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仰望泰山的星空

    TIM图片20180920093309

    历史渐渐远去,但却又并未真正的远去。当我们面对一处久远的文化遗存,凝望废墟下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截残垣断碑,时光是沧桑而沉寂的。

    透过这充满历史感的痕迹,依旧能够可以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一份来自久远的情怀触动。

    TIM图片20180920093312

    而当我们去探寻、发现、思考时,历史仿佛又“活”了过来。遥望泰山历史文化的星空,这种感觉尤其强烈而真切。泰山就像一部底蕴厚重的大书,翻开这本“书”,那来自泰山历史深处的古韵悠悠、书香袅袅,那些人、那曾经的故事,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

    北宋四大书院,徂徕书院居首。而徂徕书院与泰山书院一脉相承、一衣带水,就如同泰山与徂徕山的姊妹关系,南北相对,距离不远,文脉相连。泰山、徂徕山的书院,共同发出了宋代理学的先声,开启了宋代古文运动的序幕。

    TIM图片20180920093319

    正是仲春四月,花开草长,徂徕山上春意萌动,远处鸡犬相闻,鸟鸣山幽,静谧悠然,山坡上几株桃花绽放着灼灼芳华。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行进,穿过一片草丛,眼前豁然开阔。一片因地制宜、依山而建的颓废古老的建筑群默然静立,断壁残垣、荒草杂生,几块零星的碑刻散落其间,颇有些“吴宫芳草埋幽径”的古意。门窗廊亭早已不复存在,但基本格局犹可辨析。带路的朋友说,这里便是金代文坛盟主、书法家党怀英的作书房遗址,是其当年读书的地方。据说,宋代徂徕书院遗址,就在此地附近,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书院遗址怕是早已被风尘湮没。眼前的作书房,历经光阴变迁,又横遭日寇扫荡,早已颓败不堪,满目荒芜。拂去一块碑刻上的轻尘,逐字读下,可知此碑记述了重修作书坊的经过。

    TIM图片20180920093325

    公元1035年,著名学者石介将落拓不第、但学识渊博的孙复请至泰山讲学,两人共同创建泰山书院。起初在岱庙东南的汉柏林地建馆兴学授课,称“信道堂”,随后正式称作“泰山书院”。后来,泰山书院迁移到泰山凌汉峰的栖真寺,也就是现在的五贤祠所在处。

    三年后,在家守丧的石介在徂徕山创建徂徕书院,孙复被尊称为“泰山先生”,石介则被尊称“徂徕先生”,两人共同撑起了泰山、徂徕书院的书香文道风骨,并创立影响久远的“泰山学派”,在北宋时期名扬天下。

    面对这片沧桑废墟,耳畔犹有朗朗的读书声若隐若现响起。一千多年前,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是否就是怀着对真理、对真知孜孜以求的执念,在眼前这蜿蜒起伏的徂徕山路间负笈而行?而不远处那口早已荒芜、深不可测的老井,党怀英当年是否也曾经沐浴着云霞朝露,到此汲水,然后肩担竹杖,悠然远去?

    TIM图片20180920093329

    如果不是这些题刻,遗存的废墟,那些文字的记载,我们怎能想到,在这样一个幽深寂静的山林中,曾经有过那样令世人惊叹仰慕的的书香绽放!

    泰山徂徕书韵长,溪涧犹腾翰墨香。古代先贤治学条件虽然艰苦,但却勤勉纯粹,心无旁骛,志怀天下,胸有乾坤。他们的精神已经深深地融进了泰山的草木之中,变成了泰山的风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TIM图片20180920093316

    泰山不仅与书院、书香有缘,更与圣人有不解之缘。

    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天,孔子登上泰山极顶。与历代帝王封禅泰山相比,孔子登临泰山并没有气势浩荡的仪仗队人马,没有喧嚣豪华的热闹,有的只是默默的暸望,只有深沉的凝思。孔子站在泰山顶上,群山匍匐,天云相接,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微不足道。天地间一片寂静,唯有壮观的山川天地大美涤荡心胸。

