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泰安 > 正文
  • 挑起泰山的“脊梁” ——走近泰山挑山工

    □姜东涛

    游览名山大川,在黄山,在峨眉山,你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肩负重荷,艰难前行,人们称之为“挑夫”。“挑夫”只是个职业称呼,而在泰山,却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泰山挑山工,这个名字来自作家冯骥才的著名散文《挑山工》。这篇散文是在1981年发表的,后来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从此走进了亿万学子的读书声中,每年有上千万的孩子读过它,至今已累计近2亿人。

    泰山挑山工脚踏实地、知难而进、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曾激励着莘莘学子不畏艰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以优异的成绩报效国家,而泰山挑山工更成为许多人心灵深处难以磨灭的记忆。

    如今,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时光荏苒,时过境迁,曾经影响过亿万人成长的挑山工,他们怎样了,他们还好吗?让我们再次来到泰山,用镜头聚焦泰山挑山工,走入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

    泰山挑山工队长

    沿着新修建的中天门停车场西行三百米,就到了通天河。河上有座石桥,叫通天桥。顺着桥北水泥路向上走不远,溪谷东边的山坡上,几间水泥瓦房半隐在林木间,这便是泰山挑山工队所在地中天门货运站。这几间瓦房就是挑山工队长办公室、值班人员宿舍和伙房。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几面锦旗,是泰山挑山工见义勇为、勇救下山受伤游客获得的。细看日期,已是三十年前发生的事情了。从队长办公室再往后走,是一排长九米、高一米多的由石块码成的矮墙,上边搭着木板,盖着油毡和塑料布,人进去得弯着腰,没水没电的石头棚这便是挑山工们住的地方。

    赵军第四任泰山挑山工队长,他是挑山工的“头儿”,手下固定的挑山工有九人。赵军负责和货主联系,把需要的货物从山下开车运到这里卸下,再把货物分到每个挑山工手里,由挑山工挑到相应的位置。赵军一个人忙不过来,靠姨夫老董打下手,有点“举贤不避亲”的意思。

    我指着挂在墙上的锦旗,问赵军是怎么得来的。他说,说来话长,那是在1997年8月13日早上,10岁的外地男孩小寒松随父母爬泰山,在十八盘一脚踏空,沿台阶滚落下来。正在送货上山的挑山工张同海,看见有人滚下来,来不及放下120斤重的货担,急忙双腿叉开,右手托肩,腾出左手准备接孩子。当孩子滚落身边时,他一把抓住了已昏迷的孩子。这时,另外两名挑山工吴光栋和韩文华也赶了过来。吴光栋二话没说,抱起孩子沿着十八盘向南天门索道跑去。从拦下孩子到送到山下的医院,只用了50分钟。

    当时《大众日报》的记者正好在南天门有采访任务,拍下了这一感人的场面,写下了《紧急抢救在泰山》这篇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由于抢救及时,一个月后,小寒松伤愈出院了,三名挑山工被授予泰安荣誉市民的称号。

    泰山“快递员”

    挑山工王军的早饭很简单,他在小盆里冲了两包豆奶粉,煎饼卷咸菜条,连吃了四个。煎饼是从家里带来的,泰山周边的老百姓都好吃这一口,摊好的煎饼携带方便,吃不完包好,放五六天也没事。

    吃完早饭,他从工棚里拿出了两米长的扁担。这扁担也是他从家里带来的,跟了他四五年,日子久了让肩膀磨出了包浆,摸着滑溜又顺手。他用尼龙绳把要挑的货物绑在扁担上,这叫“刹”(音,泰安方言)。“刹”是个技术活儿,系活扣,带鼻儿,一拉就开,越走越结实。

    头午有两趟活,一趟送矿泉水,送到朝阳洞附近;一趟往气象台送,是上山最远的路程。运费是按路程远近收的,挑到碧霞祠一斤七毛五,挑到气象台一斤八毛。往气象台送的货里有豆腐,所以得“刹”紧,要不汤水溅到游客身上了乔(音,泰安方言)不好。

    挑山工个子都不高,王军一米七六,在挑山工里算是“大汉”了。他是济南长清人,天好的时候,站在山顶西望,远远地能看到家乡的村子。从工棚到上山盘道,还有一段羊肠小道,王军一个人低头默默地走着。日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打到他宽厚的脊梁上。

    跟着王军穿过斩云剑,走过云步桥,来到朝阳洞。我劝王军歇歇,他默默地坐下来,拿毛巾擦汗,突然冒出一句:“俺是干快递的。”我很纳闷。他接着说:“俺和城里的快递员是一回事,其实就是泰山的快递员,都是送货上门,货到签字。只不过人家的工具是车,咱的工具是扁担;人家是用油用电,咱是靠肩膀挑;人家是骑车开车送货,咱是靠双腿走山路;人家是光鲜轻松挣钱,咱是光着膀子,用汗水换收入,挣点血汗钱。”听完他的话,我一时语塞,不知道怎么接话,只是眼角有点湿润。

    送完货,回到石棚,看到挑山工陆陆续续都回来了。到了饭点儿,我问王军怎么吃,他笑笑,说:“自己做,想吃什么做什么,以前都得生火,现在用上了煤气罐,方便多了。”灶台有限,大伙轮流炒菜,我看到他们把吃的东西高高挂起来,应该是防老鼠偷吃吧。

    做饭的工夫,我问王军:“我看你腰上系着红布条,有啥说法吗?”“说法大了,这是从碧霞祠泰山老奶奶身上披的红袍上取下来的,系在身上,能沾上老奶奶的仙气,保佑咱挑山工一年平平安安!”

