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泰山“挑山工”精神的思考

    2015年,在与冯骥才先生的一次交流中谈起挑山工。冯先生说:挑脚这个行当,全国各地都有,普遍存在,如重庆的“棒棒军”、黄山的“挑夫”,都是很有名的,而唯独泰山叫“挑山工”“担山工”。这“挑山”的称谓,让他惊讶。于是,1981年泰山“挑山”的人,成了他泰山见闻的主人翁——《挑山工》。这篇散文先后选入全国中、小学语文课本,让成千上亿的学生知道了泰山挑山工,知道了泰山。

    挑脚,在泰山如何成了“挑”山的人?有着其内在的基因,这应是泰山文化的影响所致。“挑山”,是一种文化的折射。泰山挑山工的“脊梁”,是以泰山文化来支撑的。

    泰山是一个大文化。人们往往单一的将泰山文化认识为一种地方文化,而忽略其民族文化的主流性特征。区域性与时间性,是地方文化的一般属性,而泰山文化上自远古下至当今始终没有中断过,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这是任何一种地方文化所不可比拟的。

    考古学者把海岱地区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文地理区,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海岱文化,是一支源远流长、自成系统的古代文化。从远古至距今40—50万年的沂源猿人,近到2—5万年的新泰智人,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在泰山周围。而到了新石器时代,不同类型的考古学文化出现,延续着这一地区的历史发展。在这些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大汶口文化的强势发展,奠定了泰山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势地位。考古成果表明:大汶口文化的中后期(距今5000年中叶),以至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大汶口文化是泰山的文化根基之所在。而在先秦时期,同样产生了重大积极的影响。如商周时期的常见礼器和酒食器,大多祖承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基本器型。泰山文化由区域文化转变为主流文化的重要标志是秦始皇、汉武帝的泰山封禅,泰山由此成为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精神象征。尔后在我国历代的礼制建设中泰山始终发挥着标杆、象征的作用。因此,当打开我们的“四书五经”“二十四史”,都会看到泰山的身影贯穿其中。

    任何一种精神形态的形成,离不开它所在的文化土壤。因此,谈“挑山工”精神不能脱离泰山精神,而要谈泰山精神,也就不能脱离中华精神。

    何为“中华精神”?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先生认为: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有其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可称之为中华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但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蕴含着主体性的自觉,对个体有为的人来说,就是努力前进,永不休止;厚德载物显示着以和为贵的兼容精神,强调的是以宽厚的态度兼容不同的事物。这种概括,对我们认识、总结“泰山精神”,具有一定的启发及指导意义。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在“泰山精神”提出之前,先让我们对泰山文化的特征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泰山文化延续时间长,内容丰富多彩,但从其表现的形态来看,是以信仰为核心的。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这就是“生”。对生的肯定,对生命的尊重,是泰山文化的基本点。这个“生”,不单是生灵之生,“人”之生,也是“国”之生,“社会”之生。数千年来年复一年的百姓朝山,为的是生之所求、命之所依;历代帝王的封禅祭祀活动,又是以朝代新生、国有子嗣为基本点的;泰山神祇——东岳大帝、碧霞元君,最基本的职司,都在围绕一个“生”字延展开来,国之所立、人之所成,人们赋予了泰山神太多对“生”的期许。这也正是世代流传不息承继下来的大生、大德观念:“天地之大德曰生”。如果应允这一点,“泰山精神”即可归纳为:“生生不息、厚德担当”。生生不息:“生无所息”,努力不止;厚德担当:“配天作镇”,有为担当。

    泰山“挑山工”精神,是泰山精神的一部分。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下来,泰山“挑山工”精神也可概括为八个字:“自强不息、踏石有痕”。

    自强不息:“咬定”目标,攀登向上。不惧山高路远,不畏酷暑寒冬。泰山谚语说得好:“健步上泰山,一步一重天”,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步一境界。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也即所谓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踏石有痕:坚韧不拔,踏步有印。泰山盘道,由7000级石台阶,上百个盘组成(石台阶,俗称为“踏步”;盘由若干个踏步及一个平台构成)。肩负重担,每上一个踏、一个盘,都有付出,伴随脚踏的声响总会有汗水的流出,而目标也在靠近。“快活三里”不歇脚,提示你容不得懈怠;“千条扁担能搬山,万根松木能顶天”,为成功自豪。这也是泰山谚语所称赞的。

    价值人生,精神尤为可贵。美学家杨辛先生《泰山挑山工》有诗曰:

    挑山工,挑山工,

    性实在,不谈空。

    步步稳,担担重,

    汗如泉,劲如松。

    顶烈日,迎寒风,

    春到夏,秋到冬。

    青春献泰山,品德人称颂。

    有此一精神,何事不成功!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