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家探寻春晚小品中泰安毛巾厂

    2018年,泰安作为央视春晚分会场惊艳亮相,不管是明星大咖演唱《龙的传人》,还是4支交响乐团240名演奏家同台出演,都给大家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除此之外,小品《回家》爆笑又温情,邀请了三位台湾演员方芳、张晨光、耿志杰和内地青岛籍演员王姬。最有意思的是方芳从台湾带回的礼物是泰安产的 " 长毛不掉毛的毛巾 ",着实为泰安产品做了一回大广告,也让泰安再度刷屏。

      春晚小品《回家》加入泰安元素 编剧之一是泰安人

     

    " 现在小品里面的台胞是说回泰安吗?"" 是泰安,错不了。"" 毛巾都是泰安产的 " 大年除夕央视春晚,当阖家团圆共享一年一度春晚之时,回泰安过年、赠送泰安毛巾,一系列的泰安元素忽然闯入,大家在群里、朋友圈里议论纷纷。

    泰安分会场的主要节目还未开演,小品《回家》里面的泰安元素就着实让泰安人骄傲一把。紧接着,淘宝网等电商平台也陆续开始出现泰安长毛毛巾的产品销售。

    经过多方打听,记者联系到小品《回家》的工作人员。记者了解到,《回家》前期的编剧之一王昭是泰安人,有着很深的家乡情结。" 泰安分会场的设立,寓意国泰民安,象征着美好愿景。"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初在商量剧本的时候,王昭编剧作为泰安人提出建议加入泰安元素,也算与后面泰安分会场的节目出场不谋而合,有个呼应。

    小品讲述了一个台湾的三口之家回大陆探亲的故事。演员们的细腻表现,把一个 " 游子回家 " 的故事演绎得丝丝入扣、丰富而有层次。令人没想到的是,故事的原型就是主创之一方芳本人的真实家庭经历。演员方芳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道出小品背后的故事:其实她的父亲母亲都是安徽全椒县人,她之所以想到了回家这样一个节目立意,就是因为看到父亲生前一直渴望回家,她希望能够通过这个作品,达成父辈们终其一生未能完成的心愿。

    位于长城路铁路桥东侧的泰安市毛巾厂,厂区内禁止吸烟的牌子已经锈迹斑斑。

    探寻泰安毛巾厂的那些事

    泰安毛巾上春晚,那泰安究竟有没有毛巾厂?经过走访,记者了解到泰安市毛巾厂在长城路铁路桥西面,紧挨铁路。来到厂门口从里面窜出两条小狗,汪汪直叫,随后里面出来一位 50 多岁的男子感慨地说:" 毛巾厂已经停产十几年了 ",他也看了小品《回家》,感觉很亲切。

    位于长城路铁路桥东侧的泰安市毛巾厂。

    " 老厂在火车站附近,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又搬到此处。" 安保工作人员说,他现在主要看厂房,设备都已经卖了。" 以前在原单位上班的时候,单位发福利都会有这里的毛巾。" 安保工作人员说道,90 年代这里的毛巾很火,很大一部分都出口了。

    位于长城路铁路桥东侧的泰安市毛巾厂,年代感十足的厂房。

    随后,记者联系到一位泰安市毛巾厂的退休职工徐丽红。" 我是 1987 年来到泰安市毛巾厂,从一名一线工人做到车间主任。" 徐丽红说,毛巾厂的生意一直不错,80% 的产品用于出口。单位过年过节发福利,也会发毛巾。随着多年的技术推进和设备提升,毛巾也由单色的产品变为条纹、带有图案等花色。据 1991 年出版的《泰安经贸旅游大全》记载,毛巾厂独创的绢丝毛巾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大部分出口美国、日本、瑞典、丹麦、新加坡、香港、苏联等国家和地区。

    " 直到 2006 年,因为一些内部问题,毛巾厂就破产解散了。" 徐丽红说道,一直很红火的生意,突然就解散了,感觉特别可惜。

    今年 80 岁的付存英老人也是泰安市毛巾厂的一名退休老人。" 我是 1979 年部队转业来到毛巾厂的,当时还在原四海商城那个地方,毛巾厂建厂于 1970 年。" 老人回忆道,搬到铁路桥那边新址之后,毛巾厂就迅速招工、扩大规模。毛巾的生产线包括打线、织毛巾、验货、包边、再验货。" 我那会就在包边流程,在旧厂时包边有 4 台机器,一个班组 7、8 个人。" 老人告诉记者,搬到新厂之后,增加了 4 台机器,工人也增加到 16 个人。80、90 年代的时候,毛巾厂效益很好,由于出口订单比较多,过年都要加班赶制。毛巾厂红极一时,当时门前的道路也被称之为 " 毛巾路 "。

