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泰安 > 正文
  • 蓝天白云常相伴 青山绿水入画来 我市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擦亮生态和谐幸福底色

      “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的一项战略任务,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在泰安,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初夏时节,绿水绕城,青山起伏,大美风光像一幅清丽画卷映入眼帘。泰安的美,是绿水青山下的清秀,是蓝天白云下的纯净,是越来越多市民记录下的美景,而这些来自持续推动的环境攻坚行动。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系统观点抓污染防治、促绿色转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擦亮了生态和谐的幸福底色。

      突出治污攻坚

      绘制美丽泰安新画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市按照“12610”总体思路,坚持依法、科学、精准、靶向治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

      大气质量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工业污染治理是治污攻坚的重头戏。在泰安启程车轮制造有限公司,尽管已经使用废气收集处理设备,并实现达标排放,但生产环节产生的气味一直困扰着周边居民。2021年,生态环境部门指导企业升级改造废气治理设施,并协助申报补助资金200余万元,新建设的沸石转轮环保处理设备投入使用后,将有机废气净化效率由原来不足80%提高至95%以上,有效地减少了异味的产生,破解了企业废气异味扰民的难题。参照这一做法,全市327家涉VOCs重点企业已经全部进行了生产调控,有效改善了异味污染问题。我市成功列入生态环境部首批“一市一策”驻点跟踪城市,空气质量也不断刷新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成绩,天蓝、气清的愿景变得越来越清晰。

      水是生命之源。今年1月至4月,全市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年度考核要求,水环境质量指数比去年同期改善23.6%,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1位。好成绩的背后是我市对水环境改善的不断探索和长效谋划。去年以来,全市在流域、市域、村域3个层级开展立体化水环境治理,成功创建10条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率先完成泰城4座日处理能力32万吨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将外排水质主要指标提升至地表水Ⅳ类标准。高标准推进农村环境整治,259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13处农村黑臭水体完成治理;国控河流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3.3%,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良好的土壤环境是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重要根基。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去年我市更新发布69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完成221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坚持危险废物“生产、储存、运输、处置”全过程全链条闭环管理,开展多轮涉危险废物环境隐患排查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切实防范化解环境风险。今年,我市正稳步推进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地下水生态环境管理和技术模式。

      守护黄河安澜

      做好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近日,2022年东平湖增殖放流活动启动,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鱼苗从放流船游入东平湖内,在面积宽广、水质优良的东平湖里安下了新“家”。定期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推广“人放天养、放鱼养水”的生态渔业模式,已成为当地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

      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湖泊,东平湖生态环境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一湖清水北上”,近年来,东平县强力开展东平湖综合整治,在84公里长的湖岸线上实施清网净湖、餐船取缔、环湖生态隔离带建设、砂场清理、拆违清障等九大攻坚行动,建设稻屯洼、东平湖滨湖带等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修复湿地2.4万余亩,并在主要河流断面和东平湖湖南、湖心、湖北建设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水质,确保东平湖水质安全。

      如今,以东平湖、大汶河等为代表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和提升,水质常年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湖区实现了旧貌换新颜,这正是我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和成功实践。

      作为沿黄流域的重要城市,我市也正在积极谋求转型,在实现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持续发力。我市研究编制《泰安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建立黄河战略重点项目库,统筹谋划、整体推进黄河战略落实。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市算好绿色发展“长远账”,去年启动了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把该行动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快优化调整产业、能源、运输、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清查处置“两高”项目,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同时,聚焦工业企业、矿山、畜禽养殖等十大领域,部署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十大攻坚行动,累计整改问题3625个,一大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群众环境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统筹兼顾

      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着无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为解决泰山区域生态问题,2017年,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选国家生态修复工程全国试点。从此,一场区域性、典型性、带动性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泰山区域全面展开。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初夏的泮河河畔,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沿岸的健身步道上,市民悠闲漫步,河中白鹭嬉戏,时而展翅飞翔,时而低头觅食,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泮河作为我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市整体水网的构成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具有泄洪和景观功能。泮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工程西起长城路,东至青兰高速。通过清淤、截污、生态驳岸等多种措施,泮河水环境如今已“脱胎换骨”,水质进一步改善,河道行洪能力进一步提高。此外,工程还建设了第一污水处理厂配套湿地和第二污水处理厂配套湿地,增加了河流与植被的接触面,减缓河流流速,提高污染物沉淀率,通过水生植物对水域进行过滤、净化,构建起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泮河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曾经的东平县狼窝山,由于多年的开垦,形成了约1500亩的破损山体,青山挂白、渣石堆积、土地无法恢复耕种,生态系统紊乱,衍生出地质灾害隐患、偷采滥挖现象及各类社会矛盾,甚至威胁到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我市实施了狼窝山片区矿山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复绿废弃矿山约800亩,增加耕地约500亩,打造了废弃矿山变绿地良田的模式。通过对“疮疤”山体进行危岩体卸载、点缀式绿化、续坡覆土绿化,对采场底面进行整平覆土,复垦为耕地、林地等综合治理措施,如今的狼窝山上,层层梯田已成气势,昔日高低不平的废矿变成了今日的绿水青山、果树满园,乱石深坑则变废为宝,变成了一潭碧水,既营造了山水相依、林草相偎的迷人风景,又承载了雨季蓄水、旱季灌溉的功能。

      据了解,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投资166.37亿元,涉及67个大项、326个子项目。截至2020年底,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泰山绵延处,汶水川流间,一个个绿色奇迹正在被创造。经过生态保护修复,破损山体蜕变成连片绿洲,污浊断流的水系焕发新生,沟壑纵横的土地变为良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凸显,我市“山青、水碧、林郁、田沃、湖美、草绿”的总体目标逐步实现,“一山两水、两域一线”生态保护修复大格局逐步成形,“泰山大生态带”生态屏障已然构筑,一幅秀美的生态画卷正在泰汶大地徐徐展开。

      留住青山,赢得未来。随着我市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如今的泰汶大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处处呈现出生态秀美的景象,“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的目标正悄然实现。眼下,立足新起点,我市正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真正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实惠,奏响生态文明新乐章。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李皓若 苏婷】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