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蟋蟀+”赛出产业“蛐”动力!宁阳蟋蟀产业大有奔头

      泰安日报社·中华泰山网讯(记者徐文莉 孙文志 陈阳)农历7月份,宁阳县城陆续来了一些生面孔,县里的宾馆很快被预定了大部分,有时甚至一房难求。这些八方来客,大都是奔着蟋蟀来的。

      “斗蟋”活动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宁阳斗蟋以个头大、性情烈、弹跳力强、善斗凶狠而驰名,古代被誉为“江北第一虫”。千年以来,斗蟋是宁阳群众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也是这一带的古老习俗。

      

      随着夜幕降临,宁阳大田里“蛐”声四起。蟋蟀,这些农田里的的精灵,赋予这里无限生机。

      蟋蟀“供”我上大学

      我给蟋蟀“盖别墅”

      初秋的玉米田地里,随着天气渐凉,成熟的蟋蟀进入求偶期,雄性蛐蛐(蟋蟀俗称)震动翅膀,“鸣叫”着,从成片的玉米地、草窝、砖缝里跳出来,虫季开始了,村民们出动了,一批又一批“撬子手”分布在茂盛的玉米地里施展身手。

      

      “撬子手”是蟋蟀捕手的职业称谓。迎着月色,56岁的“撬子手”刘衍辉带上装备再度出发。“宁阳蟋蟀个头大,牙大,肩膀宽,擅斗,美名远扬。”刘衍辉告诉记者,宁阳人,从小玩蛐蛐,上世纪80年代这里就有蟋蟀交易市场。15岁时,刘衍辉跟着父亲抓蟋蟀换钱,第一次看到蟋蟀换来的100多元现金时,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形容,那是全家接近半月的生活费。

      

      说起蟋蟀,蟋蟀“经纪人”孔令栋首先想到了1997年的那个夏天。“那时候家里真是没钱了,我第一年上大学的学费都是靠抓蟋蟀换来的。”1981年出生的孔令栋是宁阳乡饮乡人,在他的生命轨迹里,处处是蟋蟀的痕迹。“不管是小时候还是后来求学、工作,立秋后,不抓几个蛐蛐赏一赏、听一听、斗一斗,我就浑身难受。”大学毕业后,孔令栋返乡创业,念念不忘的还是蟋蟀。

      

      “2016年时,光黑风口附近就有一两万人抓,野生的蟋蟀越来越难抓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当时手里已有点积蓄的孔令栋心一横,流转了乡里10亩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开始圈养蟋蟀。“当时想法很简单,让这块地回归自然状态,希望几年下去后,蟋蟀的数量、质量再提上来。”

      

      

      执着于对蟋蟀的热爱,孔令栋脚踏实地地坚持,也让他开始尝到甜头。“回乡后,我一直做蟋蟀交易的生意。渐渐地,北京、上海、苏州等地的客商都知道我有这块地了,不少客户就跟我商量想往地里放虫卵,来年收了蛐蛐收益对半分。”孔令栋说。

      从去年开始,孔令栋搞起了“领养”模式,外地蟋蟀客商从孔令栋这里“领养”一方专属土地,委托孔令栋喂养、野化幼虫并进行日常管理。“我一亩地收费5000元,咱全国的蟋蟀爱好者,通过实时监控能够随时随地从手机上看到自己的领养的一片地,等到这个蟋蟀成虫以后,他们就过来自己认领,咱帮他抓出来,这样一来呢,就形成了集‘领养—管护—销售’为一体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孔令栋拿出自己手绘的基地平面图,向记者介绍着这条发展新路子。

      

      通过“领养”模式,孔令栋现在已经不用再往地里贴钱了,还实现了小有盈余。对于宁阳的蟋蟀产业,他也有自己新的想法。“我觉得领养模式能成,主要得益于自己多年诚信经营积累下的口碑,外地客商充分信任我,才会毫无后顾之忧地投钱请我打理。全宁阳‘撬子手’好几万人,农民家家户户有地,村里也都有流转的土地,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诚信经营,相信会带来更多的机遇。”靠领养蟋蟀受益后的孔令栋感慨颇深。

      

      如今,孔令栋绿色的培育方式,让地里的农作物“价值”更高了。“我地里不用农药,磨出来的面粉虽然有点黑,但是谷维素含量高,吃起来劲道;养蛐蛐得用玉米,不少外地客商都愿意高价买我的玉米。现在收了小麦、玉米,销路不愁,客户也都很高兴,生意也更长久。”孔令栋觉得借助宁阳蟋蟀这独树一帜的资源,还可以发挥出它更大的价值来。

