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泰安新闻 > 正文
  • 【创城进行时】“四改一定”让特困供养人员享受“夕阳红”

    农村特困供养人员无儿无女、无人照顾,属于困中之困、难中之难的特殊困难群体。保障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编密织牢民生安全网的重要举措,是坚持共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应有之义。

    “全面改善81处农村敬老院卫生间、厨房及餐厅、医疗服务、文体娱乐设施,定期组织老人外出观光,打造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幸福之家’。”2019年初,市委、市政府将农村敬老院“四改一定”工作纳入2019年为民要办的10件实事,严格按照统一标准建设改造,推动农村敬老院实现由“温饱型”向“康乐型”的转型跨越,把实事办实办好,让特困供养人员住得安心、舒心,用高质量服务管理让农村特困供养人员享受最美“夕阳红”。

    “俺院长对俺可好了,天天给铺床叠被,我吃得好、睡得香。”在肥城市安临站镇敬老院,李庆义老人不住地夸赞“好女儿”——安临站镇敬老院院长邓爱菊。据了解,安临站镇敬老院始建于1992年,共有房间60间、床位100张、院民68人、工作人员7名。为破解农村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偏低、分散供养服务不到位的难题,该镇聘请了7名专业服务人员,包括5名初级养老护理员、2名中级养老护理员,为老人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护理人员尽心尽力,对于不能动的老人,端饭喂饭、洗头洗澡,当成自己的老人一样看待。”说话时,邓爱菊正帮着晒太阳的王宜才整理衣服,“风这么大,扣子得扣好啊。”听到邓爱菊这样说,王宜才乐呵呵地说:“俺院长真是比亲人都亲,现在院里又整修了,我们住得很舒心,得好好活着。”

    卫生间改造突出适老性、厨房餐厅改造突出标准性、医疗室改造突出专业性、文化娱乐突出多样性、配套设施突出一体性,我市突出“四改”重点,坚持高标准设计,精细化实施。在做好“四改一定”工作的基础上,各农村敬老院自我加压,将“四改”延伸为“彻改”,不仅让老人们住得好、吃得好,还要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宁阳县东疏镇敬老院,既是一所敬老院,也是一所老年大学。老人在这里,上着“大学”就能安享晚年。敬老院围绕“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主题,设计文化版面,设立文化角、“养生”栏等,全方位营造敬老爱老、健康养老的氛围。在综合楼建有书画室、阅览室、棋牌室、运动健身室等功能室18间,院内建成高标准门球场。同时,依托完备的硬件设施,开设养生、文艺、书画等特色课程,确保老人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此外,泗店镇敬老院按照“蟋都古镇”的仿古风格,聘请设计院专家进行高标准规划,建成了适合老人居住的“老年之家”。还配置了电影放映室,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注入更多欢乐。

    高质量服务离不开专业高效的管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敬老院积极探索专业化运营路子,不断拓展养老服务范围,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新泰市实施“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合建合营”“购买服务”等不同养老模式,新汶街道南山老年公寓采用“政府投资建设、社区管理经营”的运营模式,实现了五保无偿供养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肥城市依托仪阳街道敬老院,设立一处失能特困人员养护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公建民营、医养结合”的形式,将全市部分完全失能特困人员进行集中托养;宁阳县积极推广伏山、东疏等乡镇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变乡镇直接管理为乡镇监管,由专业团队开展管理服务,让老年人真正感受到了夕阳红的美好。

    据悉,随着“四改一定”工作的全面完成,农村敬老院实现了功能定位、服务方式、运营机制“三个转型提升”,即由传统的救助功能向强化养老功能转型、由粗放式服务向精细化服务转型、由政府包办向社会参与转型,成功经验被省民政厅推广至全省学习。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