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平四音戏《王小赶脚》将在山东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类项目小戏展演活动中展演

    5月 21 日至5月24 日山东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类项目小戏展演活动将在东平县举办,届时,全省19个地市演出代表团,16种非遗地方小戏将齐聚东平,为群众带来一场集视觉、听觉于一体的文化盛宴。东平作为山东省主会场,备受瞩目的便是东平申报的小戏展演剧目《王小赶脚》,为此,本报专访了四音戏传承人张格连,了解关于四音戏的发展历程。

     四音戏的过去:传唱经典经久不衰

    张格连告诉记者,此次展演剧目选择《王小赶脚》,是因为它是四音戏的代表剧目,是一出载歌载舞轻松活泼的小喜剧,该剧反映了农村新媳妇二姑娘雇驴回娘家,遇见了赶脚为生的王小两人在途中发生的一些笑话。此次小戏展演,编剧、唱腔设计由张格连的老师,四音戏第四代传承人孙庆江担任,导演、舞美设计由张格连负责,该剧中饰演王小的演员王龙飞、饰演二姑娘的赵元元均为张格连的得意弟子。

    据了解,四音戏又名四弦戏、四根弦,是由民间流传的小曲逐渐演变发展而成。2006年12月,由原山东省文化厅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张格连介绍,四音戏源于曹州(今菏泽市)的花鼓丁香,开始每班五、六人,地摊演出,男角背鼓,边打边唱,旦角边唱边舞,后来流传至聊城一带。约在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花鼓艺人李才、殷五善(高唐县人)擅长演奏四弦胡琴,便用以伴奏。后来有聊城人董长路、董长发弟兄二人,与东平县老湖镇郭楼村的张振朝、张振邦弟兄等组成戏班,名为四弦戏。1919年,九岁的张振朝之女张秀兰拜四弦著名旦角“碗半蜜”董长路为师,与妹妹张秀琴同时跟班学艺。1921年,十二岁的张秀兰登台演出。过去旦角由男演员扮演,崭露头角的张秀兰,使观众耳目一新。她在唱腔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派。张秀兰唱腔优美,表演精湛,戏迷送外号为“半碗蜜”(听其唱戏,如同喝了半碗蜂蜜)。当时的“大金”(张秀兰),“二银”(张秀琴)红遍了黄河两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当时在高唐县进行演出的张秀兰四弦戏班,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50年成立了“高唐县大众剧团”,孙树森为团长,张秀兰为副团长。1955年改归东平县政府管理,命名“东平县大众剧团”。1956年9月,在山东省文化局举行的“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四弦”戏班参加了展演。9月15日,孙树森与邓洪山等人受到中国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田汉的接见,并且合影留念。同时剧团正式改名为“东平县四音剧团”。这时候的四音戏班,阵容庞大,行当齐全,文戏、武戏享誉一方。1964年,张秀兰应邀进京赴中南海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称赞。

    四音戏传承至今百姓百听不厌

    “四音戏是东平唯一获得戏曲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戏。”张格连自豪地告诉记者,“四音戏发展至今,百姓百听不厌,现在每次送戏下乡活动中,不管天气多热或者多冷,台下的观众对戏曲的热情不减,在台下听的都十分入神,有的还会哼唱几句。”

    四音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什么原因,让百姓如此喜爱?张格连告诉记者,四音戏具有其独特魅力,它的板式有13个板式,超过了任何一个剧种;它的唱腔委婉,极富地方特色,影响力较大。盛行时期,在聊城、德州、济南、东平、菏泽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广为流传;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精华,剧种虽小,可戏路开阔;此外,四音戏在演出传统剧目的同时,对现代戏的表演同样深具魅力。

    据了解,四音戏的演出剧目以抗敌爱国、忠孝节义、除暴安良、追求婚姻自由,颂扬和睦友爱为主,文戏、武戏同样精彩动人。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剧团演出的曲目《刘胡兰》、《刘巧儿》、《姑嫂顶嘴》、《刘介梅忘本回头》、《送猪记》、《两块六》等。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创作的《红云山下》,展现党的“三农”政策贯彻落实的《情暖农家》,深受观众欢迎。目前,在山东省艺术研究所珍藏的四音戏剧本就有五十二本。

    四音戏的现在和未来:东平的戏传给东平人

    此次小戏展演,德州的一勾勾与东平的四音戏所演剧目相同,均为《王小赶脚》,这也给东平四音戏剧团的演员们增加了压力,目前,该剧团的演员们都在加班加点的紧急排练中,“每天都是白天演戏,晚上排戏,有时会排到晚上两点多。”张格连告诉记者,“戏演到哪里,哪里就是家。”据了解,该剧团每年文化下乡演出近几百场,每天两到三场都属于常态。

    四音戏发展至今,前几代老艺人都已经与世长辞,第四代传人,东平县的孙庆江先生年过花甲,对四音戏的板式、唱腔、剧目等得以继承。作为孙庆江先生的徒弟,张格连深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她告诉记者:“老师有一个原则,收徒弟必须是东平人,东平的戏传给东平的人。老师把四音戏传承给我,是对我的信任,我也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把它继续传承下去。”为此,她不断培养新人,目前所带学生十余人,其中最小的年仅四岁,最大的三十余岁。“戏曲很难培养,十年出不来一个,当时上学时班里74人,很多人都没坚持下来,到现在仅有6人在从事戏曲工作。”她告诉记者,“唱戏除了嗓子比较重要,还需要极高的天赋,而这些孩子都是四音戏的未来。”

    谈及四音戏的未来,张格连说道:“时代在进步,四音戏也要跟上步伐,不会固步自封,接下来,我们会尝试把戏曲和现代文化结合,用四音戏唱现代戏;同时,让四音戏越来越规范化、正规化。我会把老师教给我的那些戏写成谱,纪录下来,对于好的地方我们会继续传承下去,不好的地方也会加以改进,把四音戏发扬光大。”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李雪丽)

    QQ截图20190521103710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