    他来到瞻鲁台,俯瞰自己的祖国,又登上秦观峰向西遥望中原和远在关中的秦国。谁也不知道,这位身材高大,须髯飘飘的老人孤寂地伫立在泰山之巅时在想什么,他就这样默默凝视着春秋时期的天空和天下。沉思良久,孔子发出了“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怀。

    孔子的学生林放,是泰山脚下放城人士,有一次师生二人来到放城附近的石崖子,向南眺望,只见河水滔滔,奔流不息,孔子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泰山吐纳风云、呼吸宇宙的大气象,贯通着天地的生命气息和哲理,泰山极大地拓展了孔子的胸襟抱负和思想境界,视野更加开阔,推动了其学说的更臻成熟。圣山,圣人,在此际会风云,泰山与孔子,注定会凝为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文化符号,永久定格。人们把泰山与孔子互喻:即“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

    历史的车轮隆隆驶过春秋大地,伴着孔子师生一路弦歌吟诵,圣人在泰山上发出的声音,深沉地在泰山的天空上回荡。

    TIM图片20180920093323

    泰山还与诗人有缘。

    泰山之阳,一条竹溪,诗意流淌。公元737年,李白与孔巢文等五位诗友在泰山南侧二十多公里的徂徕山竹溪隐居近六年,他们举杯邀月,啸傲泉石,世人称为“竹溪六逸”。今天,清澈的溪水在竹丛旁边“哗啦啦”流过,仿佛是当年竹溪的诗情一直在流淌,流淌了千载,一直流淌到今天,依然清澈,叮咚作响。

    公元740年,杜甫途径泰山脚下,东望泰山,写下《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这首诗刻于泰山极顶处,从此处俯瞰群山,万壑苍茫,烟霞云海,气象万千,这种登高望远的心境,不正是与孔子当年胸怀一颗赤胆忠心和天下兴亡亡,匹天有责的担当,登临泰山时的心境是一样的么?他们与泰山的对话,穿越历史的时空,巧合地重叠在了一起。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公元745年,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在在泰山、徂徕山一带携手同游、诗酒唱和,最后依依惜别,李白作此诗送别杜甫。但他们谁都没有想到,徂徕山一别,竟成永诀,两位文坛巨匠直至终老,再也无缘相见。

    李、杜分别以豪放飘逸、沉郁雄浑的风格,开启了泰山诗歌创作的高峰,同时,泰山与徂徕山也见证了两位诗坛巨匠的友情、真情、至情。

    泰山之巅,山青卷白云。向晚南望,“汶水徂徕如画”。240多年前,清桐城派代表人物、散文家姚鼐冒着严寒风雪登上泰山,站在极顶远眺,还看到了“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奇景……

    透过朦胧缥缈的云烟,我们仿佛看到深受酷刑却矢志不移、以史立世的司马迁,奋笔疾书,发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铮铮誓言……

    仿佛看到“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东晋旅行家谢灵运,吟唱着“岱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一路风尘而来……

    TIM图片20180920093305

    一个个影像飞快地划过泰山历史的星空。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泰山无疑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烛照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演绎出的一幕幕瑰丽壮阔的故事,泰山历史的天空格外璀璨耀目。

    是的,历史并未远去,而是又以另一种方式开启新的文化传承序幕。如今,泰山脚下的岱庙已经复建起了泰山书院“信道堂”,不定期举办国学讲堂、茶艺、书画交流活动,一个个身着汉服的小朋友,稚气未脱,清脆嘹亮的朗朗诵书声,穿越千载的时光,在汉柏院响起,响彻云霄。

    与此同时,泰山皮影戏、泰山泥塑、泰山古诗词也逐渐走进泰山脚下许多学校的第二课堂,孩子们畅游在泰山文化的海洋,如痴如醉。徂徕山上的作书房,现已成为写生、摄影采风创作基地,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作家、摄影师,用手中的画笔、镜头和文字将作书房和徂徕书院的文化气息,用一种现代化的方式重温、铭记并绵延下来。

    一切都曾驻足,一切都曾经过,一切又不会远去。那些先贤、哲人、文人因为泰山而激发出的理性、诗性、哲思的光辉,至今闪耀在泰山文化历史的星空,熠熠生辉,灿若星辰,泰山的文韵书香诗意流淌,绵绵不绝。那些曾经的故事,必将会代代流传……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