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国际 > 正文
  • “让更多人听到精彩的中国故事”(外国青年走读中国)

      新时代10年来,越来越多外国青年在中国求学、工作、生活。他们努力探寻中国的发展奥秘,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日益加深。他们积极向世界分享各自的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中国是高速发展、充满活力、具有包容性的国家”

      人民日报记者 屈佩

      在书籍中阅读中国,用脚步丈量大地,以专业研究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贡献力量——这是巴基斯坦青年佐恩·艾哈迈德·可汗(中文名明竺)的生活和工作日常。谈起7年来走读中国的感受,她说:“中国是高速发展、充满活力、具有包容性的国家。”

      去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明竺特意前往上海、浙江嘉兴等地参观,探寻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故事。明竺还与其他35位“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给习近平主席写信,讲述他们在中国各地走访的体会感悟,表示希望发挥桥梁作用,更好促进中外交流对话。2021年8月10日,习近平主席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对他们积极到中国各地走访、深化对华了解表示赞赏,鼓励他们加强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感觉非常荣幸,感受到巨大鼓舞。”明竺说。

      明竺小时候,父亲出于工作原因经常到访中国,带回了许多纪念品、图册和照片,这些元素构成了她幼时对中国最初的印象。进入大学,明竺选择的专业是政治学。“巴基斯坦和中国接壤,两国人民感情深厚。同样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的?”在老师的建议下,明竺决定到中国去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她渴望通过解读中国的成功密码为巴基斯坦寻找机遇。

      2015年,明竺申请成为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主攻中国外交政策研究。“自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各类围绕倡议的合作项目陆续启动并扎实推进。时至今日,这些项目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显著地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明竺告诉记者,作为中巴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典范,中巴经济走廊从2013年启动建设至今,多领域的合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成长,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明竺曾多次实地考察瓜达尔港等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的项目,亲眼见证了两国携手推动中巴经济走廊高质量发展,其中诸多细节令她印象深刻——孩子们在中企援建的友谊学校里学习,认识更大的世界;年轻人接受技能培训后找到稳定的工作,有了更好的未来;偏远山村的女孩走出大山,获得了学习和工作的机会……“这些变化在过去不敢想。”明竺感慨,“‘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助力国家经济发展、改善升级基础设施,也把当地民众的发展需求作为重要考量,有效增进了民生福祉,所有的这些让我坚信共建‘一带一路’是值得信任的倡议,参与其中会给我们带来切实的福利。”

      学术研究之余,明竺参与了“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到访四川、陕西、江西等多地的城市、乡村,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实践。她也曾和中国媒体一起追寻乡村振兴的故事,“在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村干部对我们所问及的芒果品类、农户数量、种植面积、销售渠道等问题如数家珍,能看出来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对村里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了如指掌。”明竺说,在中国多地的探访经历让她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国巨大成就的背后,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实干、付出和智慧。

      如今,明竺正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将上海合作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间互动作为日常研究关注的重点。她的身影也活跃在各类论坛和媒体活动中,“通过工作和学习,我希望架起一座两国沟通的桥梁,向巴基斯坦的人民讲述更多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让更多人听到精彩的中国故事,更好地读懂中国。”明竺说。

      “中国人民的勤劳善良让我印象深刻”

      人民日报记者 杨一

      联系上汉迪·尤尼亚多时,他正为前往云南拍摄《“无穷”中国路》系列微纪录片忙碌。该系列微纪录片聚焦“减贫与包容性发展”议题,记录了包括新疆、云南在内的中国多地普通家庭的生活变化。“我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微纪录片,讲述中国普通老百姓的脱贫故事,激励包括我的祖国印度尼西亚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借鉴中国经验,带领民众摆脱贫困。”汉迪表示。

      “在与一些新疆家庭相处的过程中,我时时刻刻感受到他们生活的宁静、美好。”翻看汉迪的社交媒体内容,新疆的美景、美食和人民不时出现在他所分享的短片之中,“在中国,新疆是我特别喜欢的地方。”他直言,“很幸运能够来到新疆,欣赏这里的美丽风光,看到这里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

      2015年,汉迪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担任印尼语教师。“一直以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深吸引着我。”他说,“来中国任教后,我开始学习中文,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如今汉迪常居北京,可以用中文交流和阅读,也越来越习惯这里的生活。“在北京住久了再回印尼老家,家人、朋友说我走路、吃饭、说话的速度都变快了。”汉迪笑着说。

      汉迪喜欢探索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每逢学校放假,都会出趟远门。2015年至今7年间,他走了中国许多地方。在这些旅程中,他通过摄影、写作,记录下中国的发展变迁,“中国的河流山川令我流连忘返,中国人民的勤劳善良让我印象深刻。”汉迪说,“近年来,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在经济、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汉迪拍摄的视频中,一则有关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短片广受关注。片中,他探访了北京玉渊潭公园冰雪游园会,向观众介绍北京市民如何在城市中体验、参与冰雪运动。“在筹备北京冬奥会的过程中,人们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一到冬天,北京的一些公园就会开辟冬季运动场地,建起冰雪游乐设施。如果你在冬天走进这些公园,能看到冰场上热闹非凡,人们脸上洋溢着欢乐和幸福,这氛围令来自热带国家的我也受到感染,禁不住想上去试试身手。”汉迪说,他已经尝试过滑雪、冰壶等冬季运动,每当他将自己滑雪的照片发给远在家乡的亲友时,总能赢得一片赞叹。

