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坐标泰安 > 正文
  • 人力“拉”出的知青楼,蕴含着深情的老物件

    “难忘的青春,最美的遇见,温婉了岁月,芳香了流年……” 一首由军旅歌曲改编而来的《岁月啊,你慢些走》唱出了今年61岁谢军南与21名老知青的心声,一个知青博物馆则展示出了他们一代人的峥嵘岁月。

    知青楼:人力运输,在知青的双手和双脚下竣工

    1975年谢军南一行22人带着大红花,乘着解放大卡车一路高歌来到岱岳区道朗镇朱家洼村。他们和村里的乡亲一起,每天顶着星星出工,着月色而归,他们一起在春寒料峭中播撒种子,在炎炎烈日下除草翻秧,三夏大忙之中收割打场,在习习秋风中收获采摘,在寒风瑟瑟中搞冬季修整;为早日建成知青宿舍(现名知青楼)他们集体拉着装有满满建筑材料的地排车往返于泰城与乡村之间……这些都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朱家洼给了他们太多的第一次,对于他们来说那是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更是一段不可复制的人生经历。

    binary_middle (1)

    binary_middle

    知青楼位于指甲洼村东北部,于2017年被确定为泰安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知青楼上下两层各12间房,现已恢复建设完毕。同时,为了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重要历史,把这段历史用文博语言展示给观众、留给后人,为了曾把青春奉献给泰汶大地的知青们,朱家洼村联合山东乐惠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知青故事为主线建立了知青博物馆,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了那个火红的年代和激情燃烧的岁月,知识青年奋战在朱家洼广阔田地间的瑰丽画卷。

    马灯、粮票、搪瓷缸子……在老物件的陈列室里,由朱家洼村老知青捐赠的老物件,静静地向人们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与饱含激情的燃烧岁月。其中,最让人赞叹的当属知青楼的建设故事。

    binary_middle (2)

    binary_middle (3)

    建知青楼没有沙子,知青们就前往村边的小河用扁担挑回来;没有水泥,知青们就前往其他工地购买并人力运回;村里没有电,知青们就从泰安市里用地排车把电线杆拉到朱家洼……始建于1975年的朱家洼知青楼,是谢军南、冯秀和等朱家洼村第一批知青及朱家洼村民合力所建,楼梯结构全部采用朱家洼村后山青石,所需楼板建材都是知青们从泰安市里人工用手推车拉来的,一男一女两人一辆地排车,两天一趟,前一天从村里出发,经过一天的跋涉到达市里,当晚在市里修整一晚,第二天一早再出发。据回忆,当时,知青们当时所经的路大部分是没修过的土路,十分难走,他们便唱歌鼓劲,听着队长的号子,每个小队的两人轮流拉车,用地排车把所有建楼的材料拉回到村里,就这样,朱家洼的知青楼在知青们的双手和双脚下竣工。

    老知青:那个年代的记忆已刻在骨子里“

    binary_middle (4)

    为了修建知青楼,知青们和泥、抬水泥、搬石头、抬楼板,没有人吝啬自己的力气,有多大力气出多大力气,没有办法使用巧劲,就拼命的出死力,全部抢着干活,那时我们只有一个念头:以多干活为荣,以少干活为耻。”22日上午,最泰安全媒体记者见到了冯秀和、黄丽明、崔红、谢军南、魏文廷5位老知青,听他们讲述当时的故事。作为当时知青组长的谢军南说,上山下乡时只有17岁,她从提不起一桶水到可以直接扛起一袋百余斤的水泥,从没见过锄头到所有农活手到擒来,从不会做饭到成为摊煎饼的能手。“那段时光是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日子,它刻在了我的骨子里,它教会了我锲而不舍,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遇到了我一生的所爱。”谢军南笑着说,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是苦,大家都是使出全身的力气干,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号子依然很清晰。

    binary_middle (5)

