田里,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的专家贾曦正忙着调查试验数据。就在前不久,他参与的盐碱地夏玉米高产攻关试验,经过实打验收,在盐度2.5‰的大田里亩产达到928.9公斤,创下盐碱地玉米高产新纪录。

       黄三角国家农高区有盐碱地40万亩,平均盐度3‰,在这样含盐量的土地上却屡屡刷新农作物单产纪录,绝不是偶然。“黄三角国家农高区‘以种适地’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开辟了新路径。”10月20日,来自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国家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60多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深入交流探讨后表示。

       10月21日,2023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会议在东营举办。来自全国盐碱地领域的权威院士专家、科研团队、创新企业代表等与会,共商盐碱地综合利用大计,助推盐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当天,国家盐碱地生物农业试验示范区正式揭牌;盐碱地特色农业成果展也同步开展,集中展示全国多个省份及高校院所、企业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

       当天,国家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发布《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倡议》,《倡议》内容涵盖全面提升盐碱地特色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打造盐碱地特色农业创新人才高地,科研平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转移转化等各个方面。

       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是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山东统筹推动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出台了《盐碱地农业开发利用行动计划》,争取创建了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盐碱地生物农业试验示范区,支持东营、滨州等市以盐碱耕地为基础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投入资金5亿元启动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

       近年来,山东已筛选培育“齐黄34”大豆、“青麦6号”小麦及藜麦、牧草等系列耐盐碱作物新品种,总结凝练了盐碱地玉米小麦“双深双晚”节水增产种植、棉花花生带状复合种植、“柽柳+肉苁蓉”融合种植等系列模式,盐碱地综合利用效益大幅提升。东营市也与多家高校、科研单位、创新团队开展合作,筛选培育耐盐碱藜麦、马铃薯等作物新品种55个,并以盐碱耕地为基础,成片建设高标准农田,在山东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中走在前列。

       (大众日报记者 贾瑞君 李明 通讯员 刘娜娜 张立娟 报道)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