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城王氏泥塑:匠心塑百态 指尖传薪火

      泥塑,也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一块看似寻常的“泥巴”,经过雕塑、打磨、烧窑等几十道繁琐的工艺,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动物或人物形象,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历经百年传承的肥城王氏泥塑,造型古朴大方,具有本地特色,2018年被列入泰安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说起王氏泥塑,不得不提到第三代传人王士荣。王氏泥塑植根桃乡大地,起源于民国时期,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民国时期,在肥城市石横二村就有一户做泥人的世家,其中王明胜人称泥人王,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一生主要靠捏泥人谋生,他捏的泥人惟妙惟肖,很受百姓欢迎,只是那时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艰辛,他的泥塑也无法获得更大的关注,取得更大的发展。

      1949年,王明胜干起了卖货郎的生意,带上小百货,推上小土车,放上泥娃娃,手里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后来因年事已高,不再四处奔波,这项传统技艺也就由儿子王庆水接了过来,王庆水并对泥人进行了改进,对泥塑作品进行上色,使其更加美观,逢年过节王庆水便带着泥人到周边地区赶集市,跑庙会,生意兴隆,家长给小孩买个泥娃娃、泥哨子玩,便是那个年代最好的玩具。

      后来,王庆水把具有上百年历史的泥娃娃模坯保护了起来,留传至今,现已成为泥人艺术的一个历史见证物。

      在2001年春,王庆水之子王士荣到天津去做生意,偶然间看到了闻名世界的泥人张作品,特别激动,泥人张已成为当地有特色的文化名片,影响很大,王士荣看后深受启发和鼓舞,回到家后开始潜心研究泥塑,由于自小受爷爷、父亲的影响,自己又有良好的基础,很快就掌握了整个泥塑制作过程。

      

      第三代传承人王士荣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王氏泥塑独特的艺术魅力。王氏泥塑作品采用当地泥土,经过取泥、配泥、练泥、捏泥、晾晒、烧制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把精选的泥土碾碎,晒干,用水炮制,再用木棒捶打,像揉面一样揉,炼好泥,放置一段时间,泥才有了韧性、粘性,又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把作品完成。王士荣终于让在肥城地区消失了许多年的泥娃娃、泥老虎、泥哨子重新面世,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形象、生动、活泼、传神。

      王氏泥塑的作品题材大都取自乡里农家,表现民风民俗,乡土气息浓厚。作品形象吉祥喜庆、生动活泼、形态各异,别具乡土气息、妙趣横生。作品中的男女老幼以夸张的肢体形态和人物表情展现桃乡人民的勤劳、纯朴与善良。

      

      用泥塑这一独特形式记录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人们记忆中的市井百态,是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一种生动记录。二十多年来,王士荣创作了上百件以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的一件件妙趣横生的泥塑作品,受到各界关注。

      “咱们王氏泥塑和别家不同的地方是采用的地表下一米深的泥,作品乡土气息比较重,比如说春耕、过年、原始人类的场景,展现的是农民的智慧。”王士荣说。

      

      具有百年历史的王氏泥塑,是地方民间艺人在劳动生活当中聪明智慧的结晶,为了做好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扬,王士荣在不断进修提升自身技艺的同时,还与多家博物馆和民俗馆进行对接,将自己的泥塑作品在馆内进行展出,提升了王氏泥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他还先后进入多所学校义务为学生上泥塑课,为非遗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储备了人才。

      为了提高王氏泥塑的技艺,王士荣先后在天津美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一些高校进行进修学习,为了把王氏泥塑传承下去,他来到一些学校给孩子授课,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王氏泥塑。“情怀承载非遗之厚重,让用泥土捏成的魂走进千家万户。文化传承真得是要干一辈子的。”王士荣感慨地说。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王玉 通讯员 纪宗玉 颜慧智 高扬】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