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壮丽70年 | 汶水安澜谱华章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汶水滔滔,行人儦儦。

    奔涌不息的汶河水,自东向西贯穿泰安,经东平湖入黄河,孕育了举世闻名的大汶口文化,滋养了"自古文明膏腴地"和"齐鲁必争汶阳田",造就了一方物阜民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汶河的河道防洪减灾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配置利用体系持续高效,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更加优良。泰安人民坚持不懈奋斗,努力开创大汶河开发、利用、保护的新局面。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碧波荡漾,苇叶婆娑,汶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白鹭齐飞,站在河畔遥望,汶河风景如画。大汶河在泰山之阳,像一条玉带环绕在泰山脚下。自古大江东去,九州江河均东流入海,而汶河水却滔滔西去,堪称一大奇观。

    大汶河是泰安唯一的大型河道,也是黄河下游的最大支流,全长231公里,总流域面积8944平方公里,泰安境内流域面积6093.2平方公里。大汶河是全市水网建设的主动脉和水系生态基础,泰安的"母亲河"。大汶河丰富的雨洪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迷人的风土人情、众多的人文景观,都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大汶河的安澜关乎着泰安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乎泰安社会的繁荣进步,在我市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大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千百年来,在泰汶大地上,勤劳智慧的泰安人民用双手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壮阔的历史画卷。大汶河上有很多远近闻名的河道水利工程,有拦截汶水、注入济宁、接济运河、畅通南北的埋城坝,更有"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素有"江北都江堰"之美誉的戴村坝,亦有泰山著名石工"姜鲁班"捐资修建的明石桥。这些传承至今、历久弥新的河道工程是劳动人民改造自然、趋利避害、造福后代的历史见证。

      防洪能力提升,大汶河岁岁安澜

    新中国成立后,大汶河的建设管理步入了历史新纪元。

    加固除险整修堤坝、增筑新堤,修建水库……据资料记载,至1985年,大汶河两岸大堤皆贯通,总长107.6公里,河道防洪能力7000立方米每秒,均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1986年以后,各级对大汶河等主要河道又进行了多次治理,有效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将大汶河防洪保安全列为首要任务,逐级建立健全防汛责任体系。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贯彻专防和群防结合,建立各级防汛指挥机构,组织防汛队伍,加强汛期防守,确保了大汶河岁岁安澜。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市在大汶河上游建大中小型水库以蓄为主的工程,70年代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主的蓄水、引河、拦水工程,在河道整治中以筑堤护险工程为主。到2012年年底,修建水库总库容49.09亿立方米,共修堤防980.41公里。进一步提高抗旱防洪能力,为城市供水、农业灌溉、水力发电、水产旅游创造了条件,彻底改变了旧中国每遇洪水泛滥成灾的历史。

    78岁的刘承兰回忆说,为治理好大汶河,泰安市水利局曾在1955年培训200个水利技术员,这些技术员1956年被分配到全市各个县市区,此后工作战斗在大汶河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第一线。刘承兰已故的老伴刘乐刚就是其中一位水利员,从1955年一直到1998年退休,刘乐刚在水利工作岗位工作了40余年。近年来,刘承兰一直潜心整理老伴的曾经的工作经历和事迹。刘承兰介绍,1959年角峪水库修建时条件特别艰苦,大家"吃着窝窝头,推着小推车"干活。而水利技术员们的工作除了艰苦,还时常遭遇危险。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巡视水库,多次遭受雷击;整修溢洪道,被洪水冲出几百米……现在谈起老伴曾经的经历,刘承兰依然忍不住泪目。她说,老一辈的水利员身上都有一股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艰险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水利人身上代代相传。

    记者从泰安市水利局了解到,2018年,省政府批复《山东省重点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大汶河防洪治理工程作为批复的9条骨干河道防洪治理项目之一,总投资约6.75亿元,分两期工程实施,一期工程安排保障大汶河河道行洪安全的河道清淤疏浚工程和部分加固堤防、险工护砌、防汛路、生产桥工程,剩余工程安排在二期实施。目前,一期工程完成总投资20021万元,达到预期目标,其中河道清淤疏浚和堤防加固工程按省厅时间节点已于汛前完成,二期工程准备工作也在迅速推进。

      综合开发治理,拦蓄工程气势磅礴

    大汶河流域资源十分丰富,多年来,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节约保护,综合治理、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原则,我市充分利用河道内各种资源,包括河滩地开发利用,水电开发,水产养殖,河砂开发利用等。这些为实现水利建设良性循环,开创切实有效的途径,水利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流域经济社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4年,全市开展了河砂资源综合整治行动,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坚持高压严管,实行联合执法,扭转了河砂管理混乱局面,推动河砂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轨道,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由"包袱"到"财富"的根本性转变。河砂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河道涵养水源的能力得以恢复,涉砂违法犯罪案件明显减少,保证了河道防洪和生态安全,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2009年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部门提出的大汶河综合开发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将其列为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10大工程之一,拉开了大汶河综合开发的序幕。经过几年的持续不断地强力推进,到2014年,投资10亿元建成泉林、颜谢、汶口二号、颜张、泮河湿地、唐庄6座拦河坝,形成长50公里、静态蓄水8000万方、面积25平方公里的大水面,实现了泰安由"依山而建"到"依山傍水"跨越发展。以此带动,在全市境内大汶河及其支流上共建成大小拦蓄工程17处,形成水面40平方公里,静态蓄水1.2亿方,蓄水长度126公里(占河道长度的60%),引领泰安经济社会发展走进"汶河时代"。正因大汶河上筑起的一座座气势磅礴的拦蓄工程,形成一个个生机盎然的生态湿地,成就了绿水青山"汶水徂徕美如画"。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打造山水生态名城

    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现如今,大汶河的建设管理、开发利用、生态保护都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自古以来,大汶河水通过黄河自流入海,多年入海量达7亿立方米~10亿立方米。泰安市是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地市,而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70%多降水集中在汛期,雨洪资源不能有效开发利用。如何留住汶河水、充分利用汶河水,以支撑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各级水利、河湖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2016年,市委、市政府围绕提高大汶河雨洪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增强全市水资源调配能力,充分利用大汶河王家院河段原有洼地,决策实施王家院水库工程。水库位于岱岳区大汶口镇西,大汶河干流右岸、汶口2号坝下游1公里处,2018年建成蓄水,水面面积2平方公里,静态蓄水2000万立方米,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新建的第一座中型水库,对周边及下游县、市区水源改善,大汶河生态涵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大汶河水资源,2018年底,市委、市政府又决策实施了王家院水库供水工程,作为全市山水林田湖草工程的重要内容和泰城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PPP项目的骨干支撑工程。工程建成后将对破解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难题,缓解泰城用水紧缺状况,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山水生态名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优化我市营商环境、促进"双招双引"、发展绿色产业、文旅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今年9月,该工程已正式开工建设。

    时代的丰碑,叙写着开发建设者的风采,胜利的旗帜随之飘扬。像母亲乳汁一般滋养着泰安的大汶河水,为泰安的发展不断注入着新鲜血液,也不断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老的大汶河,依然日复一日地奔流……

    【通讯员 供图】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