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平湖底"藏"古桥 已沉睡千余年

    在山东东平湖,有一座淹没在湖底的石桥,叫做清水石桥。这座桥建于隋代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比现存最古老的赵州桥还早5至10年,堪与赵州桥相媲美。随着东平湖水下考古的进行,这座传奇古桥的前世今生又陆续浮现在世人面前。

    在山东,隋代修建的桥梁,见于史籍的有两座。一座是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修建的“高一丈,为洞有九”的滕县官桥;另一座就是东平县境内“石作华巧、与赵州石桥相埒”的清水石桥。

    隋唐时期,东平治所在须昌城,是西通濮州、郓州,东达兖州的交通要冲,境内大清河成为当时较大的障碍,所以隋仁寿元年官府在须昌城西1.5公里处,跨水之上,兴建了一座长138.2米的巨石桥,名曰“清水石桥”。

    唐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记载:“东平清水石桥,在县西三里,隋仁寿元年造,石作华巧,与赵州桥相埒,长450尺。”《太平寰宇记》亦称:“清水石桥,在县西三里,隋仁寿元年造,石作华巧,与赵州石桥相埒,长四百五十尺”。《山东公路史》载,这座桥与赵州桥相比,一是修建时间更早,比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6年)的河北赵州桥早5-10年;二是长度更长。唐代1尺等于31.1厘米,450尺等于140米,而赵州桥仅长50.82米;三是技术水平相当高,“石作华巧,与赵州桥相埒”,说明建造这座桥的建造技术水平也是相当高的。

    1300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高适曾客居东平,看到浩淼的水泊、壮观的石桥、优美的景致,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了《鲁西至东平》的诗篇:“沙岸拍不定,石桥水横流。问津见鲁俗,怀古伤家丘。寥落千载后,空传褒圣侯。” 诗中“石桥水横流”描写的就是清水石桥。

    唐贞观年间,东平西境的须昌城一度成为天平军节度使、郓州、须昌县三级政府的所在地,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此时东平地区的经济继汉代之后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黄河决口于王陵埽,须昌城毁于水,清水石桥也随之被淹埋水下(今东平湖中)。

    2015年,针对东平湖水下须昌古城和隋代清水石桥的考古项目启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东平湖水下考古项目作为中国内陆水下考古第一站。未来有一天,我们也许会有机会看到这座传奇古桥的真实面貌。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