    退休 30 年了,付存英老人对当时毛巾厂的情形还能记得清晰如昨。采访结束之时,老人关心问道:" 毛巾厂还好吗?" 当得知毛巾厂已解散,老人沉默了一下。在她们心里,那是奋斗一生的事业,承载了很多记忆的地方。

    相关新闻

    消失的品牌

    泰安长毛毛巾勾起了很多老泰安人的时代记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泰安还仅有城区和郊区之分,周边工厂林立,印染厂、食品厂、罐头厂、制鞋厂,都曾代表了当时的生活与时尚,而如今已经随时代发展融入了历史长河。

    省庄制鞋厂:当年曾远销上海等一线城市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泰安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泰安某单位的人出差到上海,买回一双鞋子,仔细查看发现是泰安省庄鞋厂的。经过走访得知,这不是笑话,是事实。

    原省庄步鞋厂厂房

    日前,记者驱车来到位于省庄镇博阳路的泰安市制鞋厂。如果不是有省庄镇工作人员陪同,也许我们压根找不到这个地方。走进厂区,一些拆迁的废墟散落在地面,两栋看似像办公楼的三层楼依然坚挺着。" 博阳路拓宽拆迁了一部分,目前厂子属于半停产状态,20 几个人在这驻守,偶尔接一些军用布鞋的加工。" 负责人张洪群说,厂区占地 25 亩。

    跟随张洪群的脚步,记者来到其中一栋楼的办公室。张裂的墙面,斑驳的楼梯扶手,走进临时办公室,虽说简单了点,但桌面上盛开的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又显得熠熠生辉,增加了一些生机。" 公司虽然破产了,但是我们跟机关单位一样,该上班的时候就过来上班。" 张洪群告诉记者,他 1992 年进鞋厂,见证了鞋厂的辉煌,也经历了时代变迁,鞋厂的没落。

    1958 年,不到 10 个人成立公社,开始做纯手工布鞋;7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初,开始生产塑料底的半手工鞋子;90 年代开始增加旅游鞋和皮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推进,鞋厂由公社到泰安县省庄塑料制鞋厂再到泰安市制鞋厂,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打磨,2002 年,随着百货大楼、百货公司、百货站的陆续退出,泰安市制鞋厂也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出成品鞋子。

    布鞋厂曾经生产的女士皮鞋

    "90年代是鞋厂最辉煌的时候,工人最多达到500余人。" 张洪群说,那会工人都要安排上夜班,两班倒,很多鞋子都销往上海、天津、包头等。" 那会他们去上海出差买回来的鞋子,都是我们制鞋厂生产的。" 张洪群补充道,那会销往上海的最多,我们以质量取胜,迅速占据有利市场。

    随后,记者跟随张洪群来到另一栋楼的二楼车间,一台台缝纫机安静的放着,仿佛看到了鞋厂辉煌时期工人们忙碌的脚步,桌子上厚厚的灰尘将你我拉回现实。" 这台缝纫机是老式的,大概是 80 年代的,这台是 90 年代的 还都可以用。" 虽然都是些老物件,张洪群如数家珍。" 这几台还用着,用于加工军用鞋子,过几天工人就开工了。" 张洪群说道。记者看到,那几台擦拭的比较干净的缝纫机前,还放置着很多鞋帮。

    厂房内的缝纫机

    一台已经停用的缝纫机上落满了灰尘。

    " 之前穿过鞋厂的旅游鞋,特别结实,那会还经常给父亲买布鞋,一双鞋可以穿 5、6 年。" 一同随行的彭女士说,厂子倒闭后,就买不到了,感觉还挺可惜的。据了解,该厂生产的注塑布鞋曾被评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

    厂子虽然停了,可故事还在。岁月在变迁,时代在前进,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往昔岁月的回忆。

    泰安印染厂:从三种单色棉布到彩色印花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泰城西部、南部曾经是工厂林立、机器轰鸣。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不少都对此有着深刻印象,曾经驻扎在此的工厂,大多数也都和泰城居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不少市民的记忆中,对色彩的印象最为深刻。从服装布匹的颜色,更能看出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精彩生活的无限想象力。今天,记者来到老泰安印染厂所在区域,从老职工口中聆听岁月足音。

