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时评 > 正文
  • 【理响中国】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作者:陆新(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文艺创造的前行方向与行动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时刻坚守新时代文艺创造的人民立场,为亿万人民鼓与呼,奋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

      一、始终坚持当代中国文艺创造的崇高使命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

      (一)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能够记录时代的精彩,更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启迪人们认识时代的主流和趋向。优秀文艺作品是民族文脉传承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标志,满足着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充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发挥着温润心灵、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同时,文艺承担着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给人以心灵塑造、精神引领、审美启迪,激发创造活力、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文艺的创新创造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更是这一伟业凝聚意志、夯实基础的重要支撑。因为,只有振奋人心的艺术精品,才能全面呈现时代发展的万千气象,展现奋斗奋进的精彩华章,提升人们的价值追求,筑牢筑实中华民族精神的高楼大厦。

      (二)文艺记录美好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涌现了一批文艺精品,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我国文艺事业百花齐放、生机勃勃。从歌曲《坚信爱会赢》,到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再到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流浪地球》,到传统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再到长篇小说《人世间》《北上》……大批文艺作品呈现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和中国特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走出去”。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人民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内涵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更多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文艺作品。

      (三)发挥文艺的正能量。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筑牢信仰之基,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导航,领悟好把握好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转化为推动文艺创作的强大力量。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有效提升文艺作品的引领力、说服力、感染力,不断创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的新的文艺成就。特别是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艺发挥正能量提供价值引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造导向

      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其生产生活实践是艺术创造的源头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内容选择上突出人民主体。“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命线,要让人民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和表现主体。要站稳人民立场、饱含人民情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愿中提炼创作素材,倾情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吃透生活底蕴,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要挖掘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富矿”,反映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创作出一批“接地气”“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要尊重文艺发展规律,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骨肉相连,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二)形式运用上把握人民需求。在具体创作中,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通过“小切口”体现人民的细腻情感,读懂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文艺工作者要“俯下身、沉下心”,追随人民脚步,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善于创造叙事方式,灵活转化话语体系,以鲜活的人和事调动人们的情感、凝聚人们的共识,要用“群众语言”“生活视角”进行具象表达,使人民的精神生活在日用而不觉中充盈起来。只有这样,文艺作品才真正具有了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三)价值评判上秉持人民标准。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从“够不够”向“丰富充盈”转变。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把“心”潜沉下来,让“精神”升腾起来,以广视角、多层面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始终坚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创作标准,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为价值准绳,自觉接受人民的检验,使人民真正成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得到百姓认可、心口相传的作品,才有时空穿透力、影响力,才能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时,还要为人民群众提供美学品鉴和艺术陶冶的共感性评论,滋养人民群众的审美观、价值观,从而助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始终坚持以文化自信自强书写文艺创造新篇章

      文化自信自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与价值充分认可的坚定信念,是根植于内心最深沉的精神力量,更是文艺创造的立足之本和深厚根基。

      (一)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文艺创造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一方面,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挖掘好、表现好、展示好,从广阔奔流的历史文脉中汲取养分,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文艺创作的时代性,推出更多展现新时代向上向善精神气象的文艺精品,让作品跳动在时代的脉搏上。同时,科学把握“人民是艺术创造之源”的当代坐标,使文艺创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中国的精神风貌,提振人民信心,坚定文化自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二)提升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原创性是文化自信自强的集中体现,是好作品的重要标志。文艺创作要扎根本土、深植时代,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促进文艺成果有效转化,进一步完善文艺创作扶持引导机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贯通数字技术与艺术创造的关系,娴熟地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于文艺创作的创意、生产、传播、消费、反馈各环节,实现价值导向、表现形式、技术赋能的有机融通,以“交互式”“沉浸式”“全景式”诠释中国精神、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聚焦人类追求、陶冶心志情操,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价值的文艺精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大力培养新时代文艺创造人才。人才是文化自信自强的能动要素,是艺术创造的第一资源。要全力培养一大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地把个人艺术追求融入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创作人才,不断推出既见“高原”又见“高峰”的高质量文艺作品。特别要注重建设文艺创造的后备队伍,要从专业院系抓起,尽快培养一批既有坚定正确的创作方向、又有深厚的文化根底,且能熟练运用先进数字技术的复合型创作人才。更要根据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新趋向,加强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文化滋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创作生态,使深蕴于人民之中的创作才思和创造热情迸发出来,真正把文艺创造写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