    简单吃点饭,王军又往气象台送货了。卸完货,记好账,我们来到玉皇顶,一阵山风吹来,格外凉快。远眺群峰叠嶂,山岚氤氲,王军指着西面,对我说:“那边就是我家,个把月没回家了,也不知孩子开学没。”我问他怎么在外面待这么长时间,他说:“待家里,老婆孩子热炕头,倒是舒服,可哪有钱花?”一时两人沉默无语。一会儿,他长叹一口气:“忙过这两天,等开了钱,该回家看看了,真想吃碗闺女做的面条!”

    年龄最大的泰山挑山工李宝祥

    李宝祥,今年六十五岁,是挑山工中年龄最大的,也是“工龄”最长的。他在泰山一挑就是三十六年,泰山上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台阶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泰山的变化,都在他眼里,在他心里,他的全部记忆都属于这座山。这些年,他所承受的艰辛和困苦,泰山最清楚。

    初次见面,他佝偻着的背,饱经沧桑的脸上,神情木讷。见到我来,他脸上堆起笑容,带着歉意说:“棚里太乱了,在外面喝点水吧。”他不善言谈,拉起家人,说的很少,提起挑山工的历史,却如数家珍。

    据他讲,什么时候开始有挑山工,谁也说不清了,但在老辈人口中,秦始皇封禅时,祭祀所用的一切东西,都是由当地人手挑肩扛运上山顶,这可能就是挑山工的老祖宗。原先也没有“挑山工”这一说,都叫“挑挑的”“挑山的”;一问干什么去了,会说“挑山去了”!

    挑山工这活也有技术含量,一是要学绑担子,不会绑担子就上不了山;二是上山要走“之”字,这样省力还不伤膝盖;三是要学会边道换肩,斜着身走“之”字,走到一头,一反身,两手一转就换肩。

    泰山挑山工历史的见证人老队长

    赵平江,是泰山挑山工老队长,现已“退休”在家,是现任挑山工队长赵军的老泰山。老赵是苦出身,父亲去世早,兄弟姊妹多,家庭条件差,很小就跟着哥哥姐姐背着沙上山送货挣工分。1983年,他正式加入挑山工队,一开始干记工员,后来干会计,再后来当上了队长。

    在他的记忆里,泰山挑山工队的名字也在随着年代不断变化。一开始,叫上梨园村副业队,村干部组织村里壮劳力利用农闲时间,一根扁担,两个篓子,集体不用大投资,社员平时记工分,到年底分钱,个人和集体都见效益。后来改叫人工运输队,再后来叫泰山挑夫队,现在叫景区顺发运输队。不论名称怎么变,挑山工都用扁担、用双肩、用体力来获取生存。

    挑山工是靠下苦力吃饭的。以前干挑山工的,大都是山下的村民,后来泰山旅游大发展,村民沾了泰山的光,从事旅游行业,就没人再愿干这苦力活了。现在的挑山工都是泰山周边山区的农民工,他们愿干这活,一是因为工钱不拖欠,二是图着离家近,农闲时不耽误回家干活。用老赵的话说,只要有活干,不愁招不到挑山工,挑山队是个很好的“扶贫单位”。

    在队长办公室,老赵拿出了珍藏多年的老照片。他说,有朝一日,如果建立挑山工博物馆了,他就会把这些照片全都捐出去,让子孙后代都知道泰山挑山工。

    我看到几张让人震撼的照片,一张是1995年百余名挑山工用肩扛着泰山转播台信号塔主体钢架上南天门的照片;还有一张是在2008年,六十多人把重两吨半的柴油发电机挑到气象台的照片。

    老赵说,挑山工队最鼎盛的时期是在2000年左右。那时,南天门以下盘道加宽加固,需要的台阶石和压顶石多,施工队伍天天催着要货。挑山工队到处招兵买马,人数最多时有三百多人,分六个组作业。

    后来,随着建设工程完成,建筑材料运送减少,特别是桃花源到南天门货运索道建成后,挑山工的活越来越少,活少留不住人,大多数挑山工无奈之下改行了。留下的挑山工,还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搭建的石棚里,由于阴冷潮湿,很多人得了关节炎,再加上长期过度负重,腰和膝盖也受伤了,现在固定的挑山工只剩下九人,年龄最大的六十五岁,最小的也四十五岁了。年轻人不愿意干这行,挑山工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

    大泰山的建设,泰山旅游的发展,小到一砖一瓦,大到索道设备,都离不开挑山工,他们是有功的。可再下去几年,或许他们可能是最后一批挑山工了。一种忧虑和担心涌上心头,难道挑山工作为泰山上移动的风景线,就要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美好回忆了吗?