      孔令栋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还给蟋蟀建起了“豪华别墅”——蟋蟀孵化箱,建起了属于自己的蟋蟀产业链。蟋蟀孵化箱具有保温、恒温功效,打破季节限制,一年四季为蟋蟀孵化提供舒适温暖的环境。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孔令栋蟋蟀和蟋蟀用具的销售收入一年可达到50多万元。

      夕阳向晚,在静谧夜空下婉转吟唱的蟋蟀,既是宁阳芬芳土地的守护者,也是回馈宁阳发展的聚宝盆。

      新蟋蟀人走上舞台

      把蟋蟀发展成产业链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人被分成一代又一代,不同的代际之间,有不同的精神面貌。1981年至1996年出生的人群被称作“千禧一代”,从宁阳千禧一代新蟋蟀人身上,展露出的是他们敢为人先、勇于奋斗的豪情与斗志。

      走进宁阳乡饮乡保安店村孙卫鹏家中,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手工葫芦琳琅满目,无论是造型还是寓意,都很是讨喜。“用葫芦做成的虫具成了蟋蟀过冬的‘冬暖房’,所以也叫‘鸣虫葫芦’,”孙卫鹏一一介绍着自己的“宝葫芦”,嘴角止不住地上扬。

      

      34岁的孙卫鹏从小耳濡目染,对蟋蟀情有独钟。作为宁阳“撬子手”大军中的一员,孙卫鹏一直琢磨着如何发展壮大蟋蟀产业。2018年,孙卫鹏在自己的2亩地里尝试种植葫芦,起初他只是等葫芦成熟,再销售,但这样挣钱太少了,孙卫鹏就琢磨着外出学习,他先后到济宁、潍坊等地外出考察学习,利用闲暇时间翻阅葫芦种植、加工书籍,慢慢地练就了一门“绝活”。葫芦成熟后,孙卫鹏经过控水、打皮、晾晒、筛选、去皮、打磨、雕刻等几道工序,将葫芦制作成不同的造型。

      

      此外,他还可以烙画儿、雕刻,手工制作口盖和蒙芯以及造型奇特的范制葫芦和虫具,小小葫芦瞬间嬗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孙卫鹏还成功为鸣虫葫芦制作技艺申请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自己富了还不够,孙卫鹏继续延长葫芦产业链条,探索培育葫芦苗、培训葫芦加工技师,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保护中绽放光彩,让村里老少爷们儿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敞。

      

      距离保安店村几公里外的宁阳泗店镇薛家庄,也有一位跟孙卫鹏同样年纪的能工巧匠——薛鲁。俗话说,良驹须得好鞍配,宁阳蟋蟀作为“江北第一虫”,自然少不了好蟋蟀罐来衬托,薛鲁便是宁阳地区数一数二做蟋蟀罐的好手。薛鲁跟随外公学得了用三合土塘底制“罐”的老手艺,成为一绝,别人难以模仿。

      

      “三合土便是根据一定比例混合好的土、沙子、老石灰等材质,不使用任何化学粘合剂,用独特的手法捶打,塘底便牢牢地贴合在蟋蟀罐底部,遇水也不会散开。”对自己制作的蟋蟀罐,薛鲁很有信心。另外,为了让蟋蟀罐的外形更加美观,薛鲁购买了激光雕刻机,只要在电脑中设置好图案,机器便可以在蟋蟀罐上雕刻出各种花样,还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实现定制。如今,刻有十二生肖、水浒人物造型的蟋蟀罐也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喜爱。

      

      从处理胶泥,到最终完成颜色的蜕变,一个蟋蟀罐要经历近3个月的处理,才能成为合格的产品。薛鲁说,即便在声名显赫的蟋蟀产地宁阳,做蟋蟀罐的人也不多了,“做罐子步骤严谨,茶老(一道制作工艺)煮得好不好,行家一眼就能从颜色分辨出来;塘底要做好,必须人工一锤锤地敲打。”目前,除了从传统销售渠道积累老顾客,新兴的网络直播平台也成为薛鲁获客的新途径,年销售额达到三百余万元。

      

      机遇与挑战并存

      宁阳蟋蟀产业大有文章可做

      从蟋蟀捕捉、交易,到蟋蟀孵化箱、鸣虫葫芦、蟋蟀罐等蟋蟀相关周边产品,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宁阳青年新蟋蟀人的强力推动下,宁阳蟋蟀产业形成了一条完整齐全的特色产业链。对于这一点,宁阳蟋蟀行业会长朱军体会尤其深刻:“原来我们买蟋蟀用具,都得从上海、天津那边买,现在可以说整个蟋蟀行业周边产品宁阳最齐全,市场影响力最大,全国都从我们宁阳进货了。”

