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浪潮中的陈山口村

    初冬清晨,青龙山朦胧在一片云雾中。山的东侧,龙山居新家园里的国槐树上停留着几只山雀,正叽叽喳喳欢唱着。陈山口村 256 户村民是这个新家园的主要成员。今年春节前,在村里生活了 600 多年的陈山口人终于实现了祖祖辈辈的心愿告别水患、搬进楼房。领到新房钥匙的那一刻,这些为发展大局做出牺牲的移民村,将曾经那些沉入湖底的付出埋藏,带着为坚贞岁月奋斗的痕迹,开始迎接属于他们的新生活。

    一段口述历史 记录下村落 600 年变迁

    11 月 9 日,第四届口述历史项目展上,百家 春秋口述历史计划优秀纪录短片奖导演、东平县旧县乡陈山口村的 21 岁男孩郭亦辰,现场为大家讲述自己拍摄老家变迁的经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到的感动和成长。21 分钟的口述历史,数个小人物的故事,郭亦辰用镜头记录下大时代浪潮迭起下的陈山口,如何从饱受水患灾害搬迁进移民新家园的坚贞岁月。他更想,通过这部纪录片呼吁当代大学生莫忘家族历史,记住自己的根。

    "寻根",70 岁的陈山口村村民陈嘉辉曾经组织过一次这样的特殊旅程。在他新家的墙壁上,挂着一幅非常显眼的照片,这是 2013 年 9 月 1 日他们拍下的"陈氏寻根祭祖"纪念照。这次寻根之旅,一行人到了山西洪洞县,寻找陈氏族人,并为祖先们带去陈山口陈家人的消息。陈嘉辉告诉记者,陈山口村最初是叫"黄庄",具体时间已经变得非常模糊。再后来,孟姓族人来此,建立了"孟册屯",这块碑,现在还镶嵌在村委附近的墙壁内。明朝洪武年间,洪洞县陈姓人经山西、青州,到了东平旧县乡的大吉城,最终在此定居,才有了陈山口村。

    "这个村子地势陡峻,两侧有青龙山、龟山,山口就是连绵的山岭中间的较低处,陈山口村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陈嘉辉说,现在,村子里还有几户姓郭、侯的,其余 90% 的都是陈姓人。

    在旧时代,陈山口与水患相伴。距东平县志记载,这里,仅记录在册的因黄河泛滥发生的洪涝灾害就达 180 多次。因此,水患不仅成为陈山口村人心中的"痛",学会与水患作斗争更是陈山口人必须学会的本领。一次次黄河大水将陈山口人逼得不得不一次次东迁,直到 1958 年,为保黄河安澜,国家修建东平湖水库,村子才最终在青龙堤以东安定下来。

    尽管搬到新村子,1976 年、1982 年,黄河两次决口还是给陈山口人心头造成不小的震撼,有 10 几户村民的房子被淹,村委就在水淹地一旁,"其实心里还是担心的。不过在那之后,就基本平稳了。"陈嘉辉回忆道。

    勤奋不等靠 闯出"中国粉条第一村"

    东迁的过程,也是陈山口村民牺牲付出的过程。可是他们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硬是奋笔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神话"。

    为支援东平湖水库建设,陈山口村三分之二的肥沃土地沉入湖底,以土地为生的村民,日子变得难过起来。又因为这里处于东平湖"湖嘴"处,水域面积小,水浅,单靠打渔无法养家糊口。"当时,旧县乡还属于平阴县,日子不好过,村民就靠吃救济粮生活,我就是吃救济粮长大的。但是,只要没有灾害发生,日子过得安安稳稳,大家的心里就平静。"陈山口村支部书记陈隆林说。

    年轻的时候,陈嘉辉在村里当会计,回想起吃救济粮的日子,陈嘉辉脑子里首先浮现的是做表格的场景。"谁家揭不开锅了,就把情况报上来,我们统计做好表格上报。救济粮是按照人头发放的,一天一人八大两,有地瓜干、玉米、麦子,全村一年中有半年时间要靠救济粮。洪水来得晚,还能收个秋,多打一季粮食,只靠夏粮,生活就有困难。"陈嘉辉说,直到 1996 年,旧县乡整建制划入东平县,他们也不再吃救济粮了。

    在东平湖 220 国道附近,有一座陈山口出湖闸大桥。当东平湖超警界水位时,陈山口出湖闸与庞口闸、清河门闸承担着繁重的泄洪任务,以减少东平湖水库的防洪压力,保障沿黄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陈山口出湖闸是东平湖自然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作用显而易见。

