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山东各地 > 正文
  • 【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长岛渔号”——传唱380多年的海上歌谣唱给你听

    5DECAF241A8A49B0BFDEBDA86C1BAF0A

    中华泰山网讯 (记者 王敏) 18日晚,“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烟台市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现场观看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岛渔号”。

    长岛是环渤海地区和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由32个岛屿组成,具有特色的海洋文化积淀深厚,内涵博大,形式繁多,在北方极具典型的代表性和影响性。特别是有380多年历史的渔俗文化,如长岛的渔家号子,是历代渔民常年在海上生产生活中行程,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吸引力。

    389AF8F486BDDC5B667A44D4218DDB2A

    “长岛渔号”源于砣矶岛,至今有380多年的历史。该岛土质硗薄,淡水奇缺,历来以渔业为主。自清朝初期渔民便自行设计建造大风船出海作业。船大人多,劳动强度增加,“长岛渔号”作为海上生产的一种“渔令”,涉及到整个渤海和北黄海沿岸。

    长岛渔家人常年闯海,在生产中演变出了“上网号”、“竖桅号”、“摇橹号”、“掌篷号”、“发财号”等八种渔号,号词简单,语调粗犷,情绪豪放,乡土气息浓郁。它的兴起和传承,与长岛悠久的海洋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37458ACB27BAAD7E87CD8B13B0550443

    据《长岛县志》记载,在20世纪30年代,砣矶岛后口村有只“大瓜篓”(船名)在烟台港站锚(抛锚),适逢有只天津的“大改翘”(船名)正要掌篷出海,时值雨后,篷绠湿涩,船上10多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把篷掌起来。砣矶岛上有个号头,绰号“小鬼奶奶”,他即刻带领4个伙计靠了上去,一阵“掌篷号”,硬是把沉重的篷帆叫了起来,在港的各地渔民无不钦佩,争相学喊,“长岛渔号”名声大振。

    CDA47234C82DC1979F24F033276B1274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些老年渔民相继退休或作古,“长岛渔号”成为一种无形的文物,被尘封在人们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始,被挖掘整理记入《长岛县志》。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理念的提升,部分劳作型渔号如今逐渐更换了好多新词新花样,但曲调依然那样引人入胜。2006年11月《长岛渔号》成功申报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2月成功申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8年6月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长岛县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