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博物馆,感受美好生活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记者近日走访多个博物馆看到,在发扬收藏、研究、展览等传统功能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引入新技术、新展陈,打开“围墙”,生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观众感受美好生活。

       数字技术让文物展品“活”起来

       在四川省资阳市博物馆,来自重庆的大足石刻北山第245号窟“观无量寿佛经变像”正在展出,成为近期该博物馆最热门的“打卡”点。这是一件3D打印的“文物”,但一层一层颜色深浅不同的纹理清晰可见,仿佛“造像”就是雕在岩壁上。“现代技术模仿了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真想不到在家门口就能看‘石窟’!”四川观众王书勋说。

       据大足石刻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这件栩栩如生的“文物”是由专业团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等方法,等比例、高精度复制,采用光敏树脂材料打印的。数字技术让不可移动文物“走进”了更多的文博场馆,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游客在大足石刻景区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对渣滓洞等多处革命旧址进行了三维虚拟建模,还结合实景演出设计了“火烧渣滓洞”墙体投影展品。观众在该馆内可扫描语音导览二维码,聆听革命故事,参与互动体验活动。

       正在该馆参观的游客罗毅说,过去以看文物和展板、听讲解为主,多是走马观花。“如今,博物馆的声音、图文、视频等展示方式丰富多样,尤其是沉浸式互动项目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

       不少博物馆还借助数字技术开展客流监测、分时预约,让场馆的运行、管理、服务更加智慧。

       展陈与时俱进彰显当下美好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牢记嘱托战贫困巴山渝水换新颜——重庆市脱贫攻坚展”通过影像展示、场景复原、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讲述脱贫攻坚的“重庆故事”,线上线下已吸引1000多万人次观展。

       退休干部刘辛实说,看到展厅内还原的巫山县下庄村村民凿山修路的场景、陈列的武隆区艳山红村21位村民手写的入党申请书,“我为这些奋斗者坚韧不拔的精神点赞,倍感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自2021年7月开馆以来,上海天文馆几乎天天“爆满”。沿着参观动线,游客可以邂逅陨石等“天外来客”,参与“引力波”等互动体验,参观嫦娥五号探测器、祝融号火星车等的高仿真模型展品。

      

       图为上海天文馆展出的天和核心舱等高仿真模型外景。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走进天和核心舱的高仿真模型“舱”内,里面设有精密复杂的设备和显示屏,“用餐区”展示着航天食品,观众得以体验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的场景。“我们正在见证中国全面开启航天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海观众周聪说。

       打破“围墙”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

       “博物馆不仅展现了美好生活,也传递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呼吁更多人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楼嘉军评价。许多博物馆正打破“围墙”,推动社会各方共同致力于提升文博、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

       今年,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出“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邀请上海市民加入针对上海城市昆虫生物多样性的野外调查。上海自然博物馆还推出《上海陆生无脊椎动物识别指南》等公益科普手册电子版供市民下载。“从博物馆出来回到我家小区,仔细听会发现寒蝉与蟪蛄的叫声不一样。只有我们一起保护好生态环境,美妙的昆虫声才会在城市里持续存在。”昆虫爱好者、中学生王钰说。

      

       观众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陈爱平摄

       记者在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博物院了解到,该馆对“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撤展时留下的主视觉灯膜、标题展板、说明牌等精心保存、循环使用。展期结束后,所有展架都被回收,用于良渚博物院公共空间标识系统换新;展板、挂片及装框摄影作品也重新排布组合,送入本地社区持续展出。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说,博物馆应主动融入城市、嵌入社区,深化文旅融合,与市民和游客建立更加广泛的文化链接,为公共教育和艺术美育提供更多维度、更多层次的美好体验。(记者周文冲、陈爱平、段菁菁)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