      

      提起宁阳千禧一代的新蟋蟀人,朱军也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出生于1986年的朱军,是宁阳蟋蟀网上交易的奠基人之一,现在蟋蟀网上交易中定价编号、多照说明、标尺图纸等关键的几项环节,以及网上销售行业规则等,都是朱军最先开始推广到网上交易平台。同时,在发展壮大蟋蟀产业的同时,朱军一直致力于宣传宁阳蟋蟀文化,他一手创办了《大军说蟋蟀》脱口秀节目,普及蟋蟀知识,分析市场行情,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蟋蟀爱好者了解中华蟋蟀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宁阳县乡饮乡黑风口蟋蟀交易市场,一张张路边支满小桌,蟋蟀交易如火如荼。据当地人介绍,每年前来收购蟋蟀的外地客商都得几万人,蟋蟀“大年”甚至能达到十几万人。宁阳蟋蟀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吸引这么多客商前来?朱军用“皇冠上的明珠”形容宁阳蟋蟀在蟋蟀界的江湖地位。不过,宁阳蟋蟀尽管名声在外,但在朱军看来,这块金字招牌蕴含的巨大能量还远远没有全部释放。

      “宁阳蟋蟀交易市场存在几十年了,但一直到还是街头交易,如果我们有一个大型的蟋蟀集中交易市场呢?是不是可以更便于规范市场、服务客商、进一步提升宁阳蟋蟀美誉度?”对于宁阳蟋蟀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朱军还有很多设想在计划、实施中,“我们宁阳当地从事蟋蟀线上交易的也有几万人,大家最常用的一个交易平台每笔交易要收取交易额5%的费用,如果我们有自己的交易平台呢?”

      宁阳蟋蟀的价值,也不仅仅体现在蟋蟀这条赛道。每年慕名而来的众多商客,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喜欢蟋蟀的客商,可以说有一定的财富积累、人脉资源、闲情逸致,如何让他们更好地消费于宁阳,投资于宁阳仍然大有潜力可挖。”对此,来自北京的蟋蟀客商潘伟同样深有感触。

      潘伟已经连续七八年来宁阳收购蟋蟀,他不仅对宁阳蟋蟀情有独钟,热情质朴的宁阳人也让潘伟十分认可,宁阳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在潘伟看来,应该发挥宁阳蛐蛐纽带作用,吸引更多的客商带来附带投资。“蟋蟀交易说白了也就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抓住这几万外地客商资源非常关键,这些客商来自五湖四海,从事各行各业,而且具备一定的财力、资源,除了在宁阳吃住行产生消费外,如果利用这段时间能让这些客商看到蟋蟀之外不同的魅力,带来别的投资的话,可能宁阳地区整年都会看到收益。“潘伟拿孔令栋举例,通过蟋蟀交易,他知道了孔令栋有自己的古法酿酒厂,品尝之后觉得口感很好,他就愿意把孔令栋的酒带回北京。

      在潘伟看来,蟋蟀民俗文化流传至今已经1000多年,其中更以宁阳蟋蟀最为典型,如何更大程度地将蟋都古镇这一品牌推广出去尤为关键。

      2013年,宁阳蟋蟀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2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将宁阳蟋蟀世界杯列为2022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这一项项殊荣,既是一种认可,更坚定了朱军推广宁阳蟋蟀的决心。“我们宁阳的蟋蟀,完全可以像阳澄湖大闸蟹、西班牙斗牛那样代表一方,成为宁阳的‘蛐’动力。”朱军对未来信心满满,“我们正在策划于明年举办史上规模最大的蟋蟀世界杯,我们有信心打造宁阳蟋蟀世界杯顶级赛事IP,设想一下,如果十几万人能够在此期间吃住玩于宁阳,那带给宁阳的是巨大的效益。”

      不过,将思绪拉回现实,特别是到了今年,朱军也看到了蟋蟀市场的一些变化,这让他更坐不住了。“今年出去一看,着实吓一跳,兖州、曲阜等地冒出了不少蟋蟀交易市场,可以说围着宁阳建起了一圈市场,大有形成四面夹击之势,我们必须更大步伐地向前发展。”朱军说。

      机遇与挑战并存。宁阳蟋蟀,大有文章可做。

      (审核 晁彤彤)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