      “北京冬奥会期间,数百名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参与了志愿服务工作,为促进文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我为他们感到自豪。”汉迪很高兴,在这些志愿者中也有他的学生。从事印尼语教学工作以来,他和学生参与了两国文化交流的许多活动:参加研讨会、工作坊,撰写文章,制作视频,与学生一起翻译双语诗歌等文学作品……“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增进两国人民对彼此的了解,加强两国友好往来。”汉迪说。

      “这是人类历史上振奋人心的成就”

      人民日报记者 时元皓

      “我撰写的英文书《上海,新时代的中国之窗》即将出版。选择以上海作为书写的对象,是因为这座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之一,从上海的发展故事中,读者可以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来自英国的杰米·利·莱特(中文名杰霖瑞),向记者讲起与中国结缘的故事。

      杰霖瑞曾在英国利物浦大学修读硕士学位,读书期间,他与留学英国的中国姑娘相识相恋。2018年8月,杰霖瑞决定飞往北京与女友相聚,由此开启了他的中国之旅。“一开始,我并不确定会待上一年半载还是更久。”杰霖瑞直言,在这里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他爱上了这座城市,并最终决定留在中国生活和工作。

      “在中国,无论走到哪里,总能感受到人们对于外国朋友的友好和欢迎。”杰霖瑞回忆起刚到中国的感受,“经常有小朋友用英语向我问好;也有叔叔阿姨对我说,‘欢迎你来到北京’,这些都让我感到温暖。”行走在不同城市,舒适便捷的社区生活和居民满满的幸福感也让杰霖瑞印象深刻——很多中老年人会一起跳广场舞,或是在公园里一起打太极拳,还有人在工作间隙踢毽子。“我妈妈来中国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坐在小区里观察这些热闹、生动的生活场景。”杰霖瑞说。

      2019年,对传媒行业颇有兴趣的杰霖瑞加入中国外文局旗下的“聚焦中国”(ChinaFocus)团队,成为一名记者,并开设了自己的专栏,发表评论文章及其他新闻作品。出于工作原因,杰霖瑞有机会到中国的很多地方走访。第一次出差,他去了河北张家口的崇礼区。根据自己的亲身见闻,杰霖瑞用英文撰写了专栏文章《从贫穷到繁荣:崇礼的故事》,详细记录了在政府部门、投资者和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崇礼借助冬奥会举办的契机,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变成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滑雪胜地,提升人民生活福祉的故事。

      “在崇礼区的上窝铺村,我看到新社区建起来了,沥青路铺起来了,混凝土砖房盖起来了,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杰霖瑞感慨。

      不只上窝铺村如此,在云南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杰霖瑞目睹了一个个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一项项扶贫政策“不让一个人掉队”。“我见证了中国昔日贫困地区的居民在生活上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人类历史上振奋人心的成就。”杰霖瑞感慨。

      2020年,收录杰霖瑞3篇文章的《和你在一起——25国外籍专家战“疫”实录》一书出版。文中,他记录了中国人民齐心抗疫、共克时艰的努力,也对一些国家别有用心的抹黑行为进行批驳。这些年,杰霖瑞一直努力向世界展示“更真实客观的中国”。未来,他期待继续在中国写出更多作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全面感受到发展的活力”

      人民日报记者 曲颂

      “近年来,中国与各国的人文交流活跃,国际合作密切。我为自己能参与其中感到欣喜和自豪,这无疑是人生中最正确的决定之一。”接受记者采访时,中乌(黄埔)国际创新研究院国际技术转移经理安娜·多森科感触良多。

      3年前,俄罗斯姑娘安娜来到中国,和丈夫一同定居广州。“走访游历过很多城市之后,我最终定居广州——一个温暖湿润的城市,这座城市满足了我童年对理想居住地的憧憬。”除了宜人的气候,广州的发展速度与创新活力也令安娜印象深刻。“我所在的广州市黄埔区有许多科技园区,创新企业和孵化器遍布于此。”安娜说,在全球化进程加快技术和产业升级步伐的今天,广州为创新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里我既能找到飞速成长的创新企业和前沿研究机构,也能看到中国乡村振兴,全面感受到发展的活力。”安娜说。

      在中乌(黄埔)国际创新研究院,安娜负责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的新材料、节能环保、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技术在中国华南地区和上合组织示范区的推广和落地。她与团队还积极推动上合组织国家的国际科技和贸易合作,包括为中外企业、研究机构和成果转化机构提供国际资讯共享服务、技术转移转化、创新人才交流引进、产能合作和商旅文融合服务等。

      为做好这份工作,她需要了解各国创新政策、熟悉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久前,安娜参与的讲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短视频作品获得国际青年智汇行动“十佳提案”。“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沿线国家和地区获益良多,带来了许多发展的活力和机会,许多国家渴望与中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我希望成为中国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之间合作的桥梁。”安娜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安娜致力于两国友好合作的努力,不断收获成果。两年来,上合示范区与俄罗斯萨马拉州经济投资区、日古利高新科技园签约,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创新和产能合作资源数据库启动……每一个进展都让安娜振奋激动。“在我看来,中国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之间拥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和潜力,蕴藏着宝贵的机遇。这些合作对于参与其中的国家意义重大,我渴望能为其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中国生活的日子里,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安娜总能感受到友好的氛围,“遇到问题时,总有中国朋友热心地伸出援手。尽管在异乡,我却总能感受到来自朋友、同事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支持。每个节日我们都会聚在一起做菜、谈心,这种舒心、自在是实实在在‘家’的感觉。”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安娜还和家人一起亲手做了月饼,送给同事和朋友。

      未来,安娜还有很多计划和期待。她希望能创办一个俄中联合学术孵化器,用于支持学术交流和教育项目;也希望参与推动更多国际创新和产能合作项目落地,吸引更多国外专家和优秀青年人才来中国工作,为推动中外合作作出更大贡献。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