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山东各地 > 正文
  • 山东探索海洋药物研究 打造中国海洋科技“新蓝谷”

    齐鲁网8月14日讯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近年来,山东通过着力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大平台,推动海洋高精尖技术突破,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打造中国海洋科技新蓝谷。

    这几天,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万顺和团队研制的“全降解型海洋生物医用新材料血管支架”正在进行临床前的测试,这种血管支架使用的不是传统金属合成材料,而是从螃蟹壳中提取的甲壳素,植入人体内,可以减少血栓形成,更加安全可靠。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万顺介绍说,这种血管支架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进入到人体内以后首先发挥支撑功能,同时修复血管,之后就慢慢降解并被人体吸收。

    海洋生物生活在含盐、低温、光照少的环境中,为新药物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基因资源和化合物资源。今年7月,由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联合研发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新药顺利完成临床三期试验。经过21年的技术攻关,这种从海藻里提取有效物质研制的新药,为阿尔兹海默症药物的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教授于广利告诉记者,“除了在治疗病症上意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进一步关注了海洋生物资源怎么来开发利用的问题。我们现在只是关注了海藻,还有褐藻,还有红藻,还有其他的海洋生物……海洋平均的深度是3800米,我们深海底下很多很多的生物资源是我们没法获取的,都有什么活性,对人体健康影响怎么样,(我们还不了解)。”

    采集难、培养难、筛选难,一直制约着海洋药物的研发。作为我国首个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通过建立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 带回大量新发现的海洋生物资源,为获取药用生物资源提供了更多机会。国家实验室从2016年启动运行以来,成功实施了“万米深海行动计划”,一批以深海海洋观测网、水下无人航行器为代表的高端装备问世,4月刚刚完成海试的 “海燕—10000”米级水下滑翔机就是我国自主研制,并取得了最大下潜深度8213米的世界纪录。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吴立新表示,“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海洋里面有成千上万个小型的,类似于卫星的这样的一个浮标,能够实时的感知海洋环境的变化,最后的数据要传到国家实验室大型超算平台上面,进而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为国家不同战略的需求能够提供服务。”

    目前,山东聚集了全国80%以上的海洋药物研究资源和力量,以海洋多糖研究为突破口,在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海洋药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今年出台的《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十大行动”中,海洋科技创新被置于首要位置,重点予以推进。未来,山东将逐步实现海洋信息透彻感知、超算互联互通、数据充分共享,到2035年,基本建成与海洋强国战略相适应,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生态优良、海洋文化先进、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强省。

    [责任编辑:杨凡、梁延菊、彭飞]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