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泰山 | 从草参亭到遥参亭

      泰安日报社·中华泰山网讯 岱庙前庭遥参亭,原名草参亭。宋话本小说《杨温拦路虎传》中岳庙赞云:“草参亭上,炉内焚百和名香。”《水浒传》及元杂剧《双献功》亦多次出现“草参亭”。弘治《泰安州志》卷一《祠庙》云:“(岳庙)岱岳门正南有草参亭,前达通衢,亭有铜镜一面。”可知宋元迄明初,亭皆名草参。  

    双龙池位于遥参亭前面。通讯员供图

      其改名遥参,已是明嘉靖朝之事。明吕颙《遥参亭》诗云:“参亭人共挹,易草以遥名。”下自注云:“旧名草参,老亲(吕经)参政分守时改云。”吕经任布政使司右参政,在正德十六年至嘉靖三年(1521年至1523年)间,则其改亭名当在此数年中。嘉靖八年(1529年)修《山东通志》卷二一《宫室》已称:“遥参亭,在泰安州岱庙前。”那为何时人要将草参易为遥参呢?此盖因亭祀主神发生改变所致。

      

      遥参亭坊。通讯员供图

      按明《泰山志》卷二《灵宇》云:“庙前有亭,曰遥参亭,前为遥参门,门之前为御街,宋东封警跸之地,而实为庙之第一门也。旧榜曰草参门。门中有台,台再成,台上有亭,亭重檐四面,十有六角,崚嶒绮丽。前榜曰‘岱宗’,盛中丞秋林书,为岳榜诸书之最。在昔有事于岳者,先拜于亭而后入庙,故曰草参。今有司遇祝釐于庙,罢则仪从由亭门而出,犹古之制也。亭今列屏鉴,方圆各一,高六尺许,鉴前雕座置元君像,四方来谒顶庙者亦先拜焉,故又曰遥参亭云。”

      根据明《志》所述,此亭之设,原作为岱庙崇祀之序曲——信众凡恭诣庙廷、致祀岳神者,皆须先此演习参拜(以免正式行礼时失宜),再入岱庙举行正礼,故名草参。《志》称“有事于岳者”,则其祭拜之对象,明显为泰山主神东岳帝。从成化朝山东巡抚盛颙亭榜所题“岱宗”字,亦可见此亭之崇祀性质。但到了明中叶,随着碧霞元君信仰影响之扩大,信众开始在亭中增置元君神像,由此成为“女神”香众到泰后先期拜祀之场所(官府且因此而在亭置香税征收处)。自此亭“与庙隔”(《泰山道里记》),不再是岱庙之附属建筑,而发展成为一处独立的神圣空间。原来香众初祭于亭,是针对岱庙正祀,故名曰“草”;现在神主更易,香众祭此,不再是祀庙预演,其瓣香所向,则是远对于岱顶之碧霞宫(即《志》所云“顶庙”),作为朝拜元君的肇始。正由于亭祀内蕴的改变,所以时人才易“草”为“遥”,以合其实。

      作为泰山轴线门户的遥参亭,自斯遂脱离原东岳神祀典,一变为碧霞之重要庙祀。明万历元年(1573年)九月,沈藩镇康王(朱恬焯)向遥参亭进献铁香炉(今移岱庙大殿露台之上),正面即铸文称“东岳泰山碧霞元君圣前”。崇祯二年(1629年)四月,泰安州同知王辅臣等遥参亭内置“碧霞元君圣像”(《泰山石刻记》),入清又于亭壁绘元君成道壁画(清金甡《题遥参亭》,《静廉斋诗集》卷十三),皆进一步彰示此亭所主祀。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清高宗为遥参亭大殿赐额曰“资生普润”(乾隆黄钤《泰安县志》卷七《祠祀》),亦为致颂元君之辞。嘉庆五年(1800年)琉球册封使李鼎元《使琉球记》中记其参拜之行云:“决意登岱恭谒碧霞元君祠,……限於王程,不能待晴,于遥参亭元君像前礼拜。”(清李鼎元《使琉球记》卷一)

      乾隆时唐仲冕《重修元君庙记碑》列举岱下元君行宫,已将遥参亭与灵应宫并列:“顾其(元君)祠不一,岱庙南有遥参亭,社首山有灵应宫,其祀亦盛。”此后遥参亭地位更跻身于元君中下庙之上,如亭内《泰邑合山会姓氏碑志序》所言:“遥参亭碧霞元君殿,实即泰山第一行宫也。”从草参亭到遥参亭,一字之易,实反映了碧霞信仰兴起后对原岳神空间的冲击,关系甚巨,不容忽略。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