    贫穷,更能激发内生动力。陈山口人,虽然受着水患的威胁,却也沾了出湖闸的光。陈嘉辉记得很清楚,1971 年,陈山口村就在周边村庄中率先用上了电。有了这样的资源,陈山口人不等不靠,开始想着谋求自己的出路。于是改革开放前后,这里建起了一家家的磨坊,周边数十里村子的村民都来此磨面,村民门便能赚个加工费。后来,他们又烧石灰、加工粉条,日子渐渐有了起色。

    说起陈山口的粉条厂,全村人至今还以此为荣。陈嘉辉告诉记者,1976 年,陈山口有人从外地学来了粉条加工的手艺,从一家,开到几十家,到最后的 400 多家,陈山口村所在的旧县乡发展成为"中国粉条第一乡",1995 年联合国薯类研究中心还在旧县乡召开过现场会。地瓜淀粉加工成为陈山口村的主导产业,陈山口村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粉条第一村"。地瓜种植加工,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带动了经济发展,当时仅在此打工的人就多达 1.5 万。"有人专门去外地收地瓜,本地的已经不够用了。"陈嘉辉说,这些粉条有一部分出口到了韩国,非常出名。

    20 多年的辉煌,陈山口人付出了无数的心血,打造着属于自己的辉煌。

    然而历史,却再一次重演了。粉条加工中会产生大量污水,如果不进行专业处理,就会影响东平湖水质。为了家乡的这一方水土,陈山口人再次作出牺牲,400 多家粉条厂几天时间全部关闭。"东平湖,八百里好水泊,是东平人的骄傲。东平湖生态环境如果破坏了,影响的不是一代人,得不偿失。"陈嘉辉说。

    这一年是 1999 年,距离旧县乡整建制划入东平只有三年之隔。

    搬入新房 有家业有就业有产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兴建了一大批类似东平湖的大中型水库,它们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像陈山口村一样的大中型水库移民为此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根据资料显示,为了帮助移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先后设立了库区维护基金、库区建设基金和库区后期扶持基金,努力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保护移民权益。2006 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帮助水库移民脱贫致富,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新时期水利水电事业健康发展。

    陈山口的牺牲,历史会记得。不仅在区划调整前,村民就开始享受着黄河滩区各类移民补贴政策用于房屋维护。2006 年开始,陈山口人更是开始享受为期 20 年每人每月 50 元的补助政策。" 50 块钱,对于农村人尤其是老年人来讲,也是挺重要的,起码一月的饭钱能够了。"陈嘉辉说。

    2015 年以来,东平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实施了移民避险解困、黄河滩区迁建、易地扶贫搬迁"三大工程",涉及 10 个乡镇、96 个村、7.1 万人。经过争取,陈山口抓住机遇,成功列入东平县移民避险解困试点二期工程,每人按 2.5 万元进行扶持,建设新家园。新社区去年年底竣工,陈山口村民全部在春节前搬进新房,度过了有史以来最难忘的一个新年。"都是抓阄选的房,很多街坊邻居不知道各自住哪里,我们就统计了表格登记好楼栋和单元方便大家查找。除夕夜,挨家挨户拜年时间太长,大家就在广场上集合,共同庆祝新年。"陈隆林说。

    "现在老人每月能领养老金,社区里有无纺布加工和服装加工项目,中年人在家门口就业,年轻人想多挣钱就出去打工,生活质量都提高了,这得感谢党的好政策啊。"村民李月英笑着说。在她家 120 平米的新房里,李月英正和两个姐妹商量着腰鼓比赛的配乐。"上回咱吃亏就吃在没有音乐上,要是配上音乐,咱肯定能拿第一。"几个姐妹信心百倍地说。家里其他人都在外打工,李月英除了将新房收拾地井井有条之外,还热衷于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她可是腰鼓队的主力成员。"现在生活多好啊,新房干净又亮堂,日子越来越红火,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记者从东平县获悉,"三大工程"的实施,按照"两区共建"即"社区加园区"的模式推进,每个社区附近建设 1 个配套特色产业园,带动村民就业和增收。另外,搬迁群众的土地资源,统一流转经营,发展绿色蔬菜、生态养殖、林果花卉、休闲采摘等特色项目,搬迁户在获得土地租金、年底分红的同时,还可获得一定的务工收入,社区配套商服产业也能安置部分留守劳动力就业。

    带着一股敢闯敢干的虎劲、负重奋进的牛劲、善解难题的巧劲、踏石留印的韧劲和盘根究底的钻劲,东平人立志要打赢这"三大战役",让移民群众有家业、有就业、有产业,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融得进、能致富"。目前,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居民已经全部搬进新房,根据计划,2019 年底,移民避险解困和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全面收尾。

    龙山居的对面,东平县黄河滩区脱贫迁建三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东平湖畔群众的生活,将变得更加有滋有味,红红火火 ......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