    今年62岁的冯秀和是老知青口中的“能人”,他是知青队的生产组长兼文艺组长,白天带着大家在田间地头奋战,夜间带着大家在知青楼院里排练节目。由于当时的重体力劳作,冯秀和的腰部已经动过一次大手术,后背近十厘米的疤痕成为了冯秀和和那个年代特殊的纽带。“当时我们刚到朱家洼时,22个人被分配到5个老乡家里居住,由于当时村里子的条件很艰苦,老乡家里住宿条件也有限,我们住了肯定会有影响老乡家里人居住,为了避免给老乡们造成不必要的麻烦,1975年冬天我们开始筹建知青楼。”冯秀和说,1976年开春我们动工,历时三个月,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搬进了知青楼。“知青楼为一栋两层建筑,所用楼板大约在130块,所有楼板都是我们两个人一个小组自泰安市里人力拉回去的。”冯秀和进一步介绍,一个楼板大约在400多斤,自泰安市里到朱家洼村大约在25公里。最后再由4人一组,将楼板扛到楼上。

    “当时年轻,从没考虑过后果,干活永远是第一位的。”今年61岁的黄丽明说。

    “感谢那些年我们所经历的事情,更感谢朱家洼让我遇到了一生中最纯真的感情,最深厚的友谊。”今年60岁的魏文廷是当时知青队伍中最小的一位,到达朱家洼的那年他刚刚16岁。

    知青博物馆:成为几代人之间的记忆纽带

    岁月无声,青春有痕。自回城后,冯秀和每年都会回到朱家洼一次,看着多年不便的朱家洼冯秀和心里非常矛盾,一方面不变的面貌让他更好的怀念在朱家洼经历的一切,另一方面,多年的不变又代表着朱家洼的贫穷。“现在好了,村里搞起了乡村旅游,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带着村民致富,所以在村里联系我建知青博物馆的时候我别提多开心了。”冯秀和说,它不仅让我们的感情有了一个寄托地,同时特让更多的知青找打了当年的回忆。

    binary_middle (6)

    binary_middle (7)

    说起建设知青博物馆的初衷,山东乐惠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乐告诉记者,家里的老人也是知青,从小听着老人讲述那个年代的事情,特别有感情。“我想通过知青文化场景展示体验,开展‘红色传承’研学教育。对当年上山下乡知青年生产生活状况、思想面貌、精神追求等,进行回忆与发掘,发扬他们当年在极端贫困的生活条件下,与广大村民同甘共苦,自力更生,谋事创业,不畏艰辛、不怕吃苦的精神风貌,让老知青们有一个精神寄托地,同时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个年代的故事”。朱乐进一步介绍,我们还结合知青楼现状,改造了一间200平“乡村书舍”,在村庄燃起的一盏知识与希望之灯。

    binary_middle (9)

    binary_middle (8)

    朱乐说,据相关资料显示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中国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在泰安,也有一群年轻人,响应号召,来到远在泰安城数十里外的九女峰下,来到朱洼村,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激情昂扬、感人至深的青春之歌 。“这是当年来朱家洼第一批知青的部分照片,第一批带队干部一人,知青22人,当年年龄最小的知青16岁,经过镇、村两级政府的大力帮助,大部分知青已联系上,目前去世4人,健在19人。”朱乐说,在我们想打造知青博物馆之初,就通过网络、媒体面向全国征集知青当年的物品,并把当年在朱家洼的部分知青请来,帮我们出谋策划,目前我们已经搜集当年的物品两百余件,包括他们用过的风箱、农具等。

    据了解,在泰安市岱岳区政府及道朗镇委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朱乐在道朗镇朱家洼村、北张村,打造了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现代科技种植、养殖、文化主题休闲旅游、青少年研学、精品民宿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体,增加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附加值,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型农业的转变。朱家洼村知青的岁月虽已远去,但他们精神正在新知识青年的奋斗征程上书写新的篇章。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