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坊:聚焦“山东手造” 助力乡村振兴

      山东省潍坊市民间手工艺资源丰厚,拥有市级以上工艺类非遗项目204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公布的“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近年来,潍坊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聚焦“山东手造”品牌建设,以非遗力量助力乡村启智、赋能、兴业,形成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格局。

      乡贤带头把非遗做起来

      近年来,潍坊市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不断培育壮大新乡贤队伍,积极鼓励非遗传承人以己之长反哺社会,为乡村启智扶志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近日,在山东省潍坊高密市注沟镇曹疃村的一处车间里,十几位村民正聚在一起编柳筐。“柳编工艺可以就地取材加工,同时也环保、附加值高、收益多。”高密柳编第五代传承人禚元兴一口气列举了柳编技艺的多条优点。

      近年来,禚元兴在家乡传授柳编技艺,仅在曹疃村就有约70位村民掌握了柳编技艺。禚元兴还组织60多名农民搞柳编生产。他们制作的产品经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年产量超80万件,年交易额突破300万元,成功带动了当地村民致富。

      “实践证明,乡贤带头促进非遗发展的成效显著。”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发挥乡贤作用,既能让本地村民实现致富的梦想,也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和传承。

      在潍坊,禚元兴的事迹并非个例。寒亭区张家院庄村风筝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效东,通过风筝传习工坊授艺带徒20多人,带动村民风筝产业年创收200多万元。临朐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岳清带动村民从事手工箅子生产,年加工产品2万余件,销售额达30余万元,帮助30名残疾人、留守妇女等摘掉了贫困帽子。

      乡村旅游让非遗火起来

      “乡村文化旅游与民俗文化体验让手工艺人成为‘景中人’,使产品有了用武之地。”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乡村旅游可使本地非遗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旅游节和伴手礼这种“非遗+旅游”的模式,让非遗火起来。

      走进寒亭杨家埠村,青苔石阶、古色古香的特色建筑格外瞩目,络绎不绝的游客徜徉在街区内,欣赏着经典的非遗曲艺表演,参与体验非遗技艺。如今,寒亭杨家埠村大力发展年画风筝旅游,每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民间艺术品销售收入达2亿多元。

      穿线、扎制、绘图……游客拿着工具按照老师的指导认真制作风筝。“潍坊风筝制作每一个环节都有学问,能来这里亲身感受,让我们此行更加有意义。”一位来自内蒙古的游客说,杨家埠村融合了民俗体验、知识科普,是个值得游玩的地方,在这里游玩也一定要买一个风筝带回家。

      高密市姜庄和聂家庄是扑灰年画和泥叫虎的原发地,近几年,当地政府为让乡村旅游提质发展,积极筹建了民间艺术博览园和民间艺术研修实践基地,组织开展沉浸式旅游体验,并与山东大学等十多所艺术院校合作建立了游学课堂。这里成了研学旅行的热门打卡地,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购买年画和泥叫虎等非遗旅游产品。

      乡村产业促非遗强起来

      近几年,潍坊秉承非遗重回乡村文化生态的理念,突出整体保护、协同保护、发展保护3个聚焦点,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支撑,而非遗与产业亲密接触,让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也使乡村产业发展更有动力。

      诸城市以“游茶山、品茶香、观茶艺”为主题,从“文、养、情”等市场需求端发力,建设正山堂等20多个茶叶种植园区以及文昌河谷生态茶园景区等茶旅融合项目,配套建设年可接待游客40万人次的茶文化体验区、茶叶研学中心。今年以来,茶园接待游客 9.8万人次,同比增长26%;实现旅游收入800余万元,同比增长11%。

      作为“丝绸之乡”的柳疃镇,通过建设“丝路绸语”文创园、柳疃丝绸博物馆和举办丝绸文化节、桑葚采摘节等活动,使丝绸文化得到了大力弘扬。此外,柳疃镇不断推进丝绸产品的创新,“青云染”丝绸等一批文创产品成为热销的旅游伴手礼,受到广大游客青睐。现如今,“青云染”丝绸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以上。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