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泰安 > 正文
  • 肥城市孙伯镇五埠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实现脱困蝶变——小山村的“石头记”

      泰安日报社·中华泰山网记者 秦浩

      两侧高耸的石头墙,一条幽深的石板路胡同夹在其中,曲折向前,胡同尽头是一座用石头垒砌的乡村院落,古朴安静。近年来,肥城市孙伯镇五埠村坚持党建引领,抓班子、兴产业,通过村企联合走出了一条村美民富的特色振兴之路。五埠村也因此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30余项荣誉称号。

      曾“穷得只剩石头”的山沟村,如今依靠乡村振兴项目,发展成为远近闻名、村集体收入连续三年突破70万元的旅游村,五埠村正上演一出关于乡村振兴的“石头记”。

       环境整治文化提升

       “石头窝”焕发新颜值

       “这片荷塘曾是一个大坑,全村的垃圾都倒在里面,夏天臭气熏天。”五埠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赵同军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是一片水清鸟翔、荷叶攒动的荷花池,栈桥、水车点缀其中,俨然一幅小桥流水的乡村美景。“在这一处,原本只是个光秃秃的碾,周围都是黄泥巴路。”赵同军带记者边走边看,讲述着这些年村里发生的变化。

       “穷,村里时常断电,抽水井都用不上;脏,村里路上全是黄泥黑水,整个村看着灰头土脸。”谈起2013年刚接任村支书时村里的情形,赵同军如今仍历历在目。他介绍,五埠村多山地丘陵,山陡地薄,耕地面积很少,村里收入单一,人口外流严重,2013年全村常住人口只剩200多人。环境脏乱差,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五埠村的发展停滞不前。赵同军先从村“两委”班子治理下手,通过实施“党员家庭挂牌行动”、召开群众代表会、逐户走访发动等形式,把班子成员凝聚起来,把全村人凝聚起来。随后,他通过外出学习、征求意见等方式,最终确定了挖掘乡村文化、打造旅游品牌的发展思路。

       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有好的旅游环境。五埠村全村掀起了卫生清洁的热潮。村口满池的垃圾被运走了,路上乱摆乱放的杂物不见了,主要干道铺上了平整的石板,整个村子面貌焕然一新。据了解,五埠村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村内至今保留完整的明、清及民国时期传统民居有200多套,其“门中有门,院中有院,巷中有巷”的“伙大门”建筑风格全国罕见。该村还是著名的陆房战役115师后方医院所在地,至今留有战地医院、藏兵洞、主席台等众多红色遗址。赵同军通过在村里建立博物馆、打造标志物等方式,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如今,石头路旁树木葱郁、花团锦簇,石头屋里非遗文化、红色历史物件诉说着过往,五埠村将自然风光美景与厚重历史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激活了乡村旅游的引擎。

       村企联建集聚合力

       村民实现家门口上班

       “我现在早上8点过来,中午11点多回家,下午2点再过来,跟城里人上下班一样准时。”在“伙大门”景区民俗博物馆,55岁的陈爱芹正在教大学生做手工面塑。除了五埠村村民,陈爱芹还有一个身份是景区工作人员,她每天负责在非遗文化工作室里向游客展示面塑、传拓等非遗技艺。

      陈爱芹自小在村里长大,她对村里如今的变化十分感激。“我每天能挣到100元左右,这些技巧都是公司统一培训的,工作也不累,最重要的是能在家门口上班。”陈爱芹说。

       发展乡村旅游,专业力量必不可少。五埠村积极探索外部专业力量,与传媒公司合作,成立泰安市五埠岭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按照“村集体+企业+农户”的模式,推进“村企联建”,村级以传统古村落及闲置土地资源入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共同打造“伙大门”景区。景区成立后,村民收入由“租让金”+“年底分红”+“劳务输出”等构成,村民收入渠道拓宽了,企业用工难问题解决了,村集体收入也提高了,实现了多方共赢。如今,五埠村实现家门口就业务工80人,务工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

       旅游发展起来了,五埠村的村民也有了积极性。如今,“伙大门”景区拥有各类特色民宿37套、农家客栈20多家、极具农家特色的农家乐60多户,能同时接待600余人就餐住宿、会务培训、休闲度假。景区年均接待游客5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几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71.6万元。

       文旅融合深挖潜能

       小山村成为产业“聚集地”

       “游客来了,不能光看石头,还得有的玩、有的学。”赵同军认为,发展乡村旅游不能靠单一模式,要通过深挖潜能,推动多产业集聚发展,才能实现生生不息。于是,在他的带领下,“伙大门”景区通过建设采摘园、体验园,将农耕田园文化、民俗体验、旅游商品、餐饮住宿及会议培训服务等融为一体,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为了提升文化氛围感,景区定位古村乡愁,升级改造“五韵山庄”“乡村记忆馆”“一路分两州”等景点,引入许氏面塑、桃木雕刻等22项非遗项目,打造泰安市首家“非遗工坊”,传承并传播非遗文化,全面提升游客游玩体验。此外,五埠村还创新“党性教育+旅游+研学写生”产业模式,凭借特色资源,吸引了肥城市内、市外的大中小学生团体前来开展研学活动,清华美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10多所高校在这里设立写生创作基地。“下一步,我们还将发展影视传媒产业,配套建设接待中心、影视拍摄基地、演播大厅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五埠村的产业布局。”赵同军说。

       在五埠村村委会门口墙上的木板上,一句标语说出了五埠村的经历:“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曾经因“石”所困,如今借“石”成金,五埠村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活用社会资本、创新运营模式,为全市乡村振兴篇章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