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评 > 时评热点 > 观点 > 正文
  • 构建农产品产销新格局

      一些品类水果早采早摘的根本原因是产销脱节,其背后是小生产、大市场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这也凸显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要发力新品种培育,注重品种和熟期配套,在生产方式上做文章,还要发力全产业链条,注重“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在流通方式上做文章。

      近日,有媒体报道个别地区出现猕猴桃提前近两个月早采早摘现象,引发业内关注。笔者认为,早采早摘现象反映了供给质量不高、产销关系不畅问题。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由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构建农产品产销新格局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目前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上。

      水果是最早实现市场化的两大类农产品之一。我国水果总产量连续20多年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131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4公斤,彻底解决了吃水果难的问题。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果的需求逐渐向品质生活型升级,更关注水果的多样性和营养价值。但是,水果本身易腐烂,旧动能下的水果供给与新需求下的水果流通出现了矛盾。

      应当看到,绝对意义上的完熟采摘还很难做到,有时候也没有必要。水果成熟期分为可采期和完熟期。水果采摘后大多要经过运销、贮藏才能到达消费者手里,通常都在可采期采收。一般来说,这已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消费需求。业内诟病的早采早摘,是超前于可采期的采收。此种现象每年都零星发生,原因或是担心后期价格下跌,或是为了抢占空档期。可是,不少水果风味形成的关键期在后期,过于早采对其品质的伤害是致命的。以猕猴桃为例,国际通行的成熟期指标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占比,新西兰规定为6.2%以上。在我国,很多时候是收购商说了算,其标准是不看品质看外观。

      可见,早采早摘的根本原因是产销脱节,其背后是小生产、大市场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这也凸显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总体看,我国水果产业已经处于供需平衡、略有过剩的状态。在保数量基础上,追求生产端的高品质和流通端的高效率,应该是我国水果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要从数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重点在生产的新品种和流通的新方式上做文章。

      要发力新品种培育,注重品种和熟期配套,在生产方式上做文章。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不少人曾担心美国新奇士橙会冲击国内柑橘产业。当时,我国柑橘品种同质化、熟期单一的问题突出。经过科学家这些年的努力,我国已实现了不同产区周年供应,协调了空间匹配性、时间继起性和品种替代性。在20年前,柑橘特别是脐橙类水果对主产地以外的消费者来说,还是奢侈品。如今,丑橘、耙耙柑等新品种层出不穷。柑橘不仅种植面积居全国水果之首,而且在国际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

      要发力全产业链条,注重“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在流通方式上做文章。造成早采早摘的原因,在于商品化预处理和采后保鲜贮藏不过关。不同于其他国家,我国主产区和主销区高度分离,长距离运销不可避免。在目前的产业链中,贮藏仍以土法贮藏为主,流通仍以多级批发为主,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依然是“披头散发”地卖,无法实现优质优价。因此,要加强田头初级市场建设,推广商品化处理和冷链物流,发展产地直采直供、农社对接、生鲜电商等新业态,加快电子结算等新交易方式应用。(乔金亮)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