    " 当时场子在最红火的时候有六七百名职工,从配料、印染到烘干、整理,一派繁忙景象。" 市民王先生 1977 年进入印染厂,先后做过印染、烘干还在后来市场经济运行后承担了外派业务员工作。回忆起来,印染厂不但记录了王先生的青春,更镌刻着大批市民的记忆。" 在计划经济时期印染厂根据计划来执行生产任务,后来逐步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后,我们就开始拿着产品去推销。" 王先生回忆说,印染厂的产品当时是全国供应,实行国内范围调配,而在生产车间里,一卷卷长 480 米的棉布安装在磙子上,通过传动部分将布料一点一点的轧入染料中,工人们推动挡把完成印染操作,然后再进行烘干等步骤。起初,在机器作业的拉扯下,通常一卷 480 米的棉布可能被扯到足足五六百米长,布匹的缩水率也很高。而颜色方面,也只能印成单色布,主要有蓝色、黑色和灰色三种。后来,随着技术的革新和布料设计理念的升级,泰安印染厂出不开始印制黄色、绿色等色彩鲜艳的彩色布料,以及印花布,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泰安百货大楼中也曾销售过印染厂出品的棉布,不少当时生活在泰城中的市民,也都购买过这些布匹。

    " 由于设备比较陈旧,再加上市场的冲击,印染厂的产品逐步失去了市场地位,很多其他地区的布料花色品种更多,很快就抢占了市场,因此我们的推销也变得困难起来。" 王先生回忆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自己曾作为印染厂的业务员多次南下推销产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去过上海、山西等多个省市,还带着样品去到乡县推销,但是由于产品优势不大,终究销量一般。在市场竞争中,泰安印染厂终究还是没有逃脱倒闭的命运,但是印染厂出品的布匹,也曾是一代人眼中的时髦产品,更是陪伴他们生活过的见证。

    据了解,泰安市印染厂是生产加工各种规格的涤棉、麻棉、纯棉漂白染色产品和粘合衬、树脂衬、符合衬为主要产品的专业生产厂,年生产能力一度达到 1200 万米。同时,厂科研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致力于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研究,先后开发了 " 双层织物复合面料 ",又通过了 " 纯大麻及麻棉交织物染整工艺 " 的技术鉴定,填补了当时的国内空白。

    泰安罐头厂:竹笋罐头曾是当地主打产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饮料、零食产品相对匮乏,罐头食品成为了一项时尚美味的食品,23 日,记者来到泰安市罐头食品总厂(下称 " 罐头厂 ")区域内,看到目前厂区内的建筑大批已经出租、进行商业化运作,其中一栋已经废弃的楼房还能看出时代的沧桑感。" 这些破旧的老窗、残砖下,曾经是很繁忙的景象。" 附近居民李江的妻子是原罐头厂职工,两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来到这里,一直居住至今,见证了罐头厂的兴衰。

    " 厂子一开始以生产水果罐头为主,也有鸡鸭等肉制品,但是现在想想,最辉煌的时候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制作竹笋罐头的几年。" 李江告诉记者,竹笋罐头作为当时罐头厂的主打产品,曾经远销美国、日本和欧洲,受到国际的认可,也成了生产销售的 " 主力军 ",因此当时每年的竹笋季节也都成为了罐头制作的高峰。

    " 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没有蔬菜大棚,水果蔬菜的产品只有当季,很难储存,因此罐头的很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实现果蔬储存。" 李江告诉记者,罐头厂的产品以水果、肉类为主,糖水黄桃、白桃等产品是很受市场欢迎的。根据李江的介绍,目前泰山大街南侧的罐头厂厂区是工厂生产时期办公楼、保障车间、制罐车间和仓库的所在地,自从厂房停产后进入闲置或出租状态。

    据了解,罐头厂一度是泰安市食品企业的骨干企业,也承载了一代人的回忆。" 当时黄桃罐头是玻璃瓶子的,罐头纸有一种是蓝底色,口感很好。当时一块桃子都舍不得一口吃掉,吃光了的罐头瓶子还要留下来当水瓶,平时生活中盛水喝。" 现年 57 岁的市民国女士告诉记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罐头是一种很时尚的食品,而泰安罐头厂的产品也因为口感好、新鲜受到了市民的广泛欢迎。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