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时评 > 正文
  • 让濒危剧种有更多机会亮相

      “濒危剧种,值得抢救吗?”今年以来,有“戏曲海洋”之称的山西在“抢救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码,对每个濒危剧种给予50万元百场演出的资助。系列政策获得不少点赞,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留不住的,或许就是没有生命力的”。

      毋庸讳言,当下许多地方戏曲的确给人“垂垂老矣”之感。剧种数量急剧减少、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精品力作鲜有出新、基层院团生存艰难,困境显而易见。据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尚有360种以上的地方戏活跃于民间,到2005年锐减了100多个,虽然近些年在逐渐恢复,但活跃度和上座率大不如前。

      文化产品的传播自有其规律,将之简单归为“优胜劣汰”,多少有点“文化达尔文主义”。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沉淀着国人千百年的审美意趣,地方戏千姿百态,凝聚着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南腔北调,根植于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中,酝酿出丰富的情感表达,共同构成最接地气的传统艺术宝库。

      要看到,很多剧种之所以在时代更迭中走近濒危,不能都简单归因为没有生命力,而更多是没有“被看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时代文化产品琳琅满目,眼球争夺愈演愈烈,注意力不断被稀释。多数传统地方戏曲疏离于网络,在新的表达空间“失语”,关注度自然更加寥寥。可与此同时,这些年无论是国风国潮的兴起,还是昆曲京剧的大热,莫不说明“老物件不老”“旧经典不旧”。这就启示我们,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戏曲未见得是“不感冒”、“没兴趣”,很多时候可能是“没见过”、“不了解”。多给濒危剧种一些亮相展示的舞台,走出去、唱起来,总会找到“知音”。

      于濒危剧种而言,需要讨论的不是“值不值得救”,而是“怎么救”“谁来救”。山西启动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昆山连续四年举办“百戏盛典”等,都不失为有益探索。与此同时,各个剧种本身也要主动求新求变,从剧目创作到剧作推广,用时代的语言和时代对话,用年轻人的方式和年轻人交流。“活”起来,就能活下去。虽然不是每个剧种都发展成“大树”,但帮一把、扶一程,中华艺术的百花园将始终芳香四溢。(汤华臻)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