    我把这个担忧告诉老赵。他说,这几年,挑山工运费涨了不少,又不拖欠工钱,来去自由,只要吃住条件好了,还是有不少想干的。

    我又问,有了货运索道,挑山工还有活干吗?老赵说,时代再发展,设备再先进,山就是山,必须靠人在山沟里行走运货,汽车开不到南天门,势必要靠挑山工肩扛人挑。货运索道也不可能修到山上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商户门口,所以还需要挑山工分担到各家各户。泰山旅游越发达,需要的物资越多,越需要挑山工来运输,也就越离不开挑山工,只要泰山不倒,泰山挑山工就会存在!

    泰山挑山工中的“挑王”

    老李属猴,今年五十一。他是挑山工中最能挑的,一次和人打赌,一口气挑了一百五十斤的货上山,无人能比,从此被大家伙儿称为“挑王”。

    老李很健谈,他说自己没有别的爱好,就爱看古诗。晚上大家收工回来后,有听收音机的,有闲拉呱的,他就躺着看唐诗。他还给我念了一首写挑山工的诗:“身比泰山矮,志比泰山高,肩挑泰山重,足下众山小,双肩挑走了日和月,双足踏遍万重山。”我听了连声说好。

    老李问我:“从红门上山时,在孔子登临处石坊东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登高必自四个字,是什么意思?”我回答:“登高必自出自《中庸》,原话是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意思是登高一定要从低的地方开始,远行一定要从近的地方起步。这句话,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就是说人要干事创业,既要有登高的目标,志存高远,又要从低处开始,脚踏实地,知难而进。”

    说话的工夫,货物已经绑好,要送到玉皇顶。货不少,两台小冰柜,两箱饮料,我试了试,勉强能挑起来,晃晃悠悠走了两步,不好掌握平衡,赶紧放下了。我知道,从中天门到玉皇顶得爬七里路的台阶,挑着百十斤的货上去,可不是个轻快活儿。

    走到开山,这里是十八盘的起点,放眼望去,南天门遥遥在上。因为这两天连续爬山,我的两腿像灌了铅一般。老李看出我十分疲累,说:“坐下歇歇吧,喘口气。”

    他说:“我们挑货上山,有句老话叫不怕慢,就怕站。”我问:“这话怎么讲呢?”他笑了笑,不急不慢地说:“从这儿到南天门,不到一公里的路,落差有400米,相当于130层的高楼。我们挑着货上去,就和城里人扛着两袋面粉爬130层的楼房一样耗体力,所以不能靠蛮力,得讲一个韧字,一步一台阶,上一步就离山顶更近一步,怕的就是走走歇歇,一歇就不愿动了。这就应验了你说的话脚踏实地,登高必自。”这句话说到了我的心里,我大声说:“脚踏实地,登高必自!上!”

    在南天门,疲惫不堪的游客们看到老李矫健的背影,投来赞叹的目光,这是泰山上另一道“风景”,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走在天街石板路上,抬头看见一幅挑山工的宣传照片:四十八名挑山工克服了千难万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把索道配件,硬硬地抬上了南天门,也把他们坚韧不拔、勇挑重担的泰山挑山工精神,留在了离天最近的地方。古铜色的脊梁在泰山盘山道上,艰难地一点一点往上移动,无数汗珠顺着脊梁滚落下来,摔碎在十八盘的石阶上他们,挑起了泰山的“脊梁”!

    后记

    去年八月十三日,单位传达习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习总书记殷切希望山东的广大干部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为了深入了解泰山挑山工,挖掘泰山挑山工精神,我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泰山挑山工的文字、视频和图像资料,并利用休息时间,走进泰山,走访挑山工。

    我曾经四次到中天门货运站,全程跟拍挑山工,还自带酒菜,和他们交朋友。随着和挑山工的深入接触,我慢慢地感受到了他们的质朴、豪爽和吃苦耐劳。同时,挑山工艰苦的生活条件,时时让我担忧和不安。我甚至无法想象在寒冷的冬天,他们是怎样在没水没电没暖、四处透风的石棚里休息的。

    我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了爱人,想尽微薄之力为他们做点什么,这个想法得到了爱人的支持。随后,我和挑山工队长赵军商量,他说买头灯很合适。于是,我拿出月工资的一部分,委托赵军买了九部头灯,这样挑山工摸黑上山时,就不用手电筒了,能腾出一只手,挑货更安全些。剩下的钱,买了两台太阳能灯,白天可以充电,晚上挑山工在石棚里也不用摸黑起夜了。

    想起了挑山工老队长赵平江的那句话:“只要泰山不倒,泰山挑山工就会存在!”我真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挑山工的生活条件能得到改善,等他们过好了,我还去